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式7.62毫米自動步槍
20世紀50年代末,我國的形勢是“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兵器行業也不甘寂寞,開始設計全新的自動步槍。當時,工業基礎已經建立,人員隊伍已有相當規模和水平,國家建立了考核武器的試驗基地,部隊對56式半自動步槍和56式衝鋒鎗的裝備、使用、訓練也有了相當體會和經驗,從戰術需要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須設計一支符合我軍需要的步槍。主管部門雖然沒有提出完善的戰術技術要求和指標,但總的設計指導思想是明確的:以步槍性能為主導兼有衝鋒鎗性能。也就是把半自動步槍和衝鋒鎗合併成“步沖合一”的自動步槍。同時,明確提出保持步槍主導性能,增強火力,克服衝鋒鎗單、連發射擊精度差的問題。理想上是由這一支新的自動步槍來取代半自動步槍和衝鋒鎗。
由於是我國首次自行設計自動步槍,各有關方面非常重視,專門成立了設計組,由高等院校、部隊軍械部門和專業工廠的技術人員組成。武器研製歷時3年,於1963年設計定型,命名為63式7.62毫米自動步槍。
63式自動步槍體現了下達的戰術技術指導思想,從性能、結構、戰術用途上實現了“步沖合一”。
全槍結構體現了以步槍為主的要求,採用全長木質槍托,不要小握把,槍管前上方為上護木,帶可折伸式棱形槍刺。外形與56式半自動步槍相似。對於單、連發射擊要求,則借鑑了56式衝鋒鎗結構。自動方式為導氣式,活塞單獨成件,行程27毫米,閉鎖方式與56式衝鋒鎗相同。擊發機為掛鈎擊錘式,與機匣部件的聯接則採用56式半自動步槍的結構方式。彈匣基本上是衝鋒鎗彈匣,裝彈改為20發,並考慮設有空倉掛機,彈匣作了相關變化。
63式自動步槍把56式半自動步槍和56式衝鋒鎗有機地揉合在一起,取長補短,實現了以步槍性能為主兼有衝鋒鎗性能的要求,達到了提高射擊精度,保證可靠性,增強火力、減輕質量的目標。而且結構簡單、易於操作訓練,適合我軍已經非常熟悉的勤務要領。大部分構件相似或相同於56式武器,易於生產。
63式自動步槍是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支步槍,深受56式武器的影響,它取得的成就和經驗為我國步槍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在我國步槍發展的歷程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其特點為:
(1)提高射擊精度
借用56式半自動步槍槍管,保持其長度和製造精度,相應瞄準基線也較長。
自動機對射擊精度影響極大,為此作了重點設計。要保證槍機運動的平穩性,需加長機框導軌長度並限制與機匣導軌的配合間隙,使機框復進到位有良好的導入性,確保每次閉鎖狀態一致。同時要儘量使自動機質心與全槍質心接近,以減小運動件前後撞擊產生的動力偶。
另外採用準直槍托,並改善其頸部和前部下面的形狀,便於射擊時握槍。
以上主要措施提高了單、點精度,100米單發彈著點散布約4.5厘米,點射70%密集界:方向×;高低為20×;20厘米,比56式衝鋒鎗有明顯提高。
(2)保證機構動作可靠性
自動步槍的射擊精度、可靠性、壽命、質量等指標要求都非常嚴格,為之採取的技術措施往往互相制約,有時甚至發生矛盾。而在63式自動步槍設計中得到了統一、協調。其主要措施就是在國內步槍上首創的採用導氣孔調節塞(56式半自動步槍、衝鋒鎗均未設定)。調節塞上設大(Φ3.8毫米)、小(Φ2.5毫米)兩個氣孔。在正常條件下射擊時用小氣孔;在特殊條件下,如嚴寒、泥沙、泅渡江河等情況射擊時則用大氣孔。氣孔調節也很方便,可在作戰現場根據環境條件自行調節變換。
自動機行程135毫米,較長的行程可使拋殼、壓倒擊錘、復進、供彈等動作更加協調。
(3)首創了三棱刮刀式槍刺,提高了槍刺的強度、剛度和刺入深度。
(4)可用專用彈夾(56式半自動步槍的彈夾)向裝在自動步槍上的空彈匣壓裝20發槍彈,方便了空彈匣補充裝。
20世紀60年代,以美、蘇為代表的已開發國家相繼撤換了M14、CKC、FN等半自動步槍,取而代之的是以突擊步槍為主的小口徑班用槍族,小口徑化、槍族化成為步槍發展的新潮流。
63式自動步槍起步設計時,當時戰術思想特別鍾情於傳統步槍,一再強調要突出步槍性能,著重在中、遠距離上命中率高,接近距離上要敢於刺刀見紅,再適當加強火力就夠了。所以下達的戰術要求是以步槍性能為主兼有衝鋒鎗性能。因而設計定型的63式自動步槍除了可以連發射擊,配裝20發槍彈的彈匣以外,幾乎與半自動步槍完全一樣。經過20多年後到70年代末期,世界形勢發生了變化,戰術思想也發生了變化,認為陣地攻防戰的機會不多了,而戰爭的突然性、近戰性、猛烈性、隱蔽性增強了。所以對步兵單人武器的要求是火力猛、命中率高、機動性好、動作可靠。這時,強烈呼喚的是突擊步槍。
愛別離:63式的撤裝
當年63式步槍有可能成為繼56式半自動步槍之後全面裝備我軍的一種新型武器,而且當時在與某大國接壤的邊境駐軍已經開始換裝63式自動步槍,並且獲得了好評。但是就在準備大批量生產換裝的時候,文革開始了。文革對軍工領域的衝擊也影響了63式步槍的生產質量,主要是當時要求的產量是實際生產能力的數倍,而工廠為了達到生產數量,則“蘿蔔快了不洗泥”,簡化、改進工藝近百項,使生產出的63式自動步槍在部隊使用過程中故障頻出,甚至發生了向後噴火、機匣蓋崩飛傷人致殘事件,更談不上精度和火力持續性。當時部隊中“還我半自動”的呼聲日漸高漲。
63式自動步槍在使用中出現的嚴重問題引起了工廠和領導機關的高度重視。工廠成立了攻關小組,在部門領導和科技人員的積極參與下,於1971年4月展開了技術攻關大會戰。針對當時出現的主要問題,做了一些修改。很快,工廠拿出了改進後的樣槍,上級領導表示非常滿意,當即下令按該樣槍規格生產。可是又由於環境所致,產品圖又是被多次任意更改,生產秩序混亂,人心渙散,按原槍進行批量生產談何容易。在這樣的情況下,1978年,63式不得不暫時停產並從部隊撤裝70年代末,在我國的自衛反擊戰中,參戰部隊普遍反映,當時裝備的56式半自動步槍火力持續性不強,56式衝鋒鎗數量不夠,急需應急裝備部分高精度自動武器。這時,一些庫存的63式和完整的63式生產線再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軍工科技、生產人員重新啟動生產線,在標準型63式的基礎之上對彈匣接口、復進簧材料、槍機進行了改進,具體方法為:
(1)改進彈匣接口尺寸、卡筍,使63式能使用“五星”20發彈匣及56/56-1衝鋒鎗的彈匣。
(2)復進簧選用優質線材纏制,增加強度。
(3)減小槍機公差,強化擊針處理。
緊急換裝參戰部隊後,部隊反映這種改進後的63式精度可以與56式半自動步槍相比,火力持續性與56式衝鋒鎗沒有差異,在搜尋掃蕩敵人的戰鬥中,曾經有兩支改進後的63式步槍(使用56式衝鋒鎗彈匣)在300m距離上採用短點射交替射擊,20分鐘內擊斃擊傷敵6個機槍手,封鎖住敵軍隱蔽洞口火力點,迫敵無法開火,掩護其他戰友衝鋒並俘獲洞內殘敵的戰例。美中不足的是,槍身顯得過長,在叢林地帶作戰時,容易勾掛樹枝等物,而且在使用56衝鋒鎗彈匣時,彈匣有鬆動脫落的現象發生。
緣滅:退出現役
對越自衛反擊戰期間的短暫恢復生產並沒有改變63式自動步槍的命運,很快它又再度停產。這個時候,81式槍族正在進行最後的靶場實驗。1981年,81式槍族設計定型並裝備部隊,63式步槍與我軍的緣份已盡,終於正式退出現役。但是曾經生產出的上百萬支63式自動步槍,除了一部分外銷和援助別國,還有相當數量儲存在各地的民兵武器庫中,在一些邊防部隊和民兵訓練中,還能看到它的身影。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和深入,63式自動步槍也出口到了國際市場,並被一些武裝組織作為制式武器使用。其中阿富汗地區武裝人員有不少是63式改型步槍的忠實追隨者。因為63式步槍的木製槍托在寒冷的冬季貼腮瞄準時舒適可靠,不凍臉,不影響瞄準精度。使用AK47彈匣使其在擁有SKS般精度的前提下,保證了良好的火力持續性,短、長點射結合,中距離(300m左右)對多個同時出現的目標打擊十分有效。阿富汗使用者認為,在精度和火力持續性的結合上,只有AK74能與其相比。在2001年針對阿富汗地區的新聞報導中,我們仍可見到身背63式改進型自動步槍的反塔聯盟士兵巡邏、站崗的鏡頭。
在20世紀90年代末的一次軍事活動中,我有幸親身體驗了63式自動步槍標準型。當時採用的是100m臥姿有依託射擊方式,我先打了一彈匣(10發)單發射擊,居然是97環。而且集中在8環中間,9、10環區12cm長、5cm寬左右的區域內。第二彈匣20發,我採用短點射,總環數為159環,散布沒有出7環區,可見其精度高,散布小。並嘗試了使用56式半自動步槍的弧形彈夾向彈匣內壓彈的方法。感覺不如56式半自動那般舒適暢快,需要一定的角度和力量技巧,可見此槍對使用者的熟練程度還是有一定要求的。
在這之後,我又試射過81式自動步槍和95式自動步槍,感覺63式自動步槍比以前兩種槍在後坐、精度方面差異不大,特別是與81式自動步槍無明顯不同,但是扳機力稍大。不過貼腮抵肩很舒服,這可能與其使用木製槍托有關。
個人認為,63式步槍若是能配用15發短彈匣並在其槍身左側安裝瞄準具導軌,取消刺刀,作為民用狩獵步槍出口,還是很有前途的
該槍有單、連發發射機構,採用氣體式調節機構??活塞短行程自動武器;採用槍機迴轉的閉鎖方式;設有空倉掛機機構;裝有防止早發火的不到位保險和防止偶發的手動保險。
口徑:7.62毫米
全長:1342毫米(槍刺打開)
1033毫米(槍刺摺疊)
全重:3.8千克
初速:735米/秒
射速:40發/分(單發)
60發/分(點射)
有效射程:400米
彈匣容量:20發
槍彈:56式步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