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上海抽象藝術大展

2018上海抽象藝術大展

2018年5月9日,“風流——2018上海抽象藝術大展”在上海油雕院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匯聚國油版雕等多種藝術形式,上海老中青三代的抽象藝術家們以作品探索上海改革開放以來抽象藝術發展歷程和當下實踐。

基本信息

簡介

2018上海抽象藝術大展 2018上海抽象藝術大展
提起抽象,首先跳入腦袋的名字是波洛克、德·庫寧、羅斯科等一批成名於紐約的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他們的畫面表達是個人的,但都是通過最基本、最普遍的事物建立個人與世界的聯繫。雖然在美術史“抽象”源於西方、“抽象”的翻譯來自日本,但一直有研究者認為,1960年代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們看了大量中國明末清初畫家八大山人的作品,驚異於300多年前的中國文人畫家的筆墨表現力,開始探索繪畫的變化。
中國接受西方抽象主義影響最早可上溯到20世紀30年代的龐薰琹等為干將的決瀾社。但在此以後的半個多世紀裡,中國幾乎和抽象藝術無緣,直至改革開放後,才開始有機會在各級美術展覽中展出。上海作為中國抽象藝術發展的重鎮,集結了一批抽象藝術家群體,進行和而不同的探索,此次在上海油雕院美術館舉行的“風流——2018上海抽象藝術大展”正是上海抽象藝術家群體的集體展示。但令人意外的是,參展的藝術家包括王劼音、盧治平、許德民、譚根雄等抽象藝術家絕大多數生活在學院體制內部,並非是不合時宜的邊緣人,他們僅僅是視覺上的持異議者和孤獨的探尋者,並不謀求交流對象的廣泛性。

特點

不同於西方的東方抽象語彙

2018上海抽象藝術大展 2018上海抽象藝術大展
20世紀40年代末,吳大羽的弟子趙無極旅法,60年代初找到了自己的藝術方向,他從中國山水畫中獲得靈感,用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方法表現出具有東方氣。神秘感和虛幻意蘊的抽象畫。1983年,趙無極赴法創作的抽象畫作品在浙江美術學院展出,由此開啟了又一代人對東方抽象語彙的探討:
東方人講“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中國道家哲學崇尚“空”、“無”、“虛”,反對過分對於客觀世界的追求。由此在書法里發展出狂草、在文人畫中開創了寫意。“不似之似”正是中國人“意象”和“準抽象”審美品味的體現。這些中國哲學也開啟了不同於西方的東方抽象核心。

與中國其他城市相比,上海開埠所帶來的國際眼光和文化藝術參照系,令生活在這座城市的藝術家受到了薰陶,異常發達的消費文化和過於繁雜的都市景觀也讓藝術家們的觀照方向更多地轉向內心。作為一個地域文化現象,上海的抽象藝術家數量較多,開始抽象藝術的探索較早,對物質材料的實驗也比較活躍。
此次“風流——2018上海抽象藝術大展”也可作為上海抽象文化現象的體現,參展藝術家中既有20世紀80年代早期就開始抽象藝術實踐的老畫家,也有近20年、30年探索歷程的中年畫家和近些年在上海抽象畫壇嶄露頭角的青年畫家,他們的作品包括了國油版雕、影像、綜合材料等多種藝術形式,代表著上海抽象的一種形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