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華文化人物

2012中華文化人物

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團認為,他以非凡的創業激情和能力,創造了享譽全球的“雅昌奇蹟”。 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團認為,作為一個指揮家、音樂教育家,鄭小瑛具有崇高的使命感、職業精神,並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團認為,德德瑪因真摯而優美的音樂表現,以及對於故鄉、民族、祖國和生命的令人感動的深情歌唱而獲得“中華文化人物”這一殊榮。

2012中華文化人物

莫言:推動中國文學走向世界

由於莫言在中國當代文學創作上的非凡成就及其在推動中國文學走向世界方面的貢獻,
莫言
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團將本年度的“中華文化人物”稱號授予他。身在瑞典的莫言委託解放軍藝術學院原院長陸文虎代他受領“人文杯”,他通過視頻表達了自己獲得“中華文化人物”稱號的感謝之情。

朱紹侯:用生命書寫歷史

身為一位德高望重的史學家,朱紹侯教授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和傳統文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是國內史學界對中國古代軍功爵制度、戶籍制度、治安制度最早進行研究的開拓者之一。從1994年正式開筆的《今注本·二十四
朱紹侯
史》,被已故歷史學家何茲全稱為“近代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二十四史編纂工程。朱紹侯擔任其中《宋書》部分的主編。在18年間,他帶領團隊對《宋書》一百卷進行了繁瑣而有意義的整理。當六百餘萬字的《今注本宋書》在今年出版見面時,朱教授已是86歲高齡。
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團認為,他在歷史研究領域,尤其在《今注本·二十四史》編纂期間表現出令人敬佩的學術精神與史學貢獻。
當天頒獎現場,朱紹侯謙虛地說:“我所參加的《今注本·二十四史》編纂工作是一項具體和長期的工作。在這其中,我個人貢獻比較小,榮譽應該歸於所有參加編著的專家和學者。”

何曉道:喜愛造就文化責任

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團認為,他矢志不渝地將個人收藏、民俗研究與文化傳承、遺產保護融為一體,且成就卓越。
頒授典禮現場,同樣是致力於收藏的作家海岩,向觀眾介紹了何曉道的故事,也表達了“同道中人”的敬意。他說:“他的個人收藏,不僅是一種愛好,一種志業,而且顯示出一種可貴的文化自覺和博大的胸襟。為傳承文化而收藏,這是應當受人尊敬的。”
何曉道說:“很早以前,我收集民間器物主要是為了謀生。到後來,我漸漸地喜歡上這些老器物和它們背後的民俗故事。喜愛,成為我的主要動力。當藏品到了一定數量集合成門類時,我就覺得這成了一種沉重的責任。我儘自己努力做了幾座博物館,在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時代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能站在這裡領獎也是得益於這個時代,這也讓我更有勇氣、更有自信。”

沈培平:為了普洱,值得

“中華文化人物”從2009年舉辦以來,每年度都會表彰一位公務員,西安市副市長段先念、原敦煌市委書記
公務員沈培平獲獎
孫玉龍、大同市市長耿彥波都曾獲頒這一榮譽稱號。作為一位積極的環境保護理念的推行者,雲南省普洱市委書記沈培平捧得本年度的“中華文化人物”。
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團認為,沈培平作為一個國家公務員,在推動社會發展方面所表現出的美好而溫暖的人文情懷。中華文化促進會副主席、音樂家王立平在現場講述了沈培平為發展生態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作出的貢獻,他說:“來自所謂"官方"的自覺與貢獻,對於文化的發展具有特殊的影響力和推動力。”
沈培平表示,普洱一直在追求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植物的和諧相處。自己今天的獲獎,是對普洱的肯定。

管峻:一筆一磚三噸水守住書法夢

剛剛在11月就任中國書法院院長的青年書法家管峻,是2012“中華文化人物”頒評典禮上最年輕的獲獎人。
書法家管峻獲頒2012中華文化人物
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團認為,管峻對漢字書寫、書法藝術和中華文化傳統有著深刻的理解與不懈的追求。
管峻回憶說,自已從小喜歡寫字,雖然沒有家傳、沒有老師、甚至沒有字型。因為一個城裡來的陌生人看了自己的字,說他長大可以成為書法家,於是“書法家”成為他的夢。書法是中華文化一棵大樹上的重要分枝,需要很多人給它澆灌,給它裁剪,才能夠使它枝繁葉茂才能夠神采奕奕。

萬捷:讓中國印刷術再次閃耀世界

萬捷創辦並帶領雅昌集團從一個傳統的印刷企業,擴展稱為融網際網路服務
印刷家萬捷獲獎
、藝術品及衍生品經營、數字出版等前沿領域於一體,國內首屈一指、世界獨具特色的文化企業。雅昌在2012年再次獲得世界印刷界最高獎項美國印製大獎“班尼金獎”的金獎總數冠軍,實現了連續三年蟬聯金獎總數第一名,讓中國的印刷與出版行業再次閃耀世界。
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團認為,他以非凡的創業激情和能力,創造了享譽全球的“雅昌奇蹟”。在感謝自己團隊的同時,萬捷更加感謝充滿智慧的中華文化。

鄭小瑛:民間藝術團體需要更多社會關注

作為中國第一位歌劇—交響樂女指揮家,廈門愛樂樂團藝術總監、首席指揮鄭小瑛一直是中國音樂界
指揮家鄭小瑛獲獎
的領軍人物,也是世界樂壇上鮮見的仍活躍在一線的“八十後”職業女指揮家。她致力於向普羅大眾普及介紹音樂知識,秉承著“陽春白雪、和者日眾”的信念把音樂之美帶給大眾,花甲之年,她帶領30多個音樂志願者創立了“愛樂女”樂團;古稀之年,她應邀到廈門組建“民辦公助”的職業交響樂團廈門愛樂樂團;2012年,耄耋之年的她親自攜廈門愛樂樂團在莫斯科舉行“土樓北行”訪俄演出。
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團認為,作為一個指揮家、音樂教育家,鄭小瑛具有崇高的使命感、職業精神,並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鄭小瑛表示,期待著未來的社會能夠給那些有活力的、健康的民間團體給予更多支持和關注。

德德瑪:為牧民的孩子打開一扇音樂之窗

對於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瑪來說,2012年是一個重要的年份,因為今年是她從藝五十周年,也是她創辦“內蒙古德德瑪音樂藝術專修學院”十周年紀念。
德德瑪和兒子同台獻唱

德德瑪的老朋友、歌唱家李雙江在頒評典禮現場講述了這位“草原女神”的兩段故事。1998年,德德瑪在演出中突發腦溢血,卻堅持把歌唱完,謝幕後昏倒在地。右半身癱瘓的病痛並沒有讓德德瑪放棄歌唱,九個月後她重返舞台。2002年,她在家鄉創辦了一所“內蒙古德德瑪音樂藝術專修學院”,招收有音樂天份的牧民孩子,為他們打開一扇藝術之門。李雙江說,德德瑪讓他看到一個歌唱家內心的光彩,看到她的高貴品質和文化情懷,“在今天這個時代,這種品質是特別可貴和值得珍惜的”。
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團認為,德德瑪因真摯而優美的音樂表現,以及對於故鄉、民族、祖國和生命的令人感動的深情歌唱而獲得“中華文化人物”這一殊榮。
德德瑪當晚回憶起十年前,一個蒙古族小姑娘找到自己,希望考取中央民族大學聲樂系,但考試之後,她的專業課通過,試唱和音樂理論卻沒及格。那個女孩對音樂的渴求促動德德瑪創辦了這所小小的民辦學校,她說:“當時沒有想到民辦學校這么難,我們的草原美麗遼闊,但因為交通的緣故,很多有天賦的孩子需要人們幫助才能實現他們的音樂夢想。頒給我的獎其實應該歸屬於所有幫助過學校的好心人。”

謝英俊:人道關懷應如空氣一樣無所不在

謝英俊,十多年來,一直致力投入社會建築實踐,通過就地取材、低成本、適用技術以及建立開放式構造體
建築師謝英俊獲獎
系的設計作為,降低成本與技術門坎,讓農民能參與符合綠色環保、節能減碳的現代化家屋興建,保障了弱勢族群的生存權與工作權。2012年,謝英俊在英國利物浦當代藝術雙年展上,舉行“人民的城市”個人展,把“可持續建築”的理念帶向世界。
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團認為,謝英俊擁有獨樹一幟的建築思維,以及對於社會災難、弱勢群體的深切同情和無私關懷。
儘管人們都說謝英俊是“人道主義建築師”,但他並不太“樂於”接受這個讚譽,他說:“很多朋友認為我充滿人道關懷,我更希望所謂的人道關懷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

陳鑫伊:戲劇不是娛樂

陳鑫伊從事戲劇事業六十多年間,已經創作導演了近百部戲劇,其中種類繁多,涉及話劇、歌劇、京劇、音樂劇、兒童劇、地方戲劇等類別,她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授予“國家有特殊貢獻話劇藝術家”稱號。
陳薪伊,張和平(左至右)
如今,已是七十多歲高齡的她仍然活躍在戲劇舞台上,今年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建院60周年,而60年間,被人藝授予“榮譽導演”稱號的只有陳鑫伊一人。
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團認為,陳鑫伊在當代戲劇創作活動中所體現的高尚情懷、蓬勃激情及其無可比擬的舞台成就,讓她當之無愧地擔起“中華文化人物”的稱號。
陳鑫伊對當下“戲劇娛樂化”的現象提出批評。她說:“戲劇是文化,不是商業,不是娛樂。娛樂不歸文化部管,歸工商局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