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背景
健康,是人類關注的共同話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醫學水平的提高,許多烈性傳染病、營養不良性疾病逐步減少,而精神衛生、惡性腫瘤、代謝性疾病、遺傳性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等正日益成為累及面廣、危害深的主要疾病。如我國各個慢型疾病的年發病人數為160萬,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其死亡率占各類疾病的第一位或第二位。還有如心腦血管疾病、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疾病、 精神衛生類疾病、肝病、小兒發育行為等慢性疾病,防治形勢也日顯嚴重,死亡人數高達總死亡率的85%,直接影響到人類的健康生存。如何加速對上述疾病研究和突破,是我國醫學實踐中亟需解決的課題,具有遠大的社會意義及經濟學意義。
生物醫學,是世界範圍內出現的新的治療方法之一,逐漸得到醫學界越來越廣泛的認可,我國也把它作為重要的研究、開發領域。國家制定的《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綱要》(即863計畫及973計畫),已把生物及再生醫學作為重大科技專項列入,成為具有戰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高技術課題。中醫藥作為我們獨特的衛生資源、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為維護和增進人民健康水平作出了巨大貢獻,逐漸得到了世界的關注和認可。生物醫學中的許多核心概念,都與中醫學的生命科學存在著密切聯繫,將這一命題放在世界醫學的大背景下去討論,具有非凡的意義。
目的意義
這次會議,旨在搭建一個學術平台,幫助我國醫學界更多地了解國際生物醫學技術的前沿理論及發展方向,促進我國生物醫學技術的及其與中醫學的生命科學關係的學術研究,推動中醫藥在世界的轉播。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重要意義。
1、搭建學術交流的平台
這次會議主題演講的重點,是國際生物醫學技術的前沿、生物醫學技術的經濟學,生物醫學與中醫生命科學的關係及中醫藥學的轉化作用。這無疑對廣大的醫務、醫藥工作者及管理者是一個極好的學習機會。在演講者講課的同時,還將通過他們與參會代表間的互動,進行學術交流。並藉助會議開通聯絡渠道、建立聯繫網路,形成會上即席短交流與會後常態化交流的新機制。
2、促進我國生物醫學研究
這次會議,不僅可以引入國際先進的生物醫學技術知識和研究成果,吸引更多國內外生物醫學高級人才,也可以通過與國外同行開展生物醫學研究合作,從而促進生物醫學研究成果的轉化、套用與推廣,促使我國生物醫學治療技術研究和臨床套用方面快速發展,更好地為國計民生提供有效地服務。
3、助推中醫藥的傳播
中醫藥在防治相關疾病方面的成功經驗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關注,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中醫藥的世界性傳播,既是人類健康的需求,也是世界科技進步的重要組成。這項工程,既需要中國人自己的不懈努力,也需要國外高層次人士的推動。這次會議搭建的平台,將為這一工作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助推作用。
4、提升會議的學術水準
這次會議,將邀請五位諾貝爾醫學獎、經濟學獎獲得者、國內外從事生物醫學研究的頂尖級專家以及我國中醫藥學專家參加,並發表主題演講,如此高規格的醫學學術峰會,在我國尚屬首次,在國外也屬少見。他們在國際醫學學術界的地位、研究成果,都將使這個會議達到國際頂尖水平。
會議主題
1、國際 生物醫學技術的前沿;
2、生物醫學技術經濟學展望;
3、中醫藥學現代生物醫學技術的套用與中醫藥學的傳承創新;
4、中醫藥發展的理論創新與產業發展。
會議時間:2014年3月23日-24日
會議地點:中國北京·國家會議中心
主辦單位:中華中醫藥學會、中國醫師協會、中國針灸學會
承辦單位:中華中醫藥學會繼續教育與科學普及部、北京京渝國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媒體支持: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華社、健康報、中國中醫藥報、醫師報、中國醫學論壇報、名醫線上、新華網、中醫臨床研究、中醫復興網、求醫網、《前進論壇》雜誌社、中國經濟網、樂視網、北京電視台《健康生活》、《健康向上》、中國智慧財產權報、中國發明與專利等。
組織機構
大會主席 王國強 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中華中醫藥學會會長
副 主 席 張雁靈 中國醫師協會會長
馬建中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
張伯禮 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
曹雪濤 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
劉保延 中國針灸學會會長、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
主席、中國中醫科學院常務副院長
秘 書 長 曹正逵 中華中醫藥學會秘書長
副秘書長楊 民 中國醫師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楊金生 中國針灸學會秘書長
張 炬 北京中科英傑醫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
童文臻 北京中科英傑醫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副總裁
大會組委會成員
王 奕 中華中醫藥學會繼續教育與科學普及部主任
李明霞 中國醫師協會會員部主任
文碧玲 中國針灸學會副秘書長兼學術部主任
胡以明 北京京渝國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
邀請專家
1、阿龍·切哈諾沃(Aaron Ciechanover)
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阿龍·切哈諾沃(Aaron Ciechanover)是第一位獲得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以色列人,以色列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947年生於以色列海法,1981年在以色列海法工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1984年在麻省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1980年在以色列海法市工學院任教,1992被聘為教授。2004年與以色列科學家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Hershko)、美國科學家歐文·羅斯(IrwinRose)發現了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一種蛋白質降解的重要機理),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主講內容:個性化醫學的革命:我們將能治癒所有疾病嗎?將以何代價?
2、理查·羅伯茨(Rich Roberts)
1993年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獲得者。
理查·羅伯茨(Rich Roberts)是1993年生理與醫學諾貝爾獎獲得者,他是斷裂基因與RNA剪下發現的鼻祖。因其傑出的科學成就,被英國女王親封為英國皇家爵士,併入選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Roberts博士開啟了利用計算機進行序列數據分析的先河,在Science,Nature, Cell等著名期刊發表了230餘篇學術論文。Roberts博士領導的新英格蘭生物實驗室(NEB公司)成立於1974年,堪稱科研與商業運作的完美融合。
理查·羅伯茨是最早發現核酸的生物轉換過程,並發現100多種相關酶。他擁有的核酸酶資料庫是全球最完備的生物資料庫之一。
主講內容:小型公司如何幫助驅動技術創新。
3、傑克·紹斯塔克(Jack Szostak)
2009年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獲得者。
傑克·紹斯塔克(Jack Szostak)是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美國生物學家,自1979年開始在哈佛大學醫學院任教,是麻薩諸塞綜合醫院遺傳學教授,並同時任職於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他和伊莉莎白·布萊克本、卡羅爾·格雷德因發現了端粒和端粒酶保護染色體的機理,一起獲得了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主講內容:生物技術的成與敗。
4、埃里克·馬斯金(Eric Maskin)
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埃里克·馬斯金(Eric Maskin)在現代經濟學最為基礎的領域裡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中包括公共選擇理論、博弈論、激勵理論與信息理論以及機制設計,培養了一大批活躍在世界各地的一流經濟學精英。埃里克·馬斯金博士以其深邃的理論貢獻,嚴謹的治學態度以及對經濟學高級研究人才培養的突出貢獻,被譽當今國際經濟學最受尊敬的經濟學大師。
主講內容:藥品應該申請專利嗎?
5、羅伯特·C·默頓(Robert Merton)
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羅伯特·C·默頓 (RobertC.Merton )1944年生於美國紐約,由於他對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所依賴的假設條件做了進一步減弱,在許多方面對其做了推廣,因而獲得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2005年4月他的名著《連續時間金融》(修訂版)在中國出版,使得國內的讀者再一次把關注和探究的目光投向這位被保羅·薩繆爾森稱為“站在一群巨人肩膀上”的人物身上。
主講內容:金融工程如何提高生物科技產業經濟學。
6、史蒂夫·卡伊(Steve Kay)
美國科學院院士。
Steve Kay院士於2012年10月被任命為南加州大學人文藝術科學學院院長及Anna H. Bing榮譽教授。他還曾擔任諾華研究基金基因組研究所(GNF)所長,推動設立了眾多將人類基因組信息套用於生物製藥和藥物開發的研究項目。
Steve Kay院士發表了超過200篇科研論文,被ISI授予“文章高引用學者”榮譽。他的研究成果在1997、1998和2002年三度成為《科學》雜誌報導的“年度科學突破”。2008年時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09年入選美國科學促進會,2011年美國植物生物學家協會授予Kay“馬丁吉布斯獎”。
主講內容:人類基因組信息如何套用於生物製藥和藥物研發,如何套用於醫學臨床。
7、劉新垣(Xinyuan Liu)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烏克蘭科學院外籍院士。
劉新垣,男,分子生物學家。1952年南開大學化學系畢業,後分配在河北醫學院工作,1983年至1984年曾作為訪問科學家在美國工作過1年半。他是中國RNA結構功能研究和干擾素研究的第一人,2005年國際干擾素和細胞因子大會的主席;他又與別人共同發明了一個新型干擾素,因其抗病毒和抗癌能力都大大超過普通干擾素,故稱之為超級干擾素(sIFN-I)。他也是癌症靶向基因–病毒治療研究新學說(Cancer Targeting Gene-Viro-Therapy, CTGVT)的創造者(2001年)。CTGVT是把抗癌基因插到溶瘤病毒(OV)中而成,故也為OV-gene治療,因OV能靶向癌細胞並在其中複製數萬倍,插入其中的基因也會增殖數萬倍,故抗癌效果大增,比相應的基因治療和相應的OV治療都要好幾十近100倍,採用其雙基因策略(CTGVT-DG)可將移植性腫瘤基本消滅光,這些對癌症的基因治療或溶瘤病毒治療都是一場革命,並得到國際認可。至今他共發表400多篇論文,編有劉新垣論文集14冊。共獲各種獎勵40多項。曾是上海生物工程學會的創始人和全國生物工程學會的副理事長。他1991年獲國家突出貢獻獎,2001年獲香港何梁何利獎,2011年被“科學中國人”評為2010年度人物(排名第二)。他於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2年當選烏克蘭科學院外籍院士,2001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成為三個科學院的院士
主講內容:部分戰勝癌症有信心。
8、曹雪濤(Xuetao Cao)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
曹雪濤,1964年出生,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
1981年-1986年上海第二軍醫大學本科,1986年-1990年第二軍醫大學碩士、博士;1990年留校任教,1992年任免疫學教研室副主任並晉升教授;1995年任免疫學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導師;1997年創建全軍免疫與基因治療重點實驗室並任主任;2000年創建第二軍醫大學免疫學研究所並任所長;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6年建立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並任主任;2004年6月-2010年7月擔任第二軍醫大學副校長;2010年8月-2011年8月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副校長;2011年8月至今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兼任中國免疫學會理事長、亞洲大洋洲免疫學會聯盟主席、全球慢性疾病防控聯盟主席、863領域現代醫學技術主題組長、973免疫學項目首席科學家。創辦《中國腫瘤生物治療雜誌》並任主編, 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共同主編、Gene Therapy副主編, 任Cell、Annual Reviews of Immunology、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SCI雜誌編委。
以樹突狀細胞和天然免疫為主攻方向,從事免疫識別與免疫調節基礎研究、疾病免疫治療套用研究。以通訊作者在Cell、Nature Immunology、Cancer Cell、Immunity、J Exp Med、PNAS、Blood、J Immunol、Cancer Res、J Biol Chem、Nat Commun等SCI收錄的雜誌發表論文216篇。與國內外學者合作在Nature Medicine、Nature Immunology、PNAS等發表SCI論文30餘篇。論文被SCI他引4000餘次。編寫和共同主編專著5部。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一項(2003)、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一項(2005)、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1998)、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2002)、上海市自然科學一等獎三項(2008、2010、2012),國家II類生物技術新藥證書2個、授權的國家發明專利12項。3次獲得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2000、2004、2009)。成果獲得2011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培養的10名博士生獲得全國優秀博士論文。
主講內容:免疫學前沿技術與套用。
9、張伯禮(Boli Zhang)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
張伯禮院士是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副主任委員。
張伯禮院士多年來承擔了國家“七五”至“十五”重大攻關等項目40餘項,先後任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規劃(973)兩個項目《方劑關鍵科學問題研究》、《方劑配伍規律研究》首席科學家, 主持973項目《方劑關鍵科學問題研究》,主持的子課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國家發明獎1項、省部級科技一、二等獎20項,授權專利16項。發表論文120餘篇。
主講內容:中國中醫藥學在轉化醫學中的作用。
10、陳可冀(Keji Chen)
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可冀院士是我國著名中西醫結合內科、心腦血管科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名譽會長;中央保健委員會專家小組副組長;教育部中醫內科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人事部博士後管委會專家組成員。
陳可冀院士從事中西醫結合內科特別是 心血管病臨床及研究50年,積累了豐富臨床經驗,為我國中西醫結合的奠基者及開拓者。20世紀50年代後期與已故郭士魁名老中醫一起,首先倡導活血化瘀為主治療冠心病,並進行冠心二號等複方系統臨床和基礎研究,得到國內外認同和推廣套用;其基礎研究與心血管科和有關科室從整體、細胞和基因蛋白表達分子水平科學闡釋了活血化瘀治療冠心病的作用機理,闡明血瘀證實質。
主講內容:傳統與現代共輝煌。
11、韓濟生(Jisheng Han)
中國科學院院士。
韓濟生院士是神經生理學家,國際知名疼痛學家,我國疼痛醫學的開創者。現任北京大學神經生物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中華醫學會疼痛學分會主任委員,國際疼痛學會教育委員會國際顧問、國際疼痛學會中國分會主席等職務。
韓濟生院士先後獲部委以上20餘項獎,包括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99)、三等獎(1987),國家科技進步獎(1999)、衛生部及教育部一等獎、首屆紫荊花獎、光華科技進步一等獎(1994)、何梁何利生命科學獎(1995)、首屆立夫國際中醫藥針灸獎(1994)、歐洲針灸獎等。其中國際腦研究組織和美國神經科學基金會聯合頒布的“傑出神經科學工作者”獎,他連續12年獲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科研基金資助。
主講內容:中醫藥針灸的機會與挑戰。
12、吳以嶺(Yiling Wu)
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以嶺院士是1979年南京中醫學院首屆碩士研究生,現為主任醫師、教授、國家973首席科學家、國家人事部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常務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絡病分會主任委員,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
吳以嶺院士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致力於中醫絡病理論的創新性研究,承擔了國家973項目"絡病理論指導血管病變防治的基礎研究",被聘為該項目首席科學家,主持承擔國家863、國家十五攻關、十一五支撐等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二十餘項,主編《絡病學》專著獲2005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著作一等獎,十幾年來,先後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何梁何利獎1項,承擔了國家973等重大科研課題十餘項。主講內容:生物學技術如何更好推廣,中醫如何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