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9 景泰藍(T)

2013-9 景泰藍(T)

名面

郵票圖案

2013-9 景泰藍(T)2013-9 景泰藍(T)

郵票信息

志號:2013-9
圖序圖名面值
(6-1)T元·纏枝蓮紋鼎式爐80分
(6-2)T明·出戟花卉紋花觚1.20元
(6-3)T清·天雞尊1.20元
(6-4)T清·纏枝蓮紋多穆壺1.20元
(6-5)T清·獸面紋提梁卣1.20元
(6-6)T明·纏枝蓮紋直頸瓶3元
郵票規格:30×40毫米
齒孔度數:13.5度
責任編輯:陳靜芝
整張枚數:版式一16枚
 版式二12枚(2套)
整張規格:版式一150×200毫米
 版式二184×150毫米
版別:膠印
防偽方式:防偽紙張
 防偽油墨
 異形齒孔
 螢光噴碼
設計者:夏競秋
資料提供:故宮博物院觀復博物館
印製廠:遼寧省瀋陽郵電印刷廠

郵票介紹

4月21日國家郵政將發行《景泰藍》特種郵票一套6枚,全套面值8.60元。郵票規格30毫米×40毫米,由夏競秋設計,遼寧省瀋陽郵電印刷廠膠版印刷。郵票表現內容包括元代纏枝蓮紋鼎式爐、明代出戟花卉紋花觚、清代天雞尊、清代纏枝蓮紋多穆壺、清代獸面紋提梁卣、明代纏枝蓮紋直頸瓶等。六枚郵票分別展現了元、明、清各朝代的景泰藍頂級珍品,原件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郵票印製採用調頻超高網線多色印刷方式,將金屬油墨置於下,色彩位於上,金屬的光澤透過彩色若隱若現,很好地表現了景泰藍器物的豐富色彩與質感,精緻逼真。

1、元·掐絲琺瑯纏枝蓮紋鼎式爐
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器型規格通高:28.4cm,口徑:17.1cm。爐為圓形,雙沖耳,鼓腹,三圓柱形足,造型似青銅鼎,樸實莊重,爐內置銅鍍金膽。爐腹上部以一道鍍金弦紋線將爐體圖案界為兩部分,線上部以綠色琺瑯為地,飾白色菊花紋12朵;線下部以藍色琺瑯為地,飾纏枝蓮花紋6朵。三足均以藍色琺瑯為地,飾彩色菊花紋。元代掐絲琺瑯器的圖案裝飾多以盛開的纏枝蓮為主題紋飾,其特點是纏枝蓮花朵舒展飽滿,枝葉肥厚,並襯以小花苞。圖案布局疏朗,掐絲線條奔放有力。琺瑯質地細膩潔淨,釉面光亮,有水晶般的透明感,尤其是葡萄紫、草綠、絳黃等幾種顏色更為耀眼奪目,似用進口琺瑯釉料燒造。此爐是元代掐絲琺瑯器的代表作。
2、明·出戟花卉紋花觚
花觚分三段,撇口,腹部出戟,圈足外撇。胎體做工精良細緻,材質均勻,器型優雅,外壁通施掐絲琺瑯裝飾,顏色鮮艷奪目,身填天藍色底釉,上繪五彩纏枝蓮紋,中托蓮花,其顏色對比強烈。
3、清·天雞尊
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清乾隆,器型規格通高18.9cm,身長13.4cm,口徑4.5cm。天雞作立身翹首狀,背負螭耳尊,雙翅揚起貼於尊身,足登鏤空雙輪,長尾下垂內卷,尾羽內側立一銅鍍金小天雞。螭耳尊橢圓體,撇口,螭耳鍍金。天雞胸前貼飾片狀彩雲,中間嵌長方形銅鍍金片,其上陰刻“乾隆年制”單行楷書款。整器以紅銅作胎體,掐絲花紋內填入琺瑯彩釉,露銅處鍍金。天雞身上隨形作出羽毛狀飾紋,尊表面飾纏枝蓮紋。天雞作為一種傳說中的神鳥由來已久,具有吉祥之意,但其具體形象的塑造則在清代乾隆朝才開始成熟。乾隆時期造辦處曾以不同的工藝製造天雞形象,令人耳目一新。此掐絲琺瑯天雞尊器形優美,形象生動,色彩富麗,鍍金輝煌,透露著一種神異之感,體現了乾隆時期琺瑯製作工藝的精湛水平。
4、清·纏枝蓮紋多穆壺
清乾隆,器型規格通高53.4cm,口徑10.4cm,底徑14cm。壺圓筒形狀,僧帽口,龍柄,龍流,蓋頂嵌珊瑚珠為紐。在鏨刻鍍金的口沿、橫箍和底座上嵌有多色寶石,整體流光溢彩、富麗堂皇。壺通體飾纏枝花卉紋,花朵大小有別,排列有序。足上嵌長方形銅鍍金片,上陰刻“大清乾隆年制”楷書款。多穆壺是蒙、藏少數民族盛裝水或酥油茶的器皿,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風情。清代滿族亦以此盛裝奶茶,乾隆年間曾以多種工藝進行仿製,有瓷、銀、漆器等質地,但在裝飾上又融進了漢文化的元素,因此粗獷、柔美兼具,一般都製作得十分考究。
5、清·獸面紋提梁卣
中國故宮博物院舊藏,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器型規格通高26.5cm,口徑10.2-13.2cm。清乾隆造辦處琺瑯作造。卣扁圓腹,器身上斂下闊,有蓋,方提梁,圈足外撇。器身上部飾一條銅鍍金回紋帶,界出頸、腹兩部分圖案。頸部正、背面中心飾獸面,兩旁配飛鳳;腹部飾雙鳳相向飛舞。蓋面飾4條螭紋。足內光素鍍金,中心鏨陽文楷書“乾隆年制”四字雙行款。卣為商代盛酒器。此卣造型仿古青銅器,製作精美,工藝細緻,無論掐絲、釉色還是磨工、鍍金等,都足以反映出清中期掐絲琺瑯工藝水平之精湛。
6、明·纏枝蓮紋直頸瓶
明代宣德,清宮舊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器型規格高:22cm,口徑:2.9cm,足徑:9cm。瓶直口,長頸,垂腹,圈足。通體以淺藍色琺瑯為地,飾掐絲填紅、寶石藍、黃、白(硨磲白)等色琺瑯釉的纏枝蓮花紋。足內鐫刻楷書“宣德年制”四字款。此直頸瓶造型莊重,所施琺瑯釉質地細膩,色彩純正。
景泰藍,北京著名的傳統手工藝品。又稱“銅胎掐絲琺瑯”,俗名為“琺藍”,又稱“嵌琺瑯”,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北京手工藝品之一,它採用金銀銅及多種天然礦物質為原材料,集美術、工藝、雕刻、鑲嵌、玻璃熔煉、冶金等專業技術為一體。景泰藍是一種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後把琺瑯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制而成的器物,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景泰藍其造型特異,製作精美,圖案莊重,色彩富麗,古樸典雅,精美華貴,金碧輝煌,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深刻文化內涵,被稱為國寶“京”粹。
明清時期的景泰藍製品,大都是供皇宮御用,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製作技藝比較成熟,直到清朝後期才作為商品出現在市場上。據有關史料記載,景泰藍從道光年間開始出口。1904年,在美國芝加哥的世界博覽會上,景泰藍“寶鼎爐”獲得一等獎,後又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再獲一等獎。由此景泰藍在國際上聲譽大振。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景泰藍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歷經元、明、清三代王朝的歷史變革中,勤勞智慧的工匠藝人用他們的雙手創造了燦爛的景泰藍文化。他們用簡單的工具錘擊紫銅板製成胎型、手工掰絲掐成花卉等各種不同類型的圖案、用小鏟填充各種彩色釉料、用爐火將釉料燒結在掐好絲的銅胎上、用腳踏帶動輪軸轉動並手持沙石木炭磨光,在散布在京都和郊外的眾多的工藝作房裡,制胎、掐絲、點藍、磨光,用勤勞的雙手創造著景泰藍的燦爛歷史文化。舊時的景泰藍藝術品專供皇宮貴族享用、她是權力與地位的象徵,在昔日的皇室聖地紫禁城、皇家園林頤和園裡,遊人還可以看到那時的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景泰藍藝術珍品,現今民間亦流傳著一些的元、明、清朝代時的景泰藍珍品。
一件明朝的景泰藍物件和現今生產的景泰藍產品相比,用我們現在的質量標準來看,它們的差別較為明顯,當今的景泰藍在絲工、藍工、磨工、外表、潤色、銅活、砂眼等的粗細程度上都比前者有明顯的改善。因為現在的生產條件遠比五百年前的古代要好上許多倍。明亮寬敞的車間裡清潔的衛生環境使室內的灰塵大大減少,點藍工序不被灰塵所困擾。使砂眼減少到最低的程度,從而使產品質量大大提高。現今的景泰藍仍是手工製作,經過制胎、掐絲、燒焊、點藍、燒藍、磨光以及鍍金等複雜工藝過程。
新中國成立後,景泰藍的發展歷經了時代的變遷,有了很大的發展,目前品種包括景泰藍和花絲景泰藍兩大類。其中景泰藍產品又分為金地景泰藍和藍地景泰藍兩大部分。花絲景泰藍又分為金地花絲、銀地花絲和藍地花絲景泰藍三大部分,同時花絲景泰藍里還包括金地泡絲、銀地泡絲產品。景泰藍被世界各國人民所喜愛,已經成為家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裝飾品和長久不衰的工藝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