簡介
56式7.62毫米自動步槍是仿製前蘇聯AK-47型7.62毫米自動步槍的產品,1956年生產定型,1963年改型56-1式,1980年改型56-2式,1991年改型QBZ56C式。是我國生產和裝備量最大的自動步槍,至今仍在裝備部隊。
該槍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槍機迴轉式剛性閉鎖,擊錘迴轉式擊發機構;通過變換快慢機位置可分別實現單發、連發和保險狀態。
改進型:56-1式56-2式QBZ56C式
口徑:7.62毫米
全長:1100毫米(槍刺打開)
874毫米(槍刺摺疊)
全重:4.03千克
初速:710-730米/秒
射速:40發/分(單發)
90-100發/分(連發)
直射距離:275米
有效射程:400米
彈匣容量:30發
槍彈:56式步槍彈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6月由徐向前總參謀長率軍事代表團訪問蘇聯,爭取蘇方對我國防建設給予援助。經艱苦談判,蘇聯同意提供包括SKS在內的8種輕武器技術資料,並在當年9月發往中國。在蘇聯技術顧問的指導下,SKS於1956年仿製成功,定名為"1956年式7.62mm半自動步槍"。該槍列裝部隊後,與56式衝鋒鎗、56式班用輕機槍一起成為當時我軍班組武器的支柱。由於這3種槍械均使用56式步槍彈(仿自蘇聯M1943彈),因此實現了我軍班組武器彈藥通用,極大地方便了後勤補給和戰場作戰,裝備部隊以後受到廣大指戰員一致好評。
結構全解
56式半自動步槍結構簡單,射擊精度好。還可以通過在槍口加裝附屬檔案,發射槍榴彈或拋擲手榴彈,使單兵具備一定的反裝甲和面殺傷能力。該槍的機匣經整體鍛造後,機械加工而成。機匣蓋用於封閉槍機運動路線,防止灰塵和其他雜物進入槍內。彈膛外部車有螺紋,與機匣內部螺紋相配合,將槍管擰在機匣上,並刻有標記線,防止槍管鬆動。
56式半自動步槍採用木質槍托。由於槍托要承受後坐力以及拼刺刀、日常操作時的各種受力,故對材料的要求比較高,要具有較高的韌性,以及耐潮濕、耐腐蝕性能。該槍的木托一般採用優質白樟木、揪木、山毛櫸木和核桃木等來製造。
該槍採用固定式摺疊刺刀。平時刺刀折回並固定在前托下方,拼刺前只須將刺刀稍微打開一點,然後向前一甩,刺刀即可完全打開並固定在槍口上。
◎瞄準機構
56式半自動步槍採用缺口式照門和柱狀準星結合的瞄準機構。準星座與槍管採用過盈配合併通過兩個銷子固定在槍管上。準星座組件由準星座、準星滑座和準星組成。準星為上細下粗的圓台形,下部車有螺紋並銑有一條通槽,將下部分為左右兩半並略微張開,這樣旋入準星滑座後不易鬆動,準星通過準星扳手可以旋轉以調節其高低。準星滑座為圓柱形,中心開有螺紋孔,與準星座上的準星滑座孔採用過盈配合。準星滑座可以在孔內通過調節器左右移動,以調節準星的左右。表尺座被銷子固定在槍管後部,表尺安裝在表尺座上,由表尺板、表尺板簧、表尺板軸、游標、游標卡筍、游標卡筍簧組成。表尺板上有1-10刻度分劃,分別對應100-1000m的射擊距離。由於該槍的直射距離為300m(彈道高0.31m),所以表尺板末端設有常用分劃3(由於生產時期不同,先後有刻印П、Ш、З、D的不同形式),對300m內地面目標或500m內空中目標射擊時,通常將表尺裝定在這一位置上。表尺板後部中間有方形的缺口照門。早期表尺板為方鋼銑削加工而成,後改為鋼板折彎銑削加工,降低了成本。
◎導氣裝置
56式半自動步槍採用導氣式工作原理。其導氣裝置採用活塞短行程工作方式。該導氣裝置沒有氣體調節裝置。導氣箍被銷子固定在槍管上,用於容納活塞頭部。活塞為整體結構,頭部直徑較大,表面鍍鉻並車有兩道閉氣槽,尾部與活塞頭之間以一個較大的圓弧過渡,強度較高,不易產生裂紋。表尺座前部裝有用於固定推桿、推桿簧及上護木的護木閂銷。護木閂銷鉚接在表尺座上,只能旋轉不能分解。表尺座內裝有推桿和推桿簧,推桿的作用在於將活塞的衝擊力傳遞給槍機並在推桿簧的作用下使活塞復位,這種結構有利於槍管、導氣箍、機匣之間的裝配,只須保證推桿與槍機的位置,活塞與推桿的位置可以適當降低要求。推桿簧的簧力比較大,分解時要特別注意,以免推桿飛出丟失或傷人。
◎供彈機構
56式半自動步槍的彈倉結構與PTRS反坦克步槍較為相似,屬於可打開的雙排交錯固定彈倉,容彈量為10發,由彈倉身、彈倉身襯鐵、托彈板、托彈板連桿、托彈板軸、托彈板連桿套管、彈倉蓋銷、托彈板連桿簧銷、托彈板連桿簧、彈倉蓋和彈倉擋片組成,主要為鋼板衝壓焊接件。彈倉組件利用卡槽和卡筍固定在機匣上,沒有任何銷軸,分解非常方便。其中托彈板連桿簧採用螺旋壓縮彈簧,與老式手動步槍的"Z"形片狀彈倉簧不同,其體積較小,加工也比較方便。彈倉蓋平時由擊發機座前部的彈倉蓋卡筍固定,向後扳此卡筍即可打開彈倉蓋,使槍內剩餘槍彈自由落下,空槍練習時也可以防止頂起空倉掛機而影響槍機復位。
◎閉鎖機構
56式半自動步槍採用槍機偏移式閉鎖機構,由槍機框、槍機、閉鎖閂、機匣與槍管等零件組成。槍機框下方的開閉鎖斜面與槍機上方的開閉鎖斜面相互作用,使槍機尾部下方的閉鎖貼合面與固定在機匣上的閉鎖閂上的閉鎖支撐面相互脫離或貼合,來完成開閉鎖動作。
◎發射機構
56式半自動步槍採用單發發射機構,由阻鐵、阻鐵簧、扳機、扳機簧、擊發連桿、單發槓桿及軸等零件組成。發射機構與彈倉蓋扣、保險及保險簧一起安裝在發射支架內。
◎擊發機構
56式半自動步槍採用擊錘迴轉式擊發機構,由擊針、擊針銷、槍機、擊錘、擊錘簧等零件組成。依靠擊錘簧的能量使擊錘迴轉打擊擊針而實現擊發。槍機框和槍機,形狀相對都比較簡單。槍機框是模鍛後機加工而成,拉機柄為圓柱空心球形狀,壓有防滑滾花。槍機為方鋼銑削加工而成,容納擊針、擊針銷、抽殼鉤和抽殼鉤簧,槍機前部有彈底窩。槍機有採用發藍和乳白色磷化處理兩種,常見的多為乳白色磷化處理。擊針貫穿於槍機的擊針孔內。當擊針處於後方位置時,其頭部應不突出彈底窩平面,並被擊針銷限制,不能向後掉出;當擊針處於前方位置時,其突出量為1.4-1.52mm。
◎保險機構
56式半自動步槍擊發機構設有扳機保險和不到位保險。扳機保險採用保險片直接鎖定扳機的方法來實現,結構簡單。其原理為:當保險扳手向上扳到水平位置時,其上的限制面抵住扳機後面的弧形部分,限制扳機運動。不到位保險是為了防止在槍機沒有完全閉鎖的情況下意外發射而設計的,是由擊發機上的自動擊發桿和槍機來實現的,如果槍機沒有完全復進到位實現確定閉鎖,就不能壓下自動擊發桿,無法解脫其上凸台與擊錘的扣合,即使阻鐵解脫了對擊錘的限制,但擊錘仍舊不能向前迴轉擊發槍彈。
手動保險雖然結構簡單,但並未鎖死阻鐵,在受到很大衝擊力的情況下,阻鐵還是有自行解脫的可能,因此應避免膛內有彈時使槍枝受到猛烈撞擊或跌落,以防走火。
操作過程與動作原理
56式半自動步槍繼承了蘇式槍械操作簡單的特點,射擊時的一般操作步驟如下:
(1)將槍機拉向後方,直至被空倉掛機掛住;
(2)右手食指將手動保險扳手向上扳到保險狀態;
(3)將裝滿槍彈的橋夾的任意一端插入槍機框前部的彈夾槽,然後按壓橋夾最上方一發彈的後部,將10發槍彈沿橋夾一次推入彈倉。如果沒有橋夾,也可以打開槍機後,將彈逐發壓入彈倉(逐發壓彈時應該避免將首發彈壓在彈倉右側);
(4)再次將槍機向後拉動到限位並鬆開,槍機在復進簧作用下復進,並將彈倉最上面一發槍彈推入彈膛;
(5)裝定好合適的表尺,打開保險,即可開始射擊。
其自動原理為:槍彈擊發後,彈頭在槍管內運動到超過導氣孔位置後(導氣孔距槍口175mm),高壓燃氣通過導氣孔進入導氣箍,推動活塞向後運動,活塞進而推動推桿並壓縮推桿簧,推桿則推動槍機框壓縮復進簧,當槍機框走完8mm的自由行程後,其上的開鎖斜面與槍機開鎖斜面相互作用,使槍機尾部上抬開鎖;推桿向後運動20mm後受阻,在推桿簧的作用下將推桿和活塞推回原來的位置,而槍機框由於慣性帶動槍機繼續運動,壓倒擊錘、抽出彈殼並壓縮復進簧,直至後坐到位撞擊機匣停止運動。完成後坐後,在復進簧作用下槍機框帶動槍機復進,經過彈倉上方時槍機將最上面的一發彈推入彈膛,槍機運動到位後,其上的抽殼鉤會扣住彈殼底緣,而槍機框繼續運動,當槍機框上的閉鎖斜面與槍機閉鎖斜面接觸後,槍機框會將槍機尾部壓入閉鎖貼合面。槍機框走完自由行程後停止,同時其後下部的限制面會壓住槍機後部頂面,防止其意外跳出開鎖發生危險。當槍彈發射完以後,彈倉內的托彈板頂起空倉掛機,使空倉掛機擋住槍機,從而將槍機停在後方位置,提示射手裝彈並起到冷卻彈膛的作用。
生產與裝備
56式半自動步槍的瞄準基線長480mm,與56式衝鋒鎗的378mm相比高27%,同時該槍槍管比56式衝鋒鎗的長105mm,彈頭初速相應提高了25m/s,達到735m/s,並且彈道更加低伸,因此射擊精度更加優良,特別適合射擊400m距離內的有生目標,彈頭在1500m距離處仍有殺傷力。後來的63式自動步槍,設計初衷就是將56式半自動步槍的精度與56式衝鋒鎗的火力相結合,其槍管諸元與56式半自動步槍墓本相同,因此單發射擊精度也很好。
56式半自動步槍的原型SKS在蘇聯只是一種過渡性武器,很快就被AK47所取代。這與其設計思想的局限有關,因為SKS的設計初衷只是提供一種與德國G43以及美國M1半自動步槍相抗衡的武器。不過,SKS相對於二戰結束後各國採用的半自動步槍,如比利時的FN49、法國MAS49/56、捷克斯洛伐克的Vz52/57等來說,都具有無法比擬的優越性。FN49和MAS49/56仍在沿用大威力步槍彈,而SKS開始使用中間威力型M1943槍彈,在體積、質量和後坐力上具有明顯優勢,而與Vz52/57相比,SKS的結構更簡單、可靠性更高。還可以通過在槍口加裝附屬檔案,發射槍榴彈或拋擲手榴彈,使該槍具備一定的反裝甲和面殺傷能力。
雖然SKS在原產國的境遇只能用"生不逢時"來形容,但其仿製品56式半自動步槍卻因為適合中國國情而得到了廣泛套用。特別是在倡導"全民性游擊戰爭"的時代大背景下,格外強調步槍手以及民兵的作用,他們一般以遠距離的狙擊、伏擊和襲擾為主要作戰模式,同時彈藥攜帶量有限,在這種前提下,56式半自動步槍是最合適的選擇。
56式半自動步槍是我國槍械發展史上的一個特例,在此之前,還沒有哪種武器能夠因過時而停產相當長一段時間後,又重新投入大批量生產。國內最早生產該槍的廠家為296廠,起初由蘇聯提供零部件與設備,在國內進行組裝,並配套生產一些小零件。這一時期的產品在機匣左前方列印的槍號帶有俄文字母。後來隨著國內生產技術的逐步提高,實現了該槍的完全國產化,生產廠家也逐漸增多,不過各廠家的標記都還是按最初296廠那樣,在三角形中填充廠家代號數字的模式,廠號後面刻印有"五六式"3個漢字以及槍號。除了296等大廠外,許多三線廠家也相繼加入了生產行列。據統計,到停產為止,我國生產的56式半自動步槍僅機匣標記就多達80餘種,足見其產量之大。
1960年代,國內自行研製出兼具56式半自動步槍和56式衝鋒鎗優點的63式自動步槍,56式半自動步槍開始顯得有些過時,並於1960年代末期一度停產。但63式自動步槍的生產高峰恰好趕上文革時期,質量問題相當突出,而當時國內又沒有能力重新研製一種新槍來取代它。在部隊"還我56半"的呼籲下,只得撤裝63式,重新生產56式半自動步槍,這在國產槍械中是絕無僅有的。
56式半自動步槍生產定型後,開始逐步取代部隊原先裝備的53式等舊雜式步槍,但裝備的速度並不快,有些二線部隊到1970-1972年才開始換裝,主力部隊則在1968年前後換裝完畢。以1970年的一個甲種師步兵連為例,全連138人,其中9個步兵班除正、副班長使用56式衝鋒鎗外,其餘7人全部配備56式半自動步槍,另外,連部2名通信員、炊事班班長各配1支,全連共配該槍66支。在當時"全民皆兵"的時代背景下,民兵中56式半自動步槍的裝備也很普及,特別是1969年以後中蘇關係惡化,國內大力加強民兵武裝建設,常有民兵先於正規軍裝備56式半自動步槍的情況發生,但他們裝備的多是三線小廠和臨時轉產該槍的軍工廠生產的。
56式半自動步槍在我軍戰士手中,創造了無數神槍手的傳奇。1960年代聞名全軍的"神槍手四連"有百名以上神槍手,其中特等射手占一半以上,理髮員、衛生員、給養員都是特等射手,炊事員也全都達到神槍手標準。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孤膽英雄"岩龍,曾以該槍創造過125發槍彈連續斃敵56人的戰績。但是,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56式半自動步槍的缺陷開始凸顯。在近戰、夜戰、遭遇戰居多的特殊條件下,56式半自動步槍遠距離射擊精度好的特點得不到發揮,扣一下打一發的半自動模式與10發的容彈量在越軍廣泛使用的AK47步槍面前常常顯得力不從心。經過血與火的洗禮,國內最終設計定型了81式班用槍族,並在對越自衛反擊戰後期投入使用。
81式槍族定型並列裝部隊後,56式半自動步槍才完成其歷史使命,逐步退出我軍裝備序列。在一些武警部隊和公安特警中,56式半自動步槍和81式步槍一直混裝到1990年代末期,至今仍有少量留用。有的甚至將該槍裝上瞄準鏡,用作狙擊步槍。例如:1991年9月11日,犯罪嫌疑人丁某攜帶炸藥,在西安市某廠家屬區劫持10餘名人質與警方對峙,現場指揮部決定派裝備56式半自動步槍的兩個狙擊小組與之抗衡。次日凌晨2時左右,特等射手乘案犯和人質走出大門的瞬間,首發命中丁某頭部,第2槍擊中其腹部,歹徒被當場擊斃,人質無一傷亡。
由於56式半自動步槍長短適中、外形美觀,其帶劍形鍍鉻刺刀的型號始終是三軍儀仗隊的禮儀用槍。對56式半自動步槍來說,路,仍在延伸。
改進過程
由於蘇聯原產的SKS在結構、材料以及生產、裝配工藝等方面並不完全符合我國國情,國內在仿製基礎上逐步進行了改進,從而使56式半自動步槍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SKS仿製型號。該槍的生產時間較長,不同時期均有改進和變化。
◎改進鋼材和加工工藝
56式半自動步槍最早採用鉻、鎳含量較高的50AE、50AZ進口鋼材,這兩種鋼材在蘇聯儲量很大,但在我國卻恰恰相反。由於中蘇關係惡化後,蘇方不再履行供貨契約,國內自行研製了適應國情的50BA槍鋼,槍機則用無鎳少鉻的30GrMnMoTiA合金鋼代替進口的30GrNi2MoVA合金鋼等,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了機械性能。這些材料在後來的56式衝鋒鎗和班用輕機槍上都有使用。早期56式半自動步槍彈膛與線膛內壁沒有鍍鉻,所以槍管壽命較短,很多槍打不到規定的6000發便提前報廢了,在改用50BA製造槍管後,彈膛與線膛也採用了流動鍍鉻技術,使槍管壽命大大提高。
◎用精鑄件和衝壓焊接件代替切削件和鍛造件
早期生產的56式半自動步槍的準星座、表尺座和導氣箍等零件大多是先鍛造再機加工成型,或用棒料直接加工,不但工藝繁瑣,而且材料利用率不高,後來這些零件均採用失蠟精密鑄造工藝生產,只要對關鍵部位進行少量機加工即能滿足要求,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早期機匣蓋採用圓鋼車銑加工而成,費時費料,後來改用精鑄工藝生產,大大節約了成本與工時;早期的發射機座採用模鍛機加件,結實耐用,但生產工藝複雜,後來廣泛採用鋼板衝壓件,把原來的擊發機座分為本體和扳機護圈兩個零件,分別衝壓加工後再點焊、氣焊到一起,最後進行少量機加工,雖然形狀與做工不及早期產品,但使用性能沒有降低,這也是56式半自動步槍不同於國外產品的一個特殊之處;早期的活塞用圓鋼車削加工,若刀痕處理不好容易造成斷裂,後期改用圓鋼加熱後墩粗頭部,再加工成型。值得一提的是,國內曾在1990年代生產過少量採用衝壓機匣的56式半自動步槍,衝壓而成的機匣體把節套和尾座包在一起,通過鉚、焊連線牢固,質量有所減輕,但生產過程較為複雜。採用這種機匣的56式半自動步槍可以通過槍機框上導軌槽的寬窄與機匣前部的形狀來識別,衝壓機匣的導軌槽比較窄,而且機匣前部平整,沒有鍛造機匣那樣的縮小段。
◎槍管與機匣裝配方法的改進
國內1970年代以前生產的56式半自動步槍槍管與機匣均採用螺紋連線擰緊的裝配方式,雖然裝配過程比較簡單,但其螺紋的加工與精度要求較高,廢品率高,修理也不方便。後來生產的槍管均採用靜壓配合加固定銷的連線方式,其機匣上裝配孔與槍管尾部外圓的尺寸可以通過選配分組的方法來裝配,裝配好以後再鑽孔打入定位銷,廢品率很低。如今,這種裝配方法已經廣泛套用到其他多種國產槍械上。
◎槍機組件的改進
早期的56式半自動步槍槍機組件全部仿自蘇聯原產SKS,但使用過程中發現擊針易斷裂,而且空槍擊發時容易將擊針孔處打出裂紋,同時存在抽殼鉤簧易失效、抽殼鉤易斷裂等缺點,後來改進了擊針與擊針截面形狀,並調整了擊針頭部的尺寸與角度,以及擊針孔內部角度、抽殼鉤的形狀與抽殼鉤簧的材料等,滿足了使用與壽命要求。槍機框本身由於生產年代不同,也有不同的改進:1960年代末取消了槍機框導軌槽下部兩側的腰形槽:而槍機框導軌槽在1980年代後的產品中變得更窄,以適應沖鉚焊結構的機匣。這兩個特徵也可以作為區分不同時期產品的依據之一。
◎刺刀的改進
1965年以前生產的56式半自動步槍和原產SKS一樣,採用劍形、雙刃刺刀,兩面均開有血槽,為防止反光,其表面鍍有乳白色鉻。部隊使用後發現這種刺刀存在剛度不足等缺點,加上當時作戰思想上強調"刺刀見紅",所以後期生產的56式半自動步槍一律改用三棱刺刀,長度也由原來的312mm增加到380mm,其優點是剛度好、穿刺力大、殺傷力強。這種刺刀同後來63式自動步槍的對稱式三棱刺刀不同,與53式步騎槍的棱刺也不相同,而是一種變截面刺刀,前端截面類似倒"T"字形,後端則近似圓柱形,尖端則接近平口螺絲刀的形狀,整體熱軋成型,血槽是直接軋制出來的,材料利用率高,機械性能好。改用三棱刺刀的另一優點是,下護手的刺刀槽比劍形刺刀的淺,有利於提高全槍的整體強度,因此使用不同式樣刺刀的56式半自動步槍,其槍托也是不能互換的。由於這種三棱刺刀的使用效果理想,後來56式衝鋒鎗上也有使用。
◎槍托材料的變化
早期生產的56式半自動步槍槍托均採用木材製造,由於當時國內的軍事指導思想立足於"早打、大打"和"全民皆兵",對56式半自動步槍的需求數量特別大,而槍托用木材受產地和生長年限限制,數量和來源均無法得到保證,不得不尋找其他替代材料來製造槍托。國內當時試驗過玻璃鋼和膠合板等材料,其中玻璃鋼生產完全不用木材,材料來源也不受地域限制,生產工藝簡單,強度比木材高,因此生產過一批採用這種槍托的56式半自動步槍。與木托相比,玻璃鋼槍托表面非常光滑,沒有木材紋理,顏色單一且偏紅,細看時能看到裡面的玻璃纖維。不過,當時國內玻璃鋼生產工藝不太完善,而且手感與舒適程度不如木托。
此外,56式半自動步槍在生產過程中還有某些階段性的改進,典型的代表是機匣蓋閂銷,它的改進只在中期生產的56式半自動步槍上出現過,早期和後期都未採用。改進前的機匣蓋閂銷由閂銷和閂片鉚接而成,閂片前部上方有一個為便於扳動而設計的折彎部分,在部隊實際使用中,發現其容易因掛擦而使機匣蓋閂銷意外打開,存在安全隱患。因此將閂片前部上方的折彎部分放到下方,與槍托齊平,同時為了方便扳動,在槍托相應部位切了一個斜向內的槽。在其他國家的SKS仿製品中都沒有這樣的改進,可以作為識別國內中期產品的一個重要特徵。
附屬檔案
相對於此前的國產槍械,56式半自動步槍擁有比較完善的各種附屬檔案,包括擦拭桿、鬃刷、沖子、附屬檔案筒、通條、油壺、彈袋和槍背帶,以便日常使用和保養。由於製造廠家和年代不同,這些附屬檔案的種類和材質有很大區別。
擦拭桿、鬃刷、沖子平時放在附屬檔案筒里,儲存在槍托的附屬檔案筒巢內,頂開槍托底板上的附屬檔案筒巢蓋即可取出。取通條時,需先將槍刺打開,與槍管約成45度角時才能抽出通條。56式半自動步槍屬於槍管不可分解的武器,擦拭槍管前,先將通條裝在附屬檔案筒體上,再將附屬檔案筒蓋套在通條上,並擰上擦拭桿,最後將沖子插入附屬檔案筒上的沖子孔,和附屬檔案筒一起作為把手使用。附屬檔案筒蓋罩在槍口上,以防止抽拉時通條磨損槍口。後期生產的附屬檔案筒在結構上做了相應的簡化,內裝的附屬檔案在形狀上也有細微變化。
油壺的種類也很多,早期為馬口鐵焊接而成,後期改為塑膠注塑而成。即使是同一類型的油壺,也會因生產廠家不同,在顏色、大小和形狀上有所差異。式樣上主要分為單頭和雙頭兩種:雙頭的內部隔為兩個倉,一個貯存擦槍油,另一個放擦洗油垢、煙渣用的鹼性液體或鹼面,外表用"油"、"鹼"或相應的簡化字加以註明;單頭油壺只存放槍油。
早期的56式半自動步槍和蘇聯SKS原品一樣,配用放置在腰帶上的牛皮彈盒。這種彈盒一組共有3隻,腰前2隻、腰後1隻(皮帶環稍長)。每隻容量相同,可放帶橋夾的槍彈3排,3隻共90發,加上槍內10發,正好是一個步槍手攜帶的彈藥量100發。由於成本高和易受潮損壞等原因,牛皮彈盒在1958年後停產,後期還生產過綠色人造革的型號。這些彈盒一般在執勤或儀仗等場合出現,一般只在腰帶正前方左側佩戴一隻。真正大量裝備的是帆布材質的胸式彈袋,生產廠家很多,耐用而且廉價,上有10個口袋,每袋放1排槍彈,共有9個口袋放槍彈,加上槍內10發槍彈,共攜槍彈100發,多餘的一個口袋專門用來放置油壺和擦槍布。槍背帶的情況與此類似,國內普遍使用的是長度可調的帆布槍背帶。根據與背帶環連線部分的材質可分為金屬接頭和皮質接頭兩大類,後者可以避免磨損槍枝表面。其中有些產品標有"半自動背帶"字樣,有些則標註"7.62mm槍背帶",事實上56式半自動步槍與衝鋒鎗等的槍背帶確實是通用的。
◆對外援助及出口
在1950-1960年代,我國曾經大量提供56式半自動步槍給越南和阿爾巴尼亞等國,支援各國人民爭取獨立和反帝的鬥爭。為隱蔽武器來源,在1960年代中期生產的一部分56式半自動步槍採取了與外援型54式手槍類似的辦法,在機匣側面以"M21"取代了"五六式"的漢字標記,同時槍號以"N"開頭。
到了1980年代後期,隨著中美關係的緩和,國內槍械廠家也將56式半自動步槍這一國產槍械經典打進了美國市場。由於當時冷戰還未完全結束,美國人對於蘇式槍械接觸得不多,而中國生產的56式半自動步槍更是少見,所以很受槍械愛好者和收藏家的歡迎。1990年代末,帶刺刀、油壺和槍背帶等全套附屬檔案的56式半自動步槍在美國市場的售價僅90美元左右,是美國市場上能買到的最便宜的軍用步槍,屬於典型的物美價廉型產品,作為射擊練習用槍或獵鹿步槍都是不錯的選擇,因此十分暢銷。
國內最早出口美國的是未作任何改動的標準軍用步槍,包括使用劍形和三棱刺刀的兩種式樣,均採用瓦楞紙盒加泡沫塑膠包裝,內附一套標準附屬檔案以及使用手冊。後來國內還生產了一種所謂的"傘兵型"半自動步槍,除槍管大幅度縮短外,槍托與刺刀長度也比標準型稍短,而且刺刀也分為劍形和三棱形兩種,很可能是美國銷售商特意訂製的一種改進型號。由於56式半自動步槍使用10發固定彈倉,國外射擊愛好者反映其容彈量太小,所以國內後來又生產了一種可以使用56式衝鋒鎗或AK系列彈匣的"SKS-D"半自動步槍,同時還提供一種加長的容彈量20發的彈倉部件供選用,而美國有些公司也生產金屬或塑膠制的大容量彈匣作為附屬檔案零售,但這些彈匣只能在SKS系列上使用,因為其接口是以SKS原品的彈倉接口為標準設計的,彈匣口部有一個長臂與槍身相連。美國廠商還提供各種改裝附屬檔案,如帶拇指孔的工程塑膠槍托、兩腳架、瞄準鏡座、槍口制退器等等,改裝後的56式半自動步槍頗具現代氣息,很難看出是幾十年前設計的老槍。使用劍形鍍鉻刺刀的56式半自動步槍也曾經少量出口美國,隨槍還配有皮製彈盒和槍背帶。
由於美國頒布了新的槍枝管理法,規定作為民用槍銷售的半自動步槍不允許有小握把、容彈量不能超過5發、不允許裝配刺刀、刺刀座和槍口裝置。為此國內的外貿產品進行了相應修改,取消了刺刀並改進了準星座的設計,使之不能再安裝刺刀,使用特製的5發固定彈倉或5發彈匣,有的還改用了狩獵型或運動型槍托,經改造的56式半自動步槍稱為"SKS-M"。有趣的是,美國對於包括完整的帶有刺刀座的準星以及大容量供彈具在內的改裝附屬檔案卻不加禁止,因此那些喜歡收藏標準軍用型的人對這種面目全非的改進型並不感興趣。由於生產外貿型56式半自動步槍的廠家很多,而且各自有所改進,因此後期出口到美國的該槍外形多種多樣,再加上美國民間的改進型,只有仔細研究機匣上的標記及相關特徵才能加以區分,武器上的廠號也不再僅是三角形,還有矩形和橢圓形等。自從新的槍枝管理法出台後,其他國家的SKS再未向美國出口,主要是因為這些國家出口的都是軍用剩餘步槍,並未專門生產民用型號,而中國為了與美國法律相吻合,一直不停地修改產品直至完全退出,這是其他任何國家都不能相比的。所以如果要評選SKS系列在美銷售的總冠軍,中國的56式半自動步槍當之無愧地名列第一。
1997年美國禁止從中國進口軍用槍枝,56式半自動步槍再也無法進入美國市場,至此國內外貿型56式半自動步槍才基本停止生產。此後56式半自動步槍在美國市場的售價又開始飆升,最受歡迎的還是槍枝管理法頒布以前進入美國市場的各種標準軍用型號,其中品相較好的往往可以賣到300美元以上,如果是越戰繳獲的戰利品,售價還會更高。
結語
時至今日,雖然95式、81式自動步槍已成為我軍步兵輕武器的主角,但56式半自動步槍這種60多年前設計的武器仍有一席用武之地,除部隊少量留用和在一些場合中充當執勤和儀仗用途外,更多的是裝備民兵,以及廣泛用於大、中學生的軍訓活動。國慶50周年大閱兵時,在天安門前接受國家領導人檢閱的男子民兵方隊,手持的就是56式半自動步槍。而對於年輕讀者們來說,很多人第一次參加軍訓和實彈射擊,使用的同樣也是56式半自動步槍。所有曾經接觸過它的人都會切身感受到它的魅力並且難以忘懷。雖然56式半自動步槍即將退出歷史舞台,,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在國人心中的地位是其他國產槍械永遠無法企及的。
資料連結
◎SKS45和它的仿製品
SKS45(俄文稱CKC45)是蘇聯在二戰結束不久換裝的一種使用M1943中間威力步槍彈的半自動步槍,其發展之路可謂一波三折、充滿坎坷。設計者西蒙諾夫年輕時曾在莫斯科工業大學學習工程學,畢業以後分配到圖拉兵工廠擔任質監員。1927年,他來到費德洛夫領導的輕武器設計部門工作,期間積累了大量設計經驗。1930年代中期,他設計出AVS36自動步槍,雖然其生產性較好,但因選型試驗中表現不佳和一些人為原因而輸給了托卡列夫的SVT38。當聽說SVT38故障頻出後,西蒙諾夫馬上就將他的另一設計-PTRS反坦克步槍按比例縮小並加以改進,設計出SKS41半自動步槍,準備再和托氏的SVT40一較高下。SKS41因其分解結合簡單、生產方便的優點而頗受讚賞,成為日後SKS45的原型。SKS41的設計工作在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前就已接近完成,但戰爭爆發後,各兵工廠忙於向後方搬遷,同時戰爭初期損失巨大,因此遷移到後方並重新投產的兵工廠都在竭盡全力生產已經定型的武器,最大限度地支援前方,對SKS41這類新武器根本無暇顧及,原本應該在1941年7月加工完成並交付部隊試驗的50支SKS41樣槍的生產不得不推遲到1944年。但此期間又出現變故,1943年蘇聯的中間威力步槍彈基本設計定型,於是西蒙諾夫按照蘇聯武器裝備委員會提出的指標(要求在300-400m距離上能有效殺傷有生目標)對使用M1908槍彈的SKS41半自動步槍進行改進,將部分零件尺寸改小以適應新的槍彈。1944年夏,首批加工出來的樣槍被送到白俄羅斯前線試用,還有一小部分曾於1945年在攻克柏林的戰鬥中小試身手。
實戰證明,當時尚處於試驗階段的SKS半自動步槍是一支簡單可靠的武器,日常保養維護簡單,生產成本也較低。1945年,SKS45經蘇聯武器裝備委員會正式批准定型,全稱為7.62mm西蒙諾夫半自動步槍。從1949年起,SKS正式在圖拉兵工廠投入量產。1954年以後,伊熱夫斯克兵工廠也生產該槍。但由於AK47突擊步槍的出現以及二戰後地面戰鬥模式的變化,SKS隨即於1955年停產。一部分SKS45連同AK47一起,被提供給社會主義陣營和蘇聯認為必須援助的國家。到1960年代,SKS45基本上從蘇軍一線部隊中撤換完畢,交給二線部隊和勤務單位使用,並一直服役到1980年代。
雖然SKS在世界上流傳的範圍不像AK47那樣廣泛,但同樣有不少國家仿製並裝備。除中國外,SKS的仿製品還有民主德國的Karabiner-S、北韓的63式、羅馬尼亞的M56、前南斯拉夫的M59/66以及阿爾巴尼亞的"7月10日"半自動步槍,前捷克斯洛伐克和越南也曾仿製過該槍。此外,裝備和使用SKS及其仿製品的國家還包括阿富汗、剛果(金)、索馬里、印度尼西亞、伊拉克、寮國、黎巴嫩、蒙古、摩洛哥、埃及、前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等。最早開始仿製的是民主德國和中國,分別於1955年和1956年仿製成功。羅馬尼亞的M56則於1957年定型,但僅生產到1962年便停產了。朝鮮從1963年開始定型生產63式半自動步槍,不過據西方槍械學者的說法,此前10年,也就是韓戰尚未結束的1953年,朝鮮軍隊便使用了蘇聯提供的SKS步槍,但此說法缺乏直接證據。
所有SKS仿製品中,最有特點的當數南斯拉夫的M59/66與阿爾巴尼亞的"7月10日"。這兩種槍在外觀上與原型有明顯區別,而其他國家生產的都與蘇聯產品差別不大。
前南斯拉夫從1959年開始仿造SKS,最早仿製的是標準型,後期根據實際使用中發現的問題進行了大膽改進。最獨特之處是在槍口處安裝了槍榴彈發射器,克服了SKS沒有面殺傷及反裝甲能力的缺點。因此準星座大幅度後移,並在後面安裝了可摺疊的槍榴彈發射表尺,導氣箍上設有調節裝置,在發射槍榴彈時可以關閉導氣孔。其次,為適應夜戰的需要,在準星後部安裝了可摺疊的夜光準星,便於在光線昏暗環境下瞄準目標。另外該槍秉承前南斯拉夫槍械做工精良的特點,質量上乘,曾經也是美國民用槍枝市場上的搶手貨。
阿爾巴尼亞的"7月10日"半自動步槍是由中國援助設備和技術生產的,分為早期型與後期型,外觀上與標準型SKS相比有若干改動:一是槍托與上護木都有所加長,並一直延伸到導氣箍位置,上護木的散熱孔由原來的3個短槽改為3個長槽;二是彈倉蓋前部有明顯的圓弧過渡,而不是SKS那樣的斜面,使彈倉看起來沒有那么突出:三是拉機柄形狀改為類似AK47的式樣;四是刺刀全部採用發藍處理,而不是鍍鉻。該槍從1967年生產至1979年,總產量約為1.8萬支,其中將近半數在戰爭中損毀,因此現在僅存1萬支左右,近年來很受國外輕武器收藏家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