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E理論
切克蘭德(Checkland, P.B.)提出的3E理論是指產出(efficacy),衡量自身的產出;效率(efficiency),體現系統對資源的利用情況;效果(effectiveness),體現本系統產出對其上級系統的作用。是由切克蘭德教授基於SSM(soft system methodology)從系統觀點的角度提出的認知和處理複雜問題的方法,尤其是當社會、政治、文化、人類行為等軟因素摻雜其中時,傳統的硬系統分析(如建立利潤最大化模型)往往失去了優勢,有時甚至失效。基於SSM系統之上的3E理論能在逐步逐層分析和理解系統所面臨的複雜環境、複雜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具備邏輯合理現實可行的解決方案,這也正是傳統軟系統評估體系中的軟肋。
由於3E的這種軟性環境評估優勢,在績效評估、公共政策評估、軟實力評估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套用。
3E體系
20世紀80年代初,英國的效率小組建議要在財務管理新方案中設立“經濟”(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益”(effectiveness)的“3E”標準體系,以取代傳統的效率標準(如財務、會計指標等)。不久,英國審計委員會又將“3E”標準納入到績效審計框架中,並運用於地方政府以及國家健康服務的管理實踐。目前,已經建立了完備的綜合績效評估體系(CPA)。隨著績效評估在政府各部門的套用與發展,為了更加充分地反映公共組織目標的多樣性與複雜性,有些人甚至建議增加更多地“E”,如公正、企業家精神、卓越等。總之,公共組織的目標多元化和價值多樣性促使政府績效評估的價值標準日趨多元化。
3E系統代表了績效評估系統多元化發展的趨勢,通過建立3E標準體系,使得軟環境評估體系更加科學化、透明化,增加了效率與績效評估的可操作性,對公共政策評估體系的完善和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