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20 九華勝境(T)

1995-20 九華勝境(T)

1995-20 九華勝境(T)是國家郵電部發行,由遼寧省瀋陽郵電印刷廠印刷,郵票設計者是朱曙征。

郵票圖案

1995-20 九華勝境(T)1995-20 九華勝境(T)

郵票信息

名稱 九華勝境(T)
版別膠版
全套枚數 6
全套面值 4.40元
發行機構郵電部
原作者
志編號 1995-20
整版枚數 40(4×10)、40(10×4)
發行日期 1995-10-9
全套售價 4.40元
印製機構 遼寧省瀋陽郵電印刷廠
設計者 朱曙征
圖序 票圖名稱 面值(元) 票規格(mm) 齒孔度數 發行量(萬)
6-1 天台晨曦 0.10 50×30 P12 2601.75
6-2 百歲禪宮 0.20 50×30 P12 5081.85
6-3 肉身寶殿 0.20 30×50 P12 5195.75
6-4 祗園夕照 0.50 30×50 P12 3027.75
6-5 大鵬聽經 0.50 50×30 P12 3105.75
6-6 鳳凰古松 2.90 50×30 P12 2609.75

郵票介紹

九華山為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於安徽省青陽縣內,東臨太平湖,南依黃山,北眺長江,景區面積達120平方公里。其原名“九子山”、“陵陽山”,自唐代大詩人李白雲遊此山並留下“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的詩句之後,從此更名為九華山。
此山宗教活動歷史悠久,道教在先,佛教更盛。據記載,唐代開元年間,新羅國(今朝鮮)僧人金喬覺渡海而來,在九華山苦修數十載,於貞元十年(公元794年)七月三十日,99歲時圓寂,其肉身置石函中三年不腐,骨節有聲,如撼金鎖。《藏經》說:“菩薩金鎖百骸鳴,知其為聖人降世也。”從此,九華山闢為地藏應化道場,香火日盛,明清時“香火之盛甲天下”,有“蓮花佛國”之稱。九華山有99峰,其中千米以上者20餘座,擎天拔地,高出雲表,最高的十王峰,海拔1342米。水有五溪,境內遍布幽谷、深潭、飛瀑、流泉,摩崖石刻,80餘座建築各異的古剎梵宇,依山就勢,攀岩附壁,分布在翼翼群峰、潺潺溪澗之間,日日晨鐘暮鼓,夜夜頌經念佛,廟堂內莊嚴肅穆,山道邊檀香浮動,步入九華山界,宛如置身佛國仙境。歷代文人雅士,墨客騷人,慕名而至,流連忘返。唐代的杜牧、劉禹錫、李商隱;宋代的王安石、范仲淹、陸游等,都曾賦詩作詞,留下了200多篇綺麗之作。九華山是集佛教文化、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為一體的山嶽型旅遊聖地。在這裡的文物館藏中,還保存著帶有濃厚佛教色彩的血經、皇帝聖旨、明《藏經》、明代銀塔、佛畫、磁器、雕像等1300多件。太白書堂、陽明書院、滕子京書堂等文化遺址,記錄著那逝去的悠悠歲月的足跡。這裡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一年四季,景色宜人。1979年,九華山正式對外開放,1982年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至今已累計投資達1億多元,進行了全方位的規劃、建設改造。
第1圖【天台晨曦】天台峰又稱天台正頂,海拔1325米。九華山最高處的寺廟地藏寺即座落於此。寺的正對面是十王峰;左側是龍頭峰,其上有平台,約20平方米,台上有捧日亭,亭六角形,前立鐵鼎,有鐵欄環護;右側是乾尺絕壁,前人有“石梯雲折斷,松澗水飛還”繪其險,有“從此置身千仞上,不須別處覓蓬萊”述其境。相傳金喬覺初到九華曾在此修煉,故凡來者均到此觀光朝拜,有“不上天台,等於沒來”之說。從地藏寺往後幾十米處為“雲峽”,有巨石兩塊,並立為門,下寬上窄。從岩隙仰視,藍天一線,故又名“一線天”。“天台曉日”為九華十景之一,拂曉前,佇立捧日亭上,遠矚東方,天際微明,幻出無數條暗紅色長帶,慢慢擴散,只見雲海茫茫,蒼山點點,瞬間,一輪紅日,噴涌而出,霓霞瀰漫,金光滿天。南宋左丞相、詩人吳潛有詩讚曰:“一蓮峰簇萬花紅,百里春風滌曉風。九十蓮花一起笑,天台人立寶光中。”
第2圖【百歲禪宮】又名萬年禪寺,位於九華山摩空嶺上,依山而建。殿宇建築面積2850平方米,含99.5間房舍,頗壯觀巍峨。上下5層樓閣,曲折相通,可容五千人。東壁以懸崖為基,西臨九華峽谷,形勢險峻。宮前有石碑記載,明萬曆年間,河北宛平僧人海玉(字無瑕),雲遊五台山和峨嵋山後,“愛九之靈氣,慕地藏之宗風”,來到這個蓮花佛國,在摩空嶺結茅而居,名摘星庵,長年以野果為生,戒律清嚴,修行刻苦,並用指血寫經書數部,壽110歲圓寂,人稱“百歲公”。其肉身三年不腐,被寺僧裝金供奉,改摘星庵為“百歲宮”。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敕封為“應身菩薩”,並擴建廟宇,御題“護國萬年寺,欽賜百歲宮”。1983年,其肉身被重新貼金,他寫的血經珍藏在九華山歷史文物館。
第3圖【肉身寶殿】位於神光嶺頭。唐貞元十年,金喬覺忽召眾徒告別,趺跏示寂,相傳頓時“山鳴谷隕,群鳥哀啼,地出火光”。眾僧徒將其肉身置函中經3年後開啟,只見仍“顏面如生,兜羅手軟,骨節有聲。”遂在地出火光之處建一石塔供奉,尊為金地藏,嗣後配以殿宇,稱肉身寶殿。明萬曆年間,經修繕後,賜額“護國肉身寶殿”。現存殿宇為清光緒年間整修,建築面積705平方米,高15米,紅牆森森,頂覆鐵瓦,四周迴廊石柱環衛,重檐斗拱,畫棟雕梁,面闊三間,進深16米,地鋪漢白玉石,殿內中央為1.8米高的漢白玉塔基,上矗七層八方木質寶塔1座,高17米,每層每方均設有佛龕,供奉著地藏佛像。塔兩側有十王立像拱侍,塔內是地藏肉身所在的三級石缸。殿前石階81級,殿後半月形瑤台,台上列鐵鼎,稱“布金勝地”。這座“殿中有塔、塔中有缸、缸中有肉身”的建築結構獨具特色,實屬罕見。1992年,九華山管理處與佛教協會將該殿重新拆建,基本上保持了原來的面貌。
第4圖【祗園夕照】祗園寺座落在九華山化城寺東插霄峰西麓,又名祗樹庵、祗園或孤獨園。據說釋迦牟尼在世時,所住之處既不稱寺,也不稱院,而稱精舍或園,所以後人把祗樹庵改為祗園寺。始建於明嘉靖年間,清鹹豐時毀於大火,同治年間重修,光緒年間,又擴建了大雄寶殿。此寺規模之大,為九華山四大叢林之首,主要建築有靈宮殿、彌勒殿、大雄寶殿、客堂等九座單體殿宇,前為宮殿式,後為民居式,建築面積5157平方米,為九華山最大的寺廟建築群。走進寺院山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哼哈二將,威立兩廂;二進門有四大金剛塑像;三進門便是主體建築大雄寶殿,巍峨雄偉,規模居全寺院之冠,也是山上唯一的宮殿式廟宇。磚石粉牆,琉璃鋪頂,結構精巧,迴旋曲折,殿首進門樓寬五間,高三層,門頭三層檐廊,梁棟周圍飾以彩繪,內容為玄獎取經、水漫金山、渭水垂釣等故事;殿中供奉著三尊大佛,大佛後面為海島、觀音斗鰲魚等佛教故事的塑像。祗園寺背依摩空嶺,置身翠巒蔥嶺之間,殿宇威嚴高大,寺廟氣派軒昂,每當夕陽西墜,回望一片朦朧,輕煙繚繞,變幻莫測,給整個祗園寺帶來幾多神秘,幾許嬌嬈。
第5圖【大鵬聽經】相傳金喬覺曾在天台峰下的古拜經台誦經,為此僧人建寺以為紀念,名為“大願庵”。該寺為一組狹長的建築群。殿為三進,有大雄、地藏等殿,從大雄寶殿上石階十餘步即到金喬覺誦經遺址。寺外有鷹峰,又名“大鵬聽經石”,俗稱“老鷹爬壁石”。它是一塊高約20多米的巨石,下Jig深淵,從側面看,酷似一隻巨大的老鷹緊貼岩壁,兩翅和尾羽收縮,雙眼緊閉,猶如正凝神傾聽經文,有傳說此石原為一隻作惡的蒼鷹,只因聽經而感悟,棄惡從善,終成正果,化作奇石,永久留在此山。
第6圖【鳳凰古松】此松位於中閔園回龍橋北側,傳為神僧懷渡手植,距今已1400餘年。高1.68米,胸徑0.99米。枝分三股,中間一股突起,曲形前沖,如鳳凰翹首;一股微曲平緩而下,似鳳尾垂地;另一股斜伸微翹,分為兩枝,似鳳凰展翅。據專家考證,此松為台灣松,“鳳凰”鶴立,不同凡響。清代禮部尚書吳襄稱之為“天下奇松”。當代著名畫家李可染嘆其為“天下第一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