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蘇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14年,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全市上下在蘇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發展總基調,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把穩增長、促轉型同全面深化改革結合起來;把調結構、惠民生同推進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加快培育經濟成長新動力、加快形成質量效益新優勢、加快釋放創新驅動新活力。全市經濟運行總體保持平穩發展,經濟結構呈現積極變化,質量效益實現穩步提升,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取得明顯成效,體現了“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的發展特點。

綜合經濟

全市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5萬億元,增長8.0%,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按常住人口計算)12.75萬元,按現行匯率折算超過2萬美元。全年實現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443.8億元,比上年增長8.5%。其中各項稅收收入1244.4億元,比上年增長9.3%;稅收收入占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達86.2%,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全年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304.5億元,比上年增長7.6%。其中城鄉公共服務支出1000億元,比上年增長12.6%,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76.7%。

結構調整呈現“新型態”。全市實現服務業增加值6305億元,增長9.0%,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6.7%,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年末省、市服務業集聚區達到74家,實現營業收入和利稅增幅均超過30%。先進制造業生產體系和產業鏈逐步完善,新引進航空材料、軌道交通減震系統、汽車變速箱等一批高端製造業項目。全市製造業新興產業實現產值14543億元,比上年增長6.4%,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47.5%,比上年提高2.1個百分點。

民營經濟發展動力增強。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全年新增私營企業5.47萬戶、註冊資本1506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3.9%和52.7%。年末私營個體登記註冊戶數78.52萬戶,其中私營企業29.56萬戶、個體工商戶48.96萬戶,分別比上年增長11.3%、15.6%和8.9%。年末私營個體註冊資本11830.2億元,比上年增長18.8%。民間投資完成投資額3321.8億元,比上年增長1.8%,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53.3%。規模以上民營工業產值10323億元,比上年增長2.1%,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33.8%。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6.5%。“2014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中蘇州共有20家企業入圍,其中進入前100強的有4家。

 

農業和農村建設

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提升主導產業水平。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92.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2.9%。全年糧食總產量110.46萬噸,比上年下降2.4%,其中夏糧總產量37.15萬噸,比上年增長1.8%;秋糧總產量73.31萬噸,比上年下降4.3%。年末高標準農田面積108.77千公頃,高標準農田比重達到67%,設施農(漁)業面積46.71千公頃,現代農業園區總面積63.33千公頃。全年新增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126隻。“三品”產量占食用農產品產量的30%。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7.5%,農業現代化綜合指數連續四年位居全省首位。

城鄉一體化改革有序推進。蘇州被國家列為城鄉一體化綜合改革試點。年末全市農村“三大合作”組織4412家,持股農戶比例超過96%。農村集體經濟總資產1490億元,村均集體經濟收入718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0.4%和10.5%。全市共有專業大戶15217戶,家庭農場176個,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專業合作社1734家,合作農場119家。全市15個鎮129個村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工作。

工業

工業生產穩中略增。全市實現工業總產值35773億元,比上年增長0.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0586億元,比上年增長0.3%。35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20個行業的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列統的214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109種產品產量比上年增長,占列統產品的50.9%。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工業產值105億元,比上年下降4.0%;外商及港澳台資工業產值19584億元,比上年下降0.4%;股份制工業產值10605億元,比上年增長1.8%;大型工業企業產值16393億元,比上年下降3%;中小微工業企業產值14193億元,比上年增長4.6%。百強工業企業完成產值12335億元,比上年下降1.3%。

電子、鋼鐵、電氣、化工、紡織、通用設備製造六大支柱行業實現產值20358億元,比上年下降0.4%。其中汽車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化學原料及製品製造業產值分別比上年增長14.1%、7.1%和10.3%。電子、鋼鐵行業產值分別比上年下降4.4%和2.1%。戰略性新興產業穩定發展。製造業新興產業涉及31個行業大類、292個行業小類,覆蓋工業行業大類的88.6%。其中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業、新型平板顯示行業產值分別達4028億元、3126億元和2722億元;生物技術和新醫藥、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以及積體電路產業產值增長高於新興產業產值平均增速,分別比上年增長16.7%、12.8%、7.9%和10.1%。

工業經濟效益穩定改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1987億元,其中利潤142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7.5%和8.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面24%,比上年收窄1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217%,比上年提高7個百分點。

建築業

建築業平穩發展。全市完成建築業總產值2117億元,比上年增長5.7%,其中建築、安裝工程產值2099億元,增長6.1%。竣工產值1563億元,比上年增長1.0%,竣工率為73.8%。全市資質以上建築業企業房屋施工面積11804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6%,其中新開工面積3964萬平方米,下降20.2%。年末擁有總承包和專業承包資質建築企業1438家,實現利稅175億元,比上年增長6.0%。建築業全員勞動生產率31.3萬元/人,與上年持平。建築業企業在外省完成建築業產值399億元,比上年增長12%。

 

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趨向平緩。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230.7億元,比上年增長3.8%。其中國有經濟投資1734.3億元,增長14.3%;私營個體投資1910.9億元,增長7.6%;外商投資1174.6億元,下降3.9%。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4.4億元,比上年增長30.7%;第二產業完成投資2308.6億元,下降4.9%,其中工業投資2305.8億元,下降4.9%;第三產業完成投資3917.7億元,增長9.7%,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達62.9%,比上年提高3.4個百分點。全市新興產業在建項目完成投資1400億元,比上年增長4.0%;工業技改投資1520.7億元,比上年下降3.5%,占工業投資的比重為66.0%。重大項目順利推進。全市456個重大投資項目(5億元以上內資和1億美元以上外資項目)計畫總投資7576億元,當年完成投資1727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5%、12.3%和1.5%。

房地產市場在調整中平穩運行,供需結構進一步調整。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764.4億元,比上年增長19.6%。商品房新開工面積3139.6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4%;商品房施工面積10909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3.7%;竣工面積1527.2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9.8%。商品房銷售面積1599.2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4.7%,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446.1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1.5%。

國內貿易

民生消費穩定增長,新型業態引領發展。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62億元,比上年增長12%。其中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3581億元,增長12%;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481億元,增長11.9%。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市場實現零售額3547億元,比上年增長12%;農村消費品市場實現零售額515億元,比上年增長12.2%。在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零售額中,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零售額比上年增長16.5%;日用品零售額增長4.1%;汽車零售額增長3.0%;通訊器材零售額比上年下降1.1%;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額下降4.0%;金銀珠寶零售額下降9.8%;建築及裝潢材料零售額下降2.1%。全市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5000億元,比上年增長40%;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實現網際網路零售額比上年增長56.6%。年末全市擁有商品交易市場595個,其中億元以上市場83個,實現成交額6055億元,比上年增長10%。全市擁有國家級特色(著名)商業街16條。

旅遊

積極發展智慧旅遊、特色旅遊,推動文旅融合,提升旅遊品質。全市實現旅遊總收入1675億元,比上年增長10%。全年接待入境過夜遊客147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14億美元。全年接待國內遊客1006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6.9%。全市共有5A級景區6家(11個點),4A級景區33家。姑蘇區被授予“國家古城旅遊示範區”稱號,吳中區被授牌為江蘇省鄉村旅遊綜合發展實驗區。

 

開放型經濟

貿易規模保持穩定。全市實現進出口總額3113.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0.6%。其中出口1811.8億美元,增長3.1%;進口1301.3億美元,下降2.6%。從經營主體看,國有企業進出口138.2億美元,比上年下降9%;外資企業進出口2187.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5%;私營企業進出口699.3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7%。主體市場中,對美國出口比上年增長4.6%,對日本出口下降2.3%,對歐盟市場出口增長13.3%,三大主體市場出口額939.4億美元,占全市出口總額的比重由上年的50.2%提高至51.9%。新興市場出口穩定,對東協、南美和非洲等地出口258.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2%,占全市出口總額的14.3%。

外貿結構不斷最佳化,外貿方式積極轉型。一般貿易出口534.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4%,占全市出口總額的比重由上年的26.8%提升至29.5%;加工貿易出口982.9億美元,比上年下降0.7%。全年服務外包接包契約額10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0.4%;服務外包離岸執行額54.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國家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穩步推進。

使用外資層次提升。全年實際使用外資81.2億美元,比上年下降6.7%,其中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30.5億美元,占實際使用外資的37.6%;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項目實際使用外資38.2億美元,占實際使用外資的47%。新引進和培育各類具有地區總部特徵或共享功能的外資企業40家,累計超過200家。147家世界500強企業在蘇州有投資項目(企業)。

“走出去”步伐加快。全年新批境外投資項目中方協定投資額1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其中第三產業項目中方協定投資額9.1億美元,占53.5%;民營企業境外中方協定投資額13.1億美元,占77%。全年新簽對外工程承包契約額13.5億美元,完成營業額9.5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0.5%和15.5%。

開發區經濟轉型提速。相城經濟開發區升格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全市擁有國家級開發區13家、省級開發區4家。開發區實際使用外資67.6億美元,實現進出口總額2643.7億美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803.1億元,占全市的比重分別為82.9%、84.9%和55.6%。太倉港綜合保稅區通過國家驗收並正式封關運作,全市綜合保稅區(保稅港區)數量增至5家。“蘇滿歐”五定班列實現常態化運營,成為西向開放重要戰略通道。

交通運輸

年末公路總里程1322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50公里。全市完成公路、水路客運量4.02億人次,旅客周轉量138.86億人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1.5%和1.1%。公路、水路完成貨運量1.31億噸,貨物周轉量203.47億噸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10.9%和11.9%。全年鐵路旅客傳送量3496.3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5.2%。鐵路貨物傳送量67.17萬噸,貨物到達量154.67萬噸。汽車保有量繼續增加。年末擁有汽車240.37萬輛,其中私家汽車201.53萬輛,分別比上年增長14.8%和16.6%。

郵政電信

蘇州港港口貨物吞吐量4.8億噸,比上年增長9.9%,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1.2億噸,比上年增長15.6%;貨櫃運量445萬標箱,比上年增長29.4%。全年郵政業務收入79.1億元,比上年增長21%。電信業務收入195.1億元,比上年下降1.5%。全年傳送快遞3.7億件,增長30.4%,完成快遞業務收入62.9億元,增長25.6%。年末固定電話用戶286.60萬戶;行動電話用戶1660.34萬戶,其中4G用戶180.51萬戶。年末網際網路寬頻用戶數達361.11萬戶,比上年末淨增31.94萬戶。

金融

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21428.2億元,比年初增加1390.6億元,同比少增987.3億元。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17247.9億元,比年初增加1713.4億元,同比少增99.3億元。短期貸款餘額6504.3億元,比年初增加39.7億元;中長期貸款餘額9999.2億元,比年初增加1436.6億元。全社會融資總量4000億元左右。

年末全市證券交易開戶總數139萬戶。證券機構託管市值總額3700億元,比上年增長87.2%。全年各類證券交易額2.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41.8%。期貨市場交易額3.4萬億元,比上年下降5.8%。

保險業健康平穩運行。新增保險機構2家,年末保險機構74家。全年保費收入311.8億元,比上年增長15.6%,其中財產險收入143.1億元,增長16.6%;人身險收入168.7億元,增長14.7%。保險賠款和給付支出109.1億元,比上年增長15.9%。保險深度、保險密度分別為2.3%和2944元/人。

金融創新取得進展。全年新增各類金融機構111家,總數達759家。金融總資產達3.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3.3%。金融業增加值超過990億元。新增上市企業8家,年末擁有境內外上市企業92家,新增首發融資和再融資總計210億元,新增債券融資633億元。年末新“三板”掛牌企業共71家;擁有備案創投企業121家,創投機構管理資金規模900億元。蘇州工業園區獲批開展跨境人民幣創新業務試點,崑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金融創新步伐加快,跨境人民幣雙向借款突破100億元。蘇州金融資產交易中心、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獲批籌建,蘇州高新區全國股轉系統首家委託服務機構揭牌運營。

科技

科技創新加快推進。全市財政性科技投入75.2億元,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5.8%。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7%。全市新增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1家,累計524家;新增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65家,累計285家;新增省級以上工程中心(實驗室)10家,累計47家;年末省級以上公共技術服務平台52家,其中國家級公共技術服務平台15家。全市擁有各類科技孵化器82家,孵化面積468萬平方米,在孵企業超過6000家。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669家,年末高新技術企業2950家,全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37萬億元,比上年增長4.4%,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44.8%。全年各類技術交易成交額57.5億元,比上年增長6.4%。

專利成果豐碩。全市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達10.5萬件和5.3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4.1萬件和5100件,發明專利申請占比由上年的31.5%提高至39.4%。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8.2件,比上年增長28.3%。

集聚創新創業人才,強化產業智力支撐。年末全市各類人才總量210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15.5萬人,高技能人才46.63萬人。年末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37萬人,比上年增長11%。新增國家“千人計畫”人才32人,累計達157人,其中創業類人才95人。新增省“雙創計畫”人才98人,累計達501人。

教育

深入推進教育現代化,均衡教育、素質教育得到強化。年末全市擁有各級各類全日制學校(含外來工子弟學校)733所,在校學生117.81萬人,畢業生22.82萬人,專任教師7.64萬人。其中普通高等院校21所,獨立學院5所,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20.72萬人,畢業生5.12萬人。成人高等學校在校學生3.5萬人,畢業生1.28萬人。年末擁有幼稚園(含民辦)555所,在園幼兒27.38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66.87%。蘇州市現代教育發展水平居全省首位。

文化

文化事業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成果進一步鞏固。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館11個、文化站99個、公共圖書館11個、博物館40個;綜合檔案館12個,向社會開放檔案31.8萬卷。年末有線電視用戶數249萬戶。鎮(街道)、村(社區)公益性文化設施覆蓋率達100%。蘇州圖書館全國首創“網上借閱、社區投遞”服務,並建成開放全國首個軌道交通圖書館和市區首個24小時自助圖書館。文化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全年文化產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3565億元,比上年增長15%。年末省級以上文化產業示範基地達20個。文化保護和傳承取得新突破。全市現有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816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9處、省級112處。大運河蘇州段成功列入世界遺產。新增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3個、名村3個。

衛生

衛生事業

年末全市有各類衛生機構3127個,其中醫院、衛生院354個,衛生防疫、防治機構11個,婦幼保健機構7個。年末衛生機構擁有床位5.35萬張,其中醫院病床4.76萬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6.4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61萬人、註冊護士2.52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7.4%和4.6%。全年醫療機構診療總量8325.15萬人次,其中門診量7751.69萬人次,分別比上年增長4.4%和8.4%。城鄉社區衛生服務普及率和人口覆蓋率達100%,醫療自助服務進家庭工程項目和嬰幼兒健康促進工程取得成效。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順利實施。

體育

體育事業

年末全市公共體育設施面積2856.44萬平方米,人均公共體育設施面積2.7平方米。市民健身中心體育場、體育館按期建成。在第18屆省運會上,我市代表團獲得的金牌總數、獎牌總數均首次位居全省第一。全年體育彩票銷售40億元。成功舉辦蘇州世界跆拳道大獎賽、“環太湖”國際競走賽、全國田徑錦標賽等大型賽事。第53屆世乒賽籌備工作有序推進。

人民生活

人口與就業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059.1萬人,比上年增加1.23萬人。其中戶籍人口661.08萬人,比上年增加7.24萬人。戶籍人口出生率為11.68‰,比上年上升1.32個千分點;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4.96‰,比上年上升1.44個千分點。全市人口基礎信息庫二期建設順利推進。完善就業創業體制機制,提升就業質量。全市新增就業17.2萬人,開發公益性崗位1.15萬個,城鄉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蘇州籍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8.4%。全年免費培訓城鄉勞動力43.6萬人。

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升。年末全市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繳費人數462.91萬人,比上年增加10.77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593.78萬人,比上年增加23.28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400.95萬人,比上年增加17.15萬人。年末企業養老保險享受人數128.31萬人。年末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7.07萬人,其中領取基礎養老金人數42.17萬人;參加居民醫療保險人數281.92萬人。全市城鎮職工社會保險覆蓋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覆蓋率均保持在99%以上。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增加養老金214元。全市新增繳存公積金職工65.77萬人,年末繳存住房公積金職工數達238.62萬人,全年職工提取使用公積金150.66億元。

社會福利與救助

年末全市擁有各類養老機構221個,養老機構床位總數57915張,日間照料中心366個,助餐點623個。年末全市2.24萬戶、總計4.12萬人享受低保,全年發放低保金2.35億元。全年社會救助支出20.35億元。全市新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46794套,基本建成32773套,為4344戶困難家庭發放住房租賃補貼。

人民生活與物價

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根據抽樣調查,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820元,比上年增長9.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616元,比上年增長8.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50元,比上年增長10%。職工最低工資標準由每人每月1530元調整到1680元,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每人每月630元調整到700元。

物價水平基本穩定。市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2.1%,漲幅與上年持平。八大類商品及服務價格“七升一降”。其中食品類價格比上年上漲2.5%,菸酒類價格上漲0.3%、衣著類價格上漲5.0%,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價格上漲3.8%,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價格上漲1.2%,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價格上漲1.6%,居住類價格上漲2.6%;交通和通信類價格比上年下降1.1%

城市建設

全年完成基礎設施投資1021.53億元,比上年下降0.9%。滬通鐵路蘇州段如期開工,常嘉高速公路崑山至吳江段、張家港疏港高速公路和312國道蘇州西段改擴建等工程抓緊建設。新建、改建一批城市道路,市區中環快速路及內環快速路延伸線局部主線建成通車。軌道交通2號線延伸線、4號線及支線工程加快實施、軌道交通3號線開工建設。蘇州高新區有軌電車1號線建成通車。24項“智慧蘇州”重點項目加快推進。

公用事業

全年全社會用電量1268.1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0.4%。其中工業用電量1044.1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3%;城鄉居民生活用電87.3億千瓦時,比上年下降11.9%。全市擁有區域供水廠22座,總供水能力697.5萬立方米/日。全市新建、改建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22座,新增生活污水處理能力56.55萬噸/日,年末生活污水處理能力達到320.7萬噸/日。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4.5%,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44%。

市區(不含吳江,下同)自來水日供水能力達到246萬立方米。市區管道天然氣供氣總量8.82億立方米,全面完成城區天然氣置換工程。市區新辟公交線路17條,年末營運線路312條,線路總長達到6854公里,全年公交運客總量6.4億人次,與上年基本持平。新購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公車600輛。新增計程車500輛,年末市區營運出租汽車4803輛。年末市區公共腳踏車租賃點1102個,累計投入使用公共腳踏車25710輛。年末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總長52.21公里,全年運營總里程558.1萬列公里,線網客流總量11533.61萬人次。全年新增農村客運(公交)班線10條,行政村農村客運班車通達率保持100%。

 

環境保護和節能降耗

全市環保投入528億元,比上年增長6.9%,占地區生產總值的3.9%。生態文明建設“十大工程”紮實推進,79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38億元。全市新增林地、綠地3.6千公頃,陸地森林覆蓋率為29.4%。市區新增綠地面積505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2.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98平方米。按AQI標準統計,全市空氣品質達標天數比例為71.8%。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主要監測斷面水質Ⅲ類以上比例67.1%。全市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3205.52平方公里,占市域土地面積的37.8%。全市創建美麗村莊示範點10個、三星級康居鄉村101個。

節能減排紮實推進。完成大氣污染防治重點項目254項、淘汰燃煤鍋爐438台、淘汰、關停落後企業1255家。開展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新增三星級以上“能效之星”企業53家,累計達363家。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完成省下達的任務。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監管進一步加強。完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全年累計抽檢各類食品4.28萬批次,合格率為98.18%。深入推進“天安行動”,立案查處食品安全案件2495起。全面實行餐飲單位量化分級管理動態監管。

2014年經濟社會發展在取得積極成效的同時,受巨觀經濟環境影響,面臨著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放緩、增長動力支撐減弱、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等問題。在新的一年中,要繼續把轉型升級作為提升經濟質效的重要抓手,把改革創新作為破解難題的根本途徑,把改善民生作為加快發展的最終目標,主動適應新常態、科學把握新常態、創新引領新常態,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由速度型粗放式增長向質量型集約化發展轉變,由增量擴能為主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轉變,由傳統要素投入向創新驅動轉變,在深化改革中努力實現經濟平穩健康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打好“十二五”的收官之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