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圖案
郵票信息
志編號 1999-3 名稱 中國陶瓷—鈞窯瓷器(T) 全套枚數 4 全套面值 5.30元 發行機構 國家郵政局 整版枚數 40(8×5) | 版別 影寫版 發行日期 1999-4-8 全套售價 5.30元 印製機構 北京郵票廠 設計者 王虎鳴 備註 此為1999年3月1日外埠平信郵資調整為0.8元後的首套符資紀特郵票。 |
圖序 票圖名稱 面值(元) 票規格(mm) 齒孔度數 發行量(萬) 4-1 北宋·出戟尊 0.80 30×40 P11.5 3746.3 4-2 北宋·尊 1.00 30×40 P11.5 2722.7 4-3 元·雙耳爐 1.50 30×40 P11.5 2415.5 4-4 元·雙耳連座瓶 2.00 30×40 P11.5 2574.3 |
郵票介紹
鈞瓷產於河南禹縣神垕鎮,因這裡有紀念夏禹大會諸侯的古鈞台而得名。1974年,“宋代鈞窯址”被發掘認定,1988年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確定鈞瓷在國內外的歷史地位。
鈞瓷屬北方青瓷系統。燒制鈞瓷始於唐,盛於宋,是我國鈞、汝、官、哥、定“五大名窯”之一,有“黃金有價鈞無價”、“雅堂無鈞瓷,不可自誇富”之盛譽。鈞瓷胎質細密堅實,叩之聲韻圓潤、悅耳,清脆動聽。其造型端莊優美,古樸文雅,釉面渾厚,紋絡簡練,主要器形有花盆、盆托、洗、爐、缽、碗、盤、尊等。鈞瓷最具特色的是它在燒制過程中的“窯變”現象。工匠們在燒制鈞瓷時,不在瓷胎上繪製任何圖案,而僅在其上塗抹一種摻有銅、鐵、磷酸物質和微量的鈷等元素的灰白色釉料,當瓷胎放入窯中煅燒後,使釉彩滲透融熔,呈現出五光十色的藝術效果,被譽為“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人們稱鈞瓷燒制工藝為“火藝之花”。器物出現的“窯變”色澤,不僅與原料、燃料、釉料、爐溫、爐位內在因素有關,而且與季節、氣候、風向等種種自然條件也密切相聯,因此,沒有一件器物上的釉彩與其它器物完全相同,人們稱讚這種奇妙的窯變為“鈞瓷無對,窯變無雙”。鈞窯的窯變色彩非常豐富,著名的色彩有玫瑰紫、葡萄紫、雞血紅、海棠紅、硃砂紅、寶石藍、蔥翠青、天青、月白等,還有紅黑透紫,紫里藏青,青里寓白,白中泛紅等瑰麗多變的色彩,釉中還常常出現蚯蚓走泥紋、珍珠點、蟹爪痕、魚子紋、冰片紋等縱橫交融的色帶,瑩潤透活,渾然天成。古人曾用“雨過天晴泛紅霞,夕陽紫翠怱呈嵐”,“高山雲霧霞一朵,煙花凌空星滿天”等詩句來形容窯變釉色之絕妙。鈞瓷“窯變”的工藝,為元、明、清絢麗的釉色瓷器能取得高度成就,起了重要作用。
由於鈞瓷的高超藝術造詣,北宋徽宗年間,指定它為御用品,只準宮庭使用,不準民間私藏,因而鈞瓷成為專為宮庭燒造的瓷器。使選料更不惜工本,燒制更日趨精絕。鈞瓷一般底部按大、小刻1至10的數字,以便於同號配套。公元1126年,北宋遭靖康之變,宋室南遷,鈞瓷也因戰亂而將殆盡,製作技藝瀕於失傳。金、元、明、清時,傳世的宋代鈞瓷製品價值不菲,被中外古董商和收藏家視為稀世珍品。
解放後,科技工作者和老窯工積極探索鈞瓷生產工藝,1956年中國鈞瓷窯重新點火,再現異彩。“聲播人間說宋窯,推陳應更數今朝;天青月白已難見,變色海棠紅更嬌。”黃苗子的詩作已形象地描繪出鈞瓷嶄新的發展道路。目前生產有仿古鈞瓷、陳設鈞瓷、日用鈞瓷約300多個品種,產品遠銷世界各地,被譽為“中國寶瓷”。
這套郵票上的4件鈞瓷,均為國家一級文物,依據攝影照片進行設計。
第1圖[北宋·出戟尊]高31.6cm,口徑26cm。此尊口大、底豐,腹微鼓,頸、腹、腳的回面各有一戟,故名。這種出戟尊乃分段拉坯粘合而成,其體大規整,做得極為精細。它的腹部雖鼓卻一點不覺臃腫,造型簡潔,莊重,釉色月白,系北宋宮庭御用品。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第2圖[北宋·尊]高18.5cm,口頸20.1cm。此器應為渣斗式花盆。在鈞瓷中,花盆是樣式最為豐富的一種造型品種,其共同特點皆為平底,器底都有5個安排有序的圓形排水孔。郵票畫面上的瓷盆造型典雅,凝厚深沉,釉色青里透紫,紫中泛紅,亦是北宋宮庭御用品。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第3圖[元·雙耳爐]高42.7cm,1970年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出土。此爐通體潤釉,以天青為主,與月白交融,猶如藍天白雲,蔚為壯觀。它以堆貼的手法,在頸部裝飾3個麒麟紋,腹部貼有獸面和鋪首銜環等紋飾。在正面的兩個麒麟之間,有凸出的一塊方形題記,上面陰刻有“已酉年九月十五日小宋自造香爐一個”的楷書銘文,據此可知,此爐系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時的作品。現藏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
第4圖[元·雙耳連座瓶]高63.2cm,口頸23.5cm。1972年出土於北京後桃園元代遺址。此瓶口沿呈花瓣形,頸細長,豐肩,上腹圓鼓、下腹微收,下聯5孔座。兩肩對稱處安有雙耳,肩腹兩側還有對稱虎頭圖案,額有“王”字。造型考究,青釉勻淨,紫斑濃重,是元代鈞瓷的代表之作。現藏首都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