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改變你的一生

24小時改變你的一生

《24小時改變你的一生》告訴讀者在短短二十四小時中如何:制定可行的目標,合理利用時間和金錢,改掉老毛病,學習幽默和熱情,控制焦慮與恐懼,追求卓越的品質和誠實的人格,每日重生,還有更多。

基本信息

內容介紹

它對你比比爾·蓋茨和沃倫·巴菲特更重要,它對你比10000次所謂自動自發的培訓更有效,《紐約時報書評》連續100周在榜元可企及的5000000冊銷量。

這是一本罕見的,讓你一口氣讀完,並隨時隨刻再次翻閱的心靈讀物。它將伴你成長,走向嶄新的人生。

今天的你和五年之後的你,兩者之間的不同在於你花時間共處的人以及你所閱讀的書籍。

《24小時改變你的一生》你將發現個人完善的十個關鍵:關鍵一:不要滿足於一般水平;關鍵二:關注細節;關鍵三:培養奉獻精神;關鍵四:正直誠實;關鍵五:尊重他人;關鍵六:多一分努力;關鍵七:始終如一;關鍵八:永遠不要停止進步;關鍵九:讓優秀成為你的生活方式;關鍵十:總是付出110%的努力。

改變的最大障礙是如何邁出第一步準備改變的決心。一旦走出了第一步,剩下的事情將非常簡單。片刻之間的決定將惠及你的一生。

本書中,吉姆·哈特尼斯和奈爾·艾斯克林用鮮活的實例及中肯的忠告,鼓勵讀者重新塑造全新的自己。

作者介紹

奈爾·艾斯克林,傑出的社會活動演講家。著作有《愛的引導》和《你要知道何時做和不做》。

目錄

第1個小時 最重要的決定

需要改變什麼?

從何處開始?

重要的事情先做

第2個小時 重新衡量你的價值

自尊轉變的十個步驟

色麗塔與約翰尼

你價值幾何?

第3個小時 改變思維

審視你的“自我對話”

精神作用定律

嶄新的角度

第4個小時 重新審視目標

目標一:我的目標非常明確

目標二:我的目標可以衡量

目標三:我的目標具有挑戰性,卻可以達到

目標四:這是我的目標,而不是別人的

目標五:我所有的目標可以相互促進

目標六:我的目標包括具體的實施計畫

目標七:我要寫下目標

第5個小時 偉大的期待

所看到的和所希望的

好奇心

相信你能

你看到了什麼?

第6個小時 關鍵的態度轉變

態度之源

你的基本性格

感激的態度

改變的關鍵

第7個小時 選擇你的新團隊

你的基本團隊

集體的力量

全面成功

第8個小時 彎而不折

適應性

吸引人的藝術

從他人立場發出

“我們”是最重要的詞

第9個小時 告別不健康的恐懼

恐懼驅動與渴望驅動

新視角

冒險

以信念替代恐懼

第10小時 放棄也是勝利

改掉老毛病

良好的習慣通向成功

“做決定”的習慣

內在的變化

第11個小時控制情感

好僕人,壞主人

人的基本需求

誰該負責

發自肺腑

承擔責任

第12個小時 改變你的資料庫

不走尋常路

有意地聆聽

樂觀的氛圍

第13個小時新的日程安排

管理時間的原則

一分鐘的價值

第14個小時 財盡其用

金錢的意義

你的價值

“五元計畫”

第15個小時 你的重生

心理與身體

你為什麼要節食?

新焦點

秘方

第16個小時 成功者的形象

每日清單

費用幾何?

其他改變形象的方法

第17個小時 發現優點

個人完善的十個關鍵

第18個小時 一顆嶄新的心

一顆誠實的心

一顆信任的心

一顆愛心

一顆乾淨的心

心靈檢查

第19個小時 從主人到僕人

勝利的團隊

寬恕與遺忘

施與者與接受者

第20個小時 笑對人生

學會快速微笑

放鬆

返老還童

與樂觀向上的朋友為伴

立竿見影的幽默

避免低級庸俗的幽默

享受笑的天賦

第21個小時 充滿激情

燃燒激情

像雄鷹般展翅飛翔

保持激情

第22個小時 每日新生的關鍵

你的使命陳述

做主人

祈禱與深思

重新開始

第23個小時 堅持的力量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關注目標

揚帆前行

第24個小時 慶祝全新的你!

如何看待過去

個性化交談

由內到外

慶祝的時刻到了!

書摘插圖

 Hour 1最重要的決定

地球繞著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內,你能做出積極而長久的改變嗎?僅僅一天之內,你的生活可以發生巨大的變化嗎?

這不僅可能,而且極為可能。

本書基於一個非常簡單的前提:影響我們人生的重大改變並非長期逐漸形成,而是歸因於某些具體時刻有意識的決定;不是草率的選擇,而是堅定的決心所產生的思想及行為的重大變化。

比如,實現減掉二十磅體重的目標你可能花了六個月功夫,其實,早在你下定決心的那一刻起,你就已經贏得了這場勝利。我們生活中的其他改變也要經歷同樣的過程。

那么,改變究竟是何時開始的呢?就在你決定要改變的那一刻。當你決心面對挑戰之時,改變將會逐漸地自然發生。本書要求讀者作出真摯的個人承諾。

你並不需要在某段時間內讀完此書,而要每小時集中讀完一章,仔細閱讀,認真思考,然後做出誠摯的決定,切實改變自己。

你會發現什麼呢?如果你在幾個重要的領域做出決定,這些不同層次的決定便會相互聯繫,產生令你無法想像的勇氣和力量,進而影響你的事業、身體、人際關係及整體態度。

那么變化何時出現呢?無論你問任何一個心理學家、心理諮詢師或治療專家,他們的答案都只有一個:如果不下決心,什麼也不會改變。

繼續讀下去,你就需要在思想、目標、態度及習慣等方面做出決定。但是,如果沒有最重要的決定,即承諾欣然地接受改變,那么所有具體的決定將毫無意義。

你或許會說:“我曾經試過多次,可似乎並沒有什麼變化。”

那位三次都未能登上喜馬拉雅山的登山者本來也可以這么說,然而,他卻只是抬頭遙望山頂,說:“你可以打敗我一次,兩次,甚至三次,但是,珠峰啊,終有一天我會將你征服,因為你永遠不會再長高,而我卻會變得更加強壯。”

不知你是否知道,任何事物——包括你的身體——都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山是同一座山,可是再次爬上之時,你的感受卻已完全不同於以前。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里特斯曾經說過:“人們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因為河水奔流不息,綿延流向大海。

想想大峽谷吧。那些色彩斑斕的峽谷不都是科羅拉多河水日積月累的沖刷而成的嗎?河水不停地侵蝕著兩岸,直到加利福尼亞的莫哈韋沙漠。大峽谷也在不斷變化著——哪怕每次改變一粒沙子。

變化無需害怕,因為它是生命的徵兆。如果人體內的細胞不再更新交替,生命也就不復存在。詞典中對“變化”的定義是“事物產生的新情況”,說明它是更和替代的過程。

需要改變什麼?

凡事無常。你的性格、感情和感覺都在不斷變化,然而可怕的是,許多人的大部分變化都毫無目的,沒有計畫,無法控制。我們不想改變,卻往往會吃驚地發現諸多變化,從而感到失望泄氣。我們總是被動地疲於應付外在變化,而沒有考慮如何改變自己。

人們對變化的常見反應無外乎是換工作、換配偶或換朋友,似乎覺得只有擁有無可挑剔的老闆、溫柔體貼的伴侶或溫馨和睦的家庭,才能事事順利,卻很少有人考慮有意識地改變自己。

環顧左右,你會發現身邊有兩類人:改變的人和拒絕改變、甚至敵視改變的人。後一類人應該認真考慮一下華盛頓·歐文的話:“乘車旅行時我發現,經常變換位置,週遊各地往往令人愉悅。”

那些發誓永不碰電腦的雇員怎么樣呢?他們不是在做毫無前途的工作,就是決定加入數字革命的大潮。只有不斷變化的人才會成功,因為他們敢於做他人不敢做的事。

一個公司如果不去改變以適應顧客的需求,那么等待它的只有死路一條。曾有多少次你曾看到“新型改良”的象牙香皂?如果你的牙醫拿出一把古老的手術刀而不是高科技的雷射器械,你會作何感想?

還記得耶穌講的那個關於酒袋的故事嗎?那些舊酒袋僵硬而乾燥,根本沒有膨脹的空間。許多人也是如此:他們緊緊抓住老思想,不願承認自己的錯誤。耶穌警告人們不要“把新酒裝進舊皮袋裡;若是這樣,皮袋就裂開,酒漏出來,連皮袋也壞了。惟獨把新酒裝在新皮袋裡,兩樣就都保全了。”(《馬太福音》9:17)。

改變需要靈活性、彈性以及樂意用新思想取代舊觀念的願望。

假如有人告訴你,十年以後你的生活會與現在一般無二,你會作何反應?或許你不以為然,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更應該有意識地下決心看到生活的變化。

不能再猶豫了,改變須從此刻開始。正如俗語說的那樣:“做出決定,才能學會如何做決定。”

初始之時,要想學會如何決定改變,有四件重要的事情需要牢記:

第一,一個切實的決定是好的開始,同時也是進步的表現,即便它是錯的。決定開始之後才可以談到如何實現任務的細節。決定本身就可以釋放出你的能量和創造力,從而確定今後的具體實施策略。然而,許多人總是停留在做決定的階段,他們想知道如何去做,或許還為此制定了詳細的計畫,但卻沒有做出承諾。長期的猶疑不前只會帶來懷疑恐懼的惡性循環,不打自敗。錯誤的重要之處在於你從中學到了某些經驗教訓:不犯錯誤就永遠無法從中吸取教訓。

彼得決定在水面上行走,儘管明知他會下沉,耶穌仍然頗為嘉許,讓他溺水,因為他深知失敗乃是學習和成長的必經之路。

第二,錯誤的決定可以糾正,但“零”決定卻永遠沒有糾正的機會。我們有選擇的權利,這就意味著我們擁有把自己變成傻瓜的自由,同樣也有失敗的自由。只有能夠自由地失敗,我們才能自由地審視、探索、成長。然而,如果我們想擴寬視野,就不能選擇不負責任地失敗。

第三,事情只有處於進展過程中才有指導方向。一輛停泊的車不需要方向,可一旦引擎發動,車輪開始轉動,你就可以朝你想去的方向駕駛。同樣,一旦你做出決定並開始著手實施,便會體會到操控計畫所帶來的力量。

第四,只有計畫著手實施,人也才會開始行動。如果單純依賴環境及外界影響,你的生活便會失去方向,沒有目的。因此,逃避而不願決定改變的傾向將會十分危險,由於害怕失敗而不願行動注定的宿命只有一個——失敗。

科學進步來自於研究,哪怕是一個微小的發現背後都有成千上百次的失敗。從進步的角度看,失敗與研究是同義詞。

從何處開始?

查閱地圖時,人們的第一個問題通常是:“我在哪兒?”想要到達目的地,首先要確定自己當前的位置。

從事諮詢行業的人都知道,人們只有發現並接受自己的位置,行為才會隨之改變。人們大部分的沮喪經歷都源自於他們未能成功處理現實環境。

《聖經》從上帝的角度給我們提供一種新的觀念:上帝並不是先改變我們,然後再接受我們;而是先接受我們,以便可以改變我們。此類例子不勝枚舉。接受不僅先於改變,而且是改變的動力。只有客觀公正地看待事物,我們才會具有更強烈的改變的願望。

倫敦一位畫家從畫室視窗俯身向下望去,看到一個流浪漢蜷縮在路邊,於是拿出紙筆給他畫了一幅素描,但是他畫的人卻與窗外的流浪漢相去甚遠:畫中人額頭沒有皺紋,也沒有蜷縮在街邊。相反,畫中的流浪漢筆挺地站著,高高的個子,寬寬的肩膀。

畫完最後一筆,畫家便飛快地跑下樓,來到流浪漢身邊,對他說:“看,我給你畫了張像!”

這個貧困交加的人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翻了一下身子,問道:“先生,你真的是這樣看我的嗎?”

“是的,就像畫中畫的那樣,”畫家說,“給,這幅畫像送給你。”

流浪漢從地上爬起來說:“如果你是這樣看我的,那我就會成為這樣的人。”

他雙手捧著這幅畫,身子站得筆挺,說:“先生,我永遠不會再淪落街頭了。”

所有的人都是自己選擇的產品,如果對這個“產品”不滿意,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能力做出新的選擇,從而重新塑造自我。有些人往往會說:“如果不是這樣或那樣的意外,我肯定不是現在的境遇。”然後他們就開始為自己的麻煩而抱怨別人或外界環境。事實上,如果抱著自己是受害者的態度,我們將永遠無力去改變任何事情。

受害者否認自己具有控制自己生活的心理意識和能力,有句俗語說得好:“如果躺在泥窩里打滾,哪怕六英寸深的泥潭也會淹死人。”

社會心理學理論的創始人阿爾伯特·班杜拉認為,個體可以通過“三元互動決定論”做出某個決定來指導自己的生活,換句話說,我們的生活主要由三個相互關聯的因素決定:思想、行為和環境。

外部環境只能影響我們的決定,最終的決定權在於個人的內在動力,也就是我們如何將信息加工轉變為思想,進而決定具體的行為。知識先于思想,而我們的思想又能引發行為。

重要的事情先做

在接下來的二十多個小時裡,你需要在生活中的特定方面做出長期而具體的決定。不過,在此之前,你必須首先要面對一個最大的決定,要對自己說:“是的,我願意改變!”因為它是所有改變的基石。

結束本章之前,請你找個地方梳理一下思緒,既可以在家中某個無人打擾之處,也可以獨自出門到僻靜之處散步。品味書中的要求,詳細列出你目前所處的階段以及想要達到的目標。

從出發點達到終點的捷徑上立著一塊路標:“願意改變”。這條路危險嗎?是的。會有失敗嗎?毫無疑問。別人會嘲笑你的決定嗎?或許會,除非你把自己的打算與那些跟你處於相同的個人成長階段的人分享。但無論如何,請你記住:危險並不總是導致毀滅,失敗亦非致命,只要羅盤一直指向目的地,走些彎路又有何妨?

阿爾伯特·班杜拉告訴我們,想像最終結果的能力會成為我們手中強有力的工具,可以使我們把個人經歷處理轉化為內部的模型和形象,進而指導將來的行動。大多數人的某些能力從來未曾發掘利用過,而決心改變的強大意志將會使你沉睡的能力甦醒,綻放活力。

應該做出決定的時刻到來之時,你根本不必別人提醒,因為你自己非常清楚!你甚至也不必開口說“我願意”,這句話會在你內心深處迴蕩,喚醒你的思想,你的心靈,從頭到腳的每一個細胞。

你準備好接受這樣的改變了嗎?

決定權在你自己手裡。

Hour 2重新衡量你的價值

如果我們想評估房屋、珠寶或其他貴重物品,可以查閱黃頁中的電話號碼,找個專業人士估價。但是,如何評估自我價值呢?個人價值的“價格”由誰決定呢?

大多數人都會為自己貼上價格標籤,但卻往往明顯地低估了自己的價值。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們關注的常常是本身的弱點而非強項,失敗而非成功。或者,他們把自己拿去與別人對比,最後得出這樣的結論:“我沒有非凡的才華。我缺乏足夠的教育。我沒有大量財富。”

很少有人對自己滿意,他們總是看到自我價值和能力的底線,最終給自己畫個大大的“零”,而這種錯誤的自我審視往往導致精神痛苦。

耶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詹姆斯·P.坎門認為,自尊心是“個體對自己重要的、積極的尊重”。但對大多數人來說,自尊心往往徘徊於心靈的低谷,而非高高地飛揚在山巔。

自尊轉變的十個步驟

切實遵循以下十個具體的步驟,你將會以全新的眼光審視自我價值。

第一步,認識真我。據說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一句話——“認識自己”,這句話至今仍然還有現實意義。

你真的認識自己嗎?你有沒有問過朋友:“說實話,你覺得我怎么樣?我有哪些優點和缺點?”

舊金山州立大學的哲學教授雅各布·尼德曼博士認為,現代心理學主要研究的是個體的自我認知。只有你才能清楚地認識自己。

如果你的問題在於缺乏自尊,唯一的解決方法便是深入到問題內部。密西根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安娜·鮑姆加德納曾經做過一些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個人的自我認知與自尊心有直接聯繫。在其中一個實驗中,她要求學生提升自我形象,那些自尊心較弱的學生評價自我的方式比自尊心強的人更為積極誇張。但是,當安娜要求他們描述一個密友時,自尊心弱的學生提供的信息較少,說明他們對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方面缺乏信心。

作為自尊心的一個重要體現方式,幸福往往被描述為“內心的自我滿足”,因此,客觀清楚地了解自我的內心至關重要。每個人都有能力自省並且增強自尊。

第二步,笑對缺點。你見到過“十全十美”的人嗎?至少我們沒有見過。每個人都有瑕疵,你也不例外。重要的是,不要使缺點變成阻止自己進步的終身障礙。

摩西“拙於言辭”,但這並不妨礙他帶領以色列人到達上帝的應許之地。

即使耶穌本人也有一些缺陷,可以成為他失敗的藉口。他出身不光彩,而且生於一個遭人憤恨的少數民族,被叫做“騙子”、“異教徒”以及“凱撒的背叛者”。然而,耶穌知道有一點可以彌補他所有的缺憾——他知道自己是上帝之子。

第三步,正確看待失敗。我們小時候都有過失敗的經歷——學會走路之前跌倒過千百次,長大成熟的道路上犯過萬千錯誤。因此,對失敗的態度要慎之又慎,一不小心就可能產生影響長達一生的消極反應,這些消極反應會使人逃避現實,缺乏志向,沮喪不前。

一位棒球球星擊球十次,七次都會打飛,但他依然收入百萬美元,依然被人稱為英雄。這只是正確看待失敗的一個簡單例子而已。

你的失敗並不值得過分關注和擔心,因為失敗十分自然,就跟生活本身一樣。如果沒有失敗,那就說明你還沒有起步。

第四步。培養健康的自愛!你覺得可以愛自己嗎?在《愛的藝術》一書中,艾利希·弗洛姆指出:“如果一個人能夠愛別人,他也會愛己;如果他只會愛別人,那他就根本不會愛。”

有人問上帝:“十誡中最重要的戒律是什麼?”他答道:“如同愛自己一樣愛鄰居。”他並沒有說愛鄰人而不愛自己,而是說如同愛自己一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