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圖案
![]() | ![]() |
![]() | ![]() |
郵票信息
志編號 2009-28 版別 膠印版 名稱 廣濟橋(T) 全套枚數 3 發行日期 2009-11-16 全套面值 3.60元 全套售價 3.60元 發行機構 中國郵政集團公司 | 印製機構 北京郵票廠 原作者 劉大銘 設計者 王虎鳴 責任編輯 董研 整張規格 176mm×190mm 整版枚數 12(3×4),橫3枚連印 防偽方式 防偽紙張、防偽油墨、異形齒孔、螢光噴碼 |
圖序 票圖名稱 面值(元) 票規格(mm) 齒孔度數 發行量(萬) 3-1 廣濟橋 1.20 50×30 P13×12.5 - 3-2 廣濟橋 1.20 50×30 P13×12.5 - 3-3 廣濟橋 1.20 50×30 P13×12.5 - |
郵票介紹
《廣濟橋》特種郵票由中國著名郵票設計家王虎鳴先生設計,該套郵票最大的亮點在於採用多種印製工藝,將廣濟橋的日景和夜景巧妙地融合在同一方寸間,使你從郵票上不但可以觀賞廣濟橋白天的景色,還可欣賞其美麗的夜景。郵票採用一套三枚連票印製,具有較高的鑑賞價值和收藏紀念價值。
廣濟橋,在潮州城東門外,橫臥在滾滾的韓江之上,東臨筆架山,西接東門鬧市,南眺鳳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壯麗迷人。廣濟橋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曾被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樑”。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創建,初為浮橋,由八十六隻巨船連結而成始名“康濟橋”。淳熙元年間(1174年)浮橋被洪水衝垮,太守常煒重修之,並創傑閣於西岸,開始了西岸橋墩的建築,至紹定元年(1194年)歷五十四年間,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孫叔謹等太守相繼增築,完成了十個橋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丁允元建造的規模最大、功績最著而改稱西橋為“丁公橋”。
紹熙五年(1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東岸”,築“蓋秀亭”,並稱東橋為‘濟川橋’,接著,太守陳宏規、林驃、林會相繼增築,至開禧二年(1206年)歷時十二年,建成橋墩十三座。東西橋建起來後,中間仍以浮舟連結之,形成了梁橋與浮橋相結合的基本格局。
宋末至元代,廣濟橋又有諸多興廢,明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主持了規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後“西岸為十墩九洞,計長四十九丈五尺;東岸為十三墩十二洞,計長八十六文;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為浮橋”,並於橋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間”,更名為“廣濟橋”。
正德八年(1513年),知府譚綸又增一墩,減浮船六隻,遂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
清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張自謙修廣濟橋,並鑄造牲牛二隻,分置西橋第八嫩和東橋第十二墩,意在“鎮橋御水”。道光二十二年門(1842年)洪水,東墩鐵牛墜入江中。
故有民謠:“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樓台二十四樣,二隻牲牛一隻溜”。
梁舟結合的格局,使廣濟橋形成了自己的三大特點。
第一、“十八梭船廿四洲”
梁舟結合,剛柔相濟,有動有靜,起伏變化,是廣濟橋的一大特色。其東、西段是重瓴聯閣、聯芳濟美的梁橋,中間是“舳艫編連、龍臥虹跨”的浮橋。這簡直是一道妙不可言的風景線。清乾隆間有詩讚道:“湘江春曉水迢迢,十八梭船鎖畫橋。”“湘橋春漲”因而列“潮州八景”之首。從結構上說,梁舟結合,實開世界上啟閉式橋樑之先河。啟閉的作用主要在於通航、排洪,正如《粵囊》記載:“潮州東門外濟川橋……晨夕兩開,以通舟棋。”而每當韓江發洪水,又可解開浮橋,讓洶湧澎湃的洪流傾瀉。還有關卡的作用,“郡縣以廣濟橋為鹽船所必經,乃始榷取鹽稅”。後來,上級甚至派人與潮州府共管,方誌有載:“清雍正三年(1725),由鹽運同駐潮州與知府分管橋務,東岸屬運同掣放引鹽,西岸屬潮州府稽查關稅。”
第二、“廿四樓台廿四樣”
廣濟橋草創階段,便有築亭、“覆華屋”於橋墩上的舉措,並冠以“冰壺”、“玉鑒”等美稱。明宣德年間,知府王源除了在5OO多米長的橋上建造百二十六間亭屋之外,還在各個橋墩上修築樓台,並分別以奇觀、廣濟、凌霄、登瀛、得月、朝仙、乘駟、飛躍、涉川、右通、左達、濟川、雲衢、冰壺、小蓬萊、鳳麟洲、摘星、凌波、飛虹、觀灩、浥翠、澄鑒、升仙、仰韓為名。至此,橋樓之設,乃造其極。誠如明代李齡在《廣濟賦》中所云:“方文一樓、十丈一閣,華稅彤撩,雕榜金桷,曲欄橫檻,丹漆黝堊,鱗瓦參差,檐牙高啄……”古代嶺南風雨橋是常見的,但規模如此之大,形式如此之多,裝飾如此之美,確實是世罕其匹。
第三、“一里長橋一里市”
廣濟橋是“全粵東境,閩、粵、豫章,經深接壤”的樞紐所在,橋上又有眾多的樓台,因此,很快便成為交通、貿易的中心,成為熱鬧非凡的橋市。天剛破曉,江霧尚未散盡,橋上已是“人語亂魚床”了。待到晨曦初露,店鋪競先開啟,茶亭酒肆,各色旗幡迎風招展,登橋者抱布貿絲,問卦占卜,摩肩接踵,車水馬龍,正如李齡《廣濟橋賦》所描寫的:‘諾夫殷雷動地,輪蹄轟也;怒風搏浪,行人聲也;浮雲翳日,揚沙塵也;向遏行雲,聲報林木,遊人歌而驛客吟也;鳳嘯高岡,龍吟瘴海,士女嬉而蕭鼓鳴也;樓台動搖,雲影散亂,衝風起而波浪驚也……”活脫脫地就像一幅活動的《清明上河圖》。無怪乎,遊客會鬧出了“到了湘橋問湘橋”的笑話。
廣濟橋的夜色又別有一番情趣:“吹角城頭新月白,賣魚市上晚燈紅。猜拳蛋艇猶呼酒,掛席鹽船恰駛風。”明月初上的廣濟橋,酒肆中燈籠高懸,蛋艇里猜拳行令,妓篷中絲竹細語,真是“萬家連舸一溪橫,深夜如聞鼙鼓鳴”,待到“遙指漁燈相照靜”,已是“海氛遠去正三更”。
這座充滿神奇的大橋,每一個橋墩距今都有幾百年的歷史,從宋代建成第一個橋墩到形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格局,前後共延續了300多年。在古代生產力落後的情況下,在大江上建造這樣的大橋,其難度是超乎人們想像的,故潮州民間便流傳許多“仙佛造橋”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