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2010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是由中科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牛文元教授牽頭,組織多名專家歷時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該報告從全球的視野和戰略的高度,深入探討了中國新型城市化戰略的低碳發展之路。在對“2010年新型城市化水平的總體評價”中,上海、北京深圳分列前三名,成都排名第五。 報告除萬億元俱樂部、“普惠制”住房制度、上班花費時間表等創新外,還首次提出了中國城市低碳發展路線圖;首次對50個代表城市的低碳脫鉤發展提出了數量評估;首次從理念上總結了城鄉空間圈層結構與統籌城鄉發展的關係。
同日發布的《成都統籌城鄉發展年度報告2009》指出,目前成都市統籌城鄉發展已經跨入整體協調階段,與2008年相比,對提升全市統籌城鄉發展總體實現度貢獻最大的是經濟發展領域。
解析
《2010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作為我國專門研究新型城市化戰略的第二部年度報告,《報告》中首次計算出了全國2050年前進入萬億元俱樂部的城市清單;首次設計出成都先行先試的"普惠制"住房制度;首次計算出50個代表性城市上班平均花費時間表,其中北京最費時,為52分鐘,成都則以需時31分鐘排名第36位。而在對全國50個主要城市進行的評價中,"中國城鄉統籌能力"成都排名第一。在對"2010年新型城市化水平的總體評價"中,上海、北京、深圳分列前三名。可以看到,位列"2010年新型城市化水平的總體評價"前三的北京,在交通狀況上卻不盡如人意。想必在新型城市化途中,交通建設將是重中之重。這份報告同樣指出,城市群發展迅速,城市發展體系已逐漸走向成熟。除原有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廈泉漳閩南三角地帶外,山東半島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關中城市群,也開始顯露端倪。
我國目前城市化率仍較低,2008年底,我國城市化率為45.68%,預計2010年能達到47%,而這也僅僅是接近全球平均水平。城市化將促進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建設,對工程機械的需求拉動巨大。以株洲為例,4月30日《長株潭三市市長高峰論壇》上,株洲市副市長蔡典維做了《打好三大戰役,推進新型城市化》發言:第一是城市提質戰,涉及土地面積48公頃。第二是園區攻堅戰,就是要使工業朝著低碳方向,朝著兩型社會建設要求的方向去發展,連續攻堅118工程。第三是旅遊升溫戰,構建沿雲龍區示範區長廊,匯集華強51個億的文化產業項目目前正在施工;兩個占地30多畝的主題公園、歐洲小鎮等等相關項目也在推進;還要打造中國神農城,在市中心的神農廣場按照大神農城的要求打造炎帝園林景觀,目前也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
再看"中國城鄉統籌能力"排名第一的成都。成都的目標是"生者有其居",按每人15平米的標準,如滿足每年10萬新增居民住房需要,政府需要每年建設150萬平方米的普惠式住房,按每平方米2500元的建築成本,大概需要37.5億元的費用,約占2008年成都GDP的1%。按照成都的房屋建設規劃,對於工程機械設備的需求不言而喻。
區域之間的協定分工及利益再分配,也導致大量的工程項目上馬,例如北京首鋼遷移,及長株潭城際鐵路。最近獲批的長株潭城際鐵路是由當初的輕軌構想而來,這一改變是典型的長沙株洲湘潭三市之間利益重新分配。
對百強城市經濟發展潛力的預測中,先後有82個城市的GDP將在2050年前邁過萬億元大關,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天津等21個城市將率先在2020年及以前進入萬億元俱樂部。目前,百強城市用僅占全國2.65%的土地面積,承載著17.57%的人口,同時貢獻了全國一半以上的GDP,達52.52%,但也消耗了53.05%的總能耗。在新興城市化建設過程中,低碳是不變的主題。慧聰工程機械網編輯認為,作為行業企業來說,現在應該排進日程的是,如何在低碳趨勢與自身盈利之間找到契合點。
52分鐘,一去一回就是104分鐘。中國的都市男女們每天都有將近兩小時“在路上”。最新出爐的《2010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顯示,在列出的50個主要城市中,有17個城市上班的花費平均時間大於30分鐘。北京市上班平均花費的時間最長,為52分鐘,其次為廣州48分鐘、上海47分鐘、深圳46分鐘。
我國部分城市上班路上平均花費時間
一線城市全部超過40分鐘。這與此前英國《經濟學家》雜誌的報導基本吻合。雷格斯公司的調查顯示,中國的上班族每天在上班路上(從家到單位單程)花費的時間領先全球。《經濟學家》分析認為,中國城市的擁擠是導致上班時間過長的原因。這群“擠班族”們總結出了“捷運變態攻略”。上車要學“巴巴爸爸”,揉圓搓扁,彈性韌性都超強,可以隨著有限空間任意變形。至於下車,和生孩子有一拼。公車亦然,我最佩服上海的公交司機,他們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小說、方向盤都不離手,開車看路,塞車就看書。開車技術不好沒關係,剎車技術不好不能做司機。
其實美歐許多大城市也是塞得讓人喘不過氣來。在美國矽谷附近,你會看到很多的小飛機場,這是矽谷精英們為了準時上下班,不得不開著小飛機“繞道而行”。可是,作為開發中國家,為何不能提前預防,避免這一城市病呢?
病根還在城市的建設理念上。中國的大都市大多以人多為大,而已開發國家的大都市面積普遍要大過北京上海許多。但為何我們的上班耗時卻世界第一呢?因為城市化本身不是塞車的理由,城市的發展布局才是。我們的城市規劃者更看重“面子工程”、“政績工程”,高樓大廈都往一處堆,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都往一處擠,行政主導下的城市建設理念必然是“攤大餅”,內環、中環、外環、郊環一環再套一環唄。
但是,現代城市的發展理念卻是“葡萄串”。像紐約這樣,一股腦把大樓都堆在曼哈頓的實屬異類,其他大都市基本都是以高速公路為紐帶,在老市區周圍發展多個衛星城。這樣不僅功能區劃鮮明,上班族們各取所需,就近上班入學,自然大大節約了路途時間。
人生是場馬拉松,但不是天天都跑馬拉松。把市民平均上班時間縮短十分鐘也是政績,也是民心工程,人本城市“在路上”。[1]
關鍵字
上班花費時間英國諮詢公司雷格斯公司日前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的上班族每天在上班路上(從家到單位單程)花費的時間領先全球。
我國各大城市上班平均花費的時間是多少呢?昨日牛文元教授說,這次報告選取了我國的50個主要城市來計算,其中包括了成都。時間表制定依據了產業人口分布、平均上班裡程、人均道路長度、城市立體交通建設率、公共運輸出行率這五大因素。為準確反映各城市不同人群上班的花費時間,上班族的交通方式分為了步行、腳踏車、公車和小汽車等幾種。
在列出的50個主要城市中,有17個城市上班的花費平均時間大於30分鐘。北京市上班平均花費的時間最長,為52分鐘,其次為廣州48分鐘、上海47分鐘、深圳46分鐘。成都是31分鐘,排名第36位,較為靠後。
“這個上班時間表說明很多問題。”牛文元教授認為,上班路上花費的時間說明,城市化的發展帶來更大的交通流量需求。交通發展跟不上城市化。時間表還體現了現行的城市交通狀況、城市的宜居程度以及統籌城鄉過程中,如何克服城市率的問題。“一個城市上班總是堵,肯定不好。”“成都的上班花費平均時間是31分鐘,成績還不錯。在國內算是好的,但是與國際上相比還是有距離。”
普惠型住房
當前,成都建立了完善的公共住房體系,在保障中低收入居民住房需求方面做出了成功的示範。牛文元就此認為,成都有條件繼續探索住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建立“人人有房住、生者有其居”的普惠型住房。牛文元解釋,這樣一種普惠制住房制度,要求建立一種包括“零租房、廉租房和普惠式住房”的住房體系,從而與市場經濟下的商品交易行為徹底脫鉤,明確政府責任,真正實現居者有其屋的民生保障。
牛文元解釋說,普惠式住房以“某一特定面積的居所(如每人暫定15平方米),無償提供給有等同教育、醫療、養老保險民生待遇的本地居民。”
根據設計,普惠式住房的建設資金基本來源為政府財政。據牛文元測算:成都按每人15平米的標準,如滿足每年10萬新增居民住房需要,政府需要每年建設150萬平方米的普惠式住房,按每平方米2500元的建築成本,大概需要37.5億元的費用,約占2008年成都GDP的1%。這是成都經濟完全能夠承受的。
牛文元說,本次報告認為,成都具備了建立“生者有其居”住房制度的經濟社會條件。
“成都先行先試,膽子也是夠大的,這一弄就像捅馬蜂窩。但是我想,成都作為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就得有新的想法,沒有新的想法,就不叫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萬億元俱樂部
“這是一個比較保守的估計。”牛文元說,對百強城市經濟發展潛力的預測中,先後有82個城市的GDP將在2050年前邁過萬億元大關。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天津等21個城市將率先在2020年及以前進入萬億元俱樂部,其中成都也在第一批之列。2030年,將是GDP超過萬億的高峰,尤其是在2021年-2030年,共有37個城市進入萬億元俱樂部,這占到全部萬億元俱樂部城市的近一半。
目前,百強城市用僅占全國2.65%的土地面積,承載著17.57%的人口,同時貢獻了全國一半以上的GDP,達52.52%,但也消耗了53.05%的總能耗。解決能源高消耗問題也同樣需要從這些城市入手。“城市低碳化的成功,就是國家低碳化的成功。”牛文元說。[2]
評論
全國50個代表城市中,北京上班平均花費時間最費時,為52分鐘,其次是廣州為48分鐘、上海為47分鐘。日前,由中科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牛文元教授牽頭,組織多名專家歷時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2010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發布該信息。城市快速膨脹家和單位距離越來越遠英國諮詢公司雷格斯公司日前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的上班族每天在上班路上(從家到單位單程)花費的時間領先全球。
2010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顯示,在列出的50個主要城市中,有17個城市上班平均花費的時間大於30分鐘。北京市上班平均花費的時間最長,為52分鐘,其次為廣州48分鐘、上海47分鐘、深圳46分鐘。
我國知名學者牛文元教授說,時間表的制定依據了產業人口分布、平均上班裡程、人均道路長度、城市立體交通建設率、公共運輸出行率這五大因素。為準確反映各城市不同人群上班的花費時間,上班族的交通方式分為了步行、騎腳踏車、乘公車和小汽車等幾種。
“這個上班時間表能說明很多問題。”牛文元教授認為,上班路上花費的時間說明,城市化的發展帶來更大的交通流量需求,交通發展跟不上城市化。時間表還體現了現行的城市交通狀況、城市的宜居程度以及統籌城鄉過程中,如何克服城市化的問題。“一個城市上班總是堵,肯定不好。”
在表中可以看出,在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中,大都是發達城市。其中一線城市全部上榜,且一線城市的上班花費時間都在40分鐘以上。
而相對於一線城市,欠發達城市上班時間花費較少,平均時間在24分鐘左右,低於50個城市的平均水平,更低於一線城市將近20分鐘的時間。
世界城市研究員、北京社科院城市研究所齊新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這說明,在這些快速發展的大城市中,除了交通設施沒有趕上城市的快速發展外,城市的快速膨脹,使得居住地和上班地越來越遠,也就導致了發達城市上班路上耗費時間相對於欠發達城市較多。
牛文元教授認為,上班路上花費的時間說明,城市化的發展帶來比較嚴重的交通流量瓶頸,交通發展跟不上城市化,應引起重視。
大企業也可嘗試在家辦公
雷格斯公司的這項調查,涵蓋了13個國家的1萬多名上班族。
結果顯示,中國上班族每天平均有42分鐘用在上班的路上,印度人需要39分鐘,排在第三的比利時人需要37分鐘。相反,在地廣人稀的加拿大,人們平均只需22分鐘就能到達工作地點。
英國《經濟學家》雜誌分析認為,中國城市的擁擠是導致上班時間過長的一個原因。
調查還顯示,早晚的“漫漫長征”不光消磨了寶貴的時間,更令許多上班族萌生去意,其中中國和南非的上班族這種念頭最盛,各有32%的受訪者表示不堪忍受過長的上下班時間而準備換工作。
針對這一問題,雷格斯公司的建議是採用更彈性的工作方式,允許員工在家完成部分工作,不僅中小企業,大企業和公共服務部門也可以嘗試這種做法。
2020年前北京將邁入萬億俱樂部
該報告除了公布50個城市的上班時間排行榜外,還公布了2020年前邁入萬億俱樂部的城市。“這是一個比較保守的估計。”我國知名學者牛文元分析,在對百強城市經濟發展潛力的預測中,先後有82個城市的GDP將在2050年前邁過萬億元大關。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天津等21個城市將率先在2020年及以前進入萬億元俱樂部。
2030年,將是GDP超過萬億的高峰,尤其是在2021年-2030年,共有37個城市將進入萬億元俱樂部,這占到全部萬億元俱樂部城市的近一半。
目前,百強城市用僅占全國2.65%的土地面積,承載著17.57%的人口,同時貢獻了全國一半以上的GDP,達52.52%,但也消耗了53.05%的總能耗。解決能源高消耗問題也同樣需要從這些城市入手。“城市低碳化的成功,就是國家低碳化的成功。”牛文元說。 據《法制晚報》、《華西都市報》報導
我國累計投入超2萬億仍難遏城市交通擁堵
記者日前從住房城鄉建設部城市交通工程技術中心獲悉,自2000年以來,我國城市道路與公共運輸投資累計超過2萬億元,但仍無法遏制城市交通擁堵的蔓延。2008年我國私人轎車占民用轎車的比例高達80%。以小汽車快速增長為核心的機動化發展趨勢,給應對城市交通擁堵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一方面是需求猛增,另一方面是城市交通供給受到資源條件的嚴格限制——在滿足城市其他功能用地的情況下,人均道路用地只能維持在12~15平方米,城市道路交通設施供給的增長空間已經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居民出行結構小汽車化加劇了交通供需矛盾。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深圳等特大城市,小汽車出行比例不斷上升,北京已超過30%,而公共運輸出行比例大多在20%左右。
在這種情況下,專家認為,交通需求管理作為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的重要措施勢在必行。其中,大力發展公共運輸是交通需求管理的核心舉措。
然而,發展公共運輸需要一定時間,為了加快城市交通發展模式的轉變,也為公共運輸發展贏得一定的時間,專家建議在一定階段內,對城市道路交通這種準公共產品採用經濟辦法進行交通需求管理,如提高城市中心區的停車收費、實行擁堵收費等。
據住房城鄉建設部城市交通工程技術中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趙傑介紹,英國的倫敦,美國的聖迭戈、加利福尼亞州,新加坡等都通過收取包括道路擁堵費在內的一些經濟手段來緩解交通擁堵現狀,取得不錯的效果。
不可否認的是,交通擁堵收費是一項政策性非常強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這項措施的實施涉及資源使用及不同群體利益的重新分配。
在專家們看來,無論是通過行政手段還是經濟手段來限制交通需求,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城市道路空間資源有限情況下的無奈選擇。城市交通擁擠的真正改善,根本措施還在於發展公共運輸系統,同時改善腳踏車和步行等非機動交通的出行環境,為相關利益受損者提供更多的出行選擇。據新華社
上海排第45北京排第57
根據英國《經濟學家》雜誌日前對世界132個城市的生活成本調查,2009年世界上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前三名分別是巴黎、東京和奧斯陸。北京排名57。2008年,巴黎的排名是世界第二。2009年,東京比2008年上升了4個位置,居全球第二。
據了解,《經濟學家》每年對全球約130個城市的生活成本進行兩次調查。這份調查旨在為公司管理人員和他們的家人前往國外生活時,提供一些成本計算上的依據。
挪威首都奧斯陸自2005年起,取代日本首都東京,成為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而2009年的報告中,第一的位置卻讓給了巴黎。
中國上海2008年全球排名第45位,而2009年上升了5位,超越了莫斯科。北京位於第57,只上升了一個位置。
該調查不以居民的購買力為標準來決定排名,而以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來劃定生活成本的高低。
《經濟學家》的調查將所有的數據都以美元為單位來進行,以便更好地比較住房、服裝、食品等多方面的商品物價水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專家徐逢賢教授接受採訪時表示,城市生活成本指數指家庭收入用於家庭生活消費的百分比。
徐逢賢說,北京目前的城市生活成本指數在32%-35%之間,表明北京已處於初步富裕的階段。
這個指數低於28%則說明城市更富有,人們的生活基本支出更少,城市也就更加富裕。
平均月房租四千
日前,根據瑞銀對73個城市的《收入與價格》調查報告顯示,上海和北京在生活成本方面均排名中游。北京的房價永遠是人們關注的話題。按照瑞銀的計算,在北京,租住一套市中心附近房齡為30年以下的中檔三居室,每月需花費760美元(約合人民幣5190元),而北京的平均月房租為600美元(約合人民幣4099元),這一價格只有香港(1430美元)的一半不到。
值得注意的是,在金磚四國的幾個受調查城市中,北京低於莫斯科的1050美元,與巴西聖保羅的670美元差距不大,但是遠高於印度德里的370美元。
北京的出行費用在此項排名中表現不錯。人們兩塊錢內就可以買到一張公交或捷運的單程票,在73個樣本城市的最廉價公交系統中排名第四。而全球平均價為1.4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