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一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研究
入選理由:2017年12月18日至20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總結和闡述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理論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是黨和國家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必須長期堅持、不斷豐富發展。2018年,學術理論界聚焦這一重要主題,主要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豐富內涵、歷史基礎、實踐根源、理論邏輯以及方法論等維度展開研究,在闡釋正確處理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關係,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打好“三大攻堅戰”,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等方面取得諸多高質量研究成果。
專家點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立足於我國國情和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開放新實踐,具有強烈的實踐性;直面現實,深入研究當前世界經濟和我國經濟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具有強烈的時代性;依循科學方法論,揭示新時代經濟關係的新特點,提煉和總結經濟發展的規律性成果,具有鮮明的科學性。新發展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我們黨初步形成了新時代推進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一套制度體制框架。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本質特徵和核心立場。經濟發展新常態、經濟體制機制改革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關於經濟改革和發展的理論支柱。堅持問題導向和堅持正確工作策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根本方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廣大理論工作者要在上述方面認真鑽研,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研究推向深入。
(點評人: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大學教授顧海良)
熱點二
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社會
入選理由:2018年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周年,有關馬克思思想、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掀起熱潮,並主要圍繞以下方面展開:1.對馬克思思想、馬克思主義和經典著作的闡述。學者們從《共產黨宣言》《德意志意識形態》等經典著作的研究闡釋出發,致力於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分析和解決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帶來的各種問題。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2018年,學者們系統闡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意義、科學體系、豐富內涵、精神實質、實踐要求,圍繞“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系統研究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體內容。3.對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如對阿多諾、阿爾都塞、列斐伏爾、大衛·哈維等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思想及其價值的研究。
專家點評:2018年,全球範圍內不少地方的人們都在講述馬克思的故事,討論馬克思的學說。在人類思想史上,沒有一種思想理論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人類產生了如此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馬克思主義不僅深刻改變了世界,也深刻改變了中國。特別是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雄辯證明,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理論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宣言書,是在新時代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行動綱領,是一篇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真理光芒的光輝文獻,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在當今中國,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點評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秦宣)
熱點三
改革開放40年:經驗總結、理論創新與學科發展
入選理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改革開放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進行歷史回顧,既是深化對改革開放規律性認識的客觀要求,也是將新時代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現實需要。立足改革開放40年來的巨大成就,學術理論界從經驗總結、理論創新、學科發展等層面進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例如,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角度對改革開放實踐進行學理闡釋;論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創立、發展到不斷完善的光輝進程;哲學、歷史學、文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社會學等不同學科領域對各自發展歷程進行了系統梳理,對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進行展望。
專家點評:2018年,學術理論界對改革開放進行了多學科、多視角、多維度的經驗總結,從理論範式到價值指向、從實踐邏輯到戰略部署、從歷史主體到政治保證等,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改革開放的歷史也是一部理論創新的歷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理論創新極大推動了改革開放實踐創新。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為學術繁榮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2018年,學者們以改革開放為研究樣本,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從各自知識體系和研究方法出發,促進不同學科融合互動,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為走出西方學術窠臼,建構中國自己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作出貢獻。
(點評人: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辛鳴)
熱點四
高質量發展下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
入選理由: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最為重要的標誌就是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而決定中國經濟順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就是必須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尤為需要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巨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2018年,學術理論界圍繞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涵、目標任務和特徵進行了研討,並從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建設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建設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建設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等角度,闡述了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方向和路徑。
專家點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既是一個重大理論命題,也是一個重大實踐課題,集中體現了轉變發展方式、最佳化經濟結構、新舊動能轉換等問題,極大激發了學者們的研究熱情。目前,學者們的研究已深入到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科學內涵、理論基礎、重大實踐價值等方面,今後還需從以下方面加以系統性闡述和突破:1.進一步闡明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經濟體系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2.將研究重點聚焦到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過程中可能遭遇到的體制機制障礙,科學探尋背後的複雜動因和內在形成機制,為進一步改革開放提供有效理論支撐;3.繼續深入研究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六大任務的協同關係以及可行路徑,有效促進理論到實踐、實踐到政策的轉化。
(點評人: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教授張傑)
熱點
鄉村振興戰略研究
入選理由: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的背景下,提出的一項關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決策。2018年,學術理論界從多學科角度對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研究和解讀,較典型的有:政治經濟學認為,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依據是馬克思主義城鄉社會發展關係理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必然選擇;社會學認為,鄉村振興戰略是對經典議題“鄉土中國”的回歸與超越,是對近代以來社會學家圍繞組織農民、文化教育等進行鄉村建設的再創造;政治學主要從基層治理視角,探討如何通過國家能力建設、基層治理體制再造等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管理學主要從農村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供給、鄉村社會生態系統與可持續發展的治理路徑等角度進行探討。
專家點評: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於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深遠意義。鄉村振興戰略一經提出,立刻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引發學術理論界不同學科學者參與探討,重點包括以下議題:1.鄉村振興戰略的價值定位、理論邏輯、實施路徑;2.鄉村振興的歷史經驗;3.農村產業振興在農業農村現代化中的地位;4.鄉村空間重構和美麗鄉村建設;5.鄉村文明、農民主體地位和鄉村社會建設;6.農村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體制機制;7.鄉村社會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8.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與脫貧致富。作為一個問題導向的領域,鄉村振興的政策體系構建還需完善,制度供給研究尚有待深化。
(點評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守英)
熱點六
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與刑事訴訟制度的銜接
入選理由: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舉措,為深入開展反腐敗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將職務犯罪偵查權由檢察機關轉移到監察機關,改變了原有刑事訴訟架構,在學術理論界引發熱烈討論。國家監察機關依法行使的監察權,是一種新的、獨立的國家權力。2018年刑事訴訟法的修改,對監察與刑事訴訟之間的程式性機製作出銜接性規定,增加了監察機關的調查權和調查程式的有關規定。學術理論界的相關研究主要關注以下方面:監察調查權的性質及其與偵查權的關係;監察機關留置措施與刑事強制措施的銜接;對監察證據的程式控制;被調查人的權利保障和救濟;等等。
專家點評:關於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探討,其中一個突出熱點問題,就是如何做好監察權與檢察權之間的銜接。從我國司法制度設計而言,檢察機關對公訴案件的起訴權是憲法賦予的專有職權。因而,監察機關將涉嫌職務犯罪案件移送檢察機關後,檢察機關有權依法獨立審查後決定是否提起公訴。雖然2018年刑事訴訟法的修改對監察與刑事訴訟之間的程式性機製作出了銜接性規定,但仍有不少問題需要在理論與實踐中加以解決。同樣,在監察法實施過程中,監察機關同檢察機關之間在行使職權方面也會因制度銜接而產生一些新的問題。因此,從理論上明確監察權和檢察權的性質,釐清權力的邊界,提出相應對策和解決方案,對於進一步保障和規範監察權和檢察權的運行,推進反腐倡廉工作依法有序開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點評人: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殷嘯虎)
熱點七
海洋史研究的拓展
入選理由:伴隨“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我國海洋事業的發展和周邊海洋形勢的日趨複雜,海洋史研究日漸興盛。2018年,這一研究領域彰顯出廣闊學術發展前景和空間。主要表現在:1.學科整合為海洋史學科注入新活力。有些研究充分借鑑其他學科研究理論、方法和內容,如將海洋史與全球史結合的學術範例相繼湧現,拓展了海洋史研究深度和廣度。2.現實關懷為海洋史研究開拓新空間。海洋史研究跳出了以往過度關注中外關係史的舊模式,從國際地緣政治視角對海洋經濟、海洋管轄權、海洋開發、海疆治理等多領域進行了深入探索。3.史料發掘為海洋史研究帶來新材料。學者們充分挖掘利用中外官方檔案、民間資料、新聞報導等史料,其中海洋生物遷徙、海洋文化變遷、海洋社會群體興衰、海洋與人類關係等相關資料為進一步深化研究拓展了新方向。
專家點評:海洋史研究在中國興起至今約20年,其間,各種研究成果持續累積,專業研究機構陸續建立,研究材料和視角方法不斷擴展更新。海洋史的研究對象包羅萬象,涉及地理、環境、資源、經濟、外交、軍事、科技、交通等方方面面要素,是一個跨學科合作的領域。同時,海洋史研究還具有豐富現實意義,對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具有顯著價值。今天,我國的海洋史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理論架構和話語體系尚不完善,具體研究尚顯零散。但隨著現實需求的不斷增強,研究隊伍的不斷壯大,新視野新方法的不斷引進,新技術新材料的不斷發掘,海洋史研究將會越來越活躍,成果也將越來越豐富。
(點評人: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洪慶明)
熱點八
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研究
入選理由:2018年,學術理論界從不同維度和層面針對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師教育改革與發展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與探討。主要集中在:1.運用實證研究方法,對中國小教師績效工資與薪酬待遇制度進行反思,並提出有效完善教師收入分配激勵機制的建議。2.關注各教育階段教師的心理狀態和職業發展,從心理學研究視角入手,對教師的角色認同、職業壓力、自我效能感等進行分析,關注教師心理健康狀態與教育教學質量的關係。3.關注教師職前培養與師資隊伍培訓,聚焦教師教育體系改革,提出從制度層面加強教師資格證書獲取與教師專業教育的銜接,建立與之相匹配的教師教育機構認可制度,提高我國各級教師教育教學質量的建議。4.關注青年教師、新任教師、鄉村教師、女性教師的專業成長與職業發展。
專家點評: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以黨中央名義專門印發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檔案。在這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歷經多年深挖厚掘,教師隊伍建設研究呈現出持續、快速的累積性特徵。從關鍵字看,研究涉及教育領域巨觀微觀、內部外部方方面面;從研究方法看,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齊頭共進、相互為用,許多新的專業性很強的工具得到較快引入和較好運用;從引文統計看,研究所依靠的學科資源更加豐富多樣,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統計學、政治學、信息技術等眾多學科進入研究視野並得到富有成效的運用。
(點評人: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主編楊九詮)
熱點九
算法主導下信息傳播的社會影響與挑戰
入選理由:當前,基於智慧型算法對用戶提供個性化信息服務已成為網站或資訊類APP的基本配置。算法不僅重塑了新聞實踐的傳播規則,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認知和行為模式。2018年,學術理論界對算法主導下信息傳播的社會影響與挑戰的探討,主要沿著以下四條線索展開:1.算法主導信息分發的社會風險和規制研究,關注算法在社會共識、民主政治、倫理道德方面可能引發的負面影響。2.算法技術對傳媒業態的影響,對新聞生產、傳播實踐的重塑。3.通過分析各種算法的類型、系統架構、各項要素權重,揭露算法技術客觀中立的虛偽性。4.強調智慧型型算法的價值觀。從算法研究出發,學術理論界重新審視人與技術之間的關係,探討技術更迭背後的複雜邏輯,主張構築以人為本的人工智慧型算法發展的戰略,通過社會各方的全方位參與,為沉浸式產品植入必要的干預機制,確保其朝著有益於個人和社會的方向發展。
專家點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內容。伴隨科技界的人工智慧熱,在信息傳播方面,合成智慧型系統的機器學習、神經網路、大數據、認知系統及相關算法,都已經運用於信息傳播。智慧型算法大大提高了信息生產、管理、分發方面的工作效率,是注意力經濟中的一個最佳化解決工具。2018年,學術理論界敏銳捕捉到這個熱點問題,結合智慧型算法對現有秩序和規制的挑戰、對業務和產業的創新,研究擴展到制度與結構層面、傳媒專業理念與實踐層面,探討新技術對信息、社會、人三者之間的關係革新,並深入算法技術的內在機制之中,研究算法技術的工具性特質與價值觀之間的衝突與互動關係,為算法植入價值觀提供合理方案。
(點評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常務副院長陳昌鳳)
熱點十
大數據視域下數字人文研究
入選理由:數字人文是一個由人文知識、計算機網路基礎設施、數據分析與可視化技術、算法模型等多方面技術和知識融合發展形成的新興跨學科研究領域,代表了一種數字時代的新型知識生產範式。2018年,學術理論界對該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從數字人文發展及其內涵演化出發,梳理了人文學科研究範式的堅守與變革。2.數字人文研究在人文學科各領域的實踐,如歷史學領域的大規模史料數據化處理和地理信息系統(GIS)時空可視化高級套用,考古領域的圖像分析、色彩還原和數字重建,文學領域的文獻庫建設與文本挖掘,語言學領域的多模態語料庫構建與統計分析等。3.對數字人文的學科前景、專業設定、課程體系、教學資源等的系統研究。4.數字人文成為高校圖書館支撐和參與學術研究的新興路徑。
專家點評:2018年,伴隨數字中國理念的興起和哈佛大學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CBDB)的示範效應,數字人文研究進一步受到中國人文學界的關注,包括歷史學、文學、語言學、圖書情報學、藝術學等多個學科的學者都加大了數字人文研究力度,催生了眾多領域導向性專題資料庫建設與探索性研究項目,這些項目是當代技術條件下的“典籍編撰”活動,也是人文研究在未來數字空間中延續繁榮的基礎。需要注意的是,數字人文研究在利用文本挖掘、社會網路分析、數據可視化等新技術新方法開展學術研究的同時,不能忽略傳統人文研究對人、價值觀以及個案研究的悠久傳統。如何藉助新的數據資源和數字基礎設施研究傳統人文問題,同時逐漸吸納跨學科、開放性、交叉性和計算型研究思維,還需要學界持續大膽探索。
(點評人: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信息資源中心副主任王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