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9年

1399年

公元1399年是己卯年(兔年);明建文元年;越南建新二年;日本應永六年。發生了許多大事,8月6日——燕王朱棣起兵北平,以“清君側”為名,發動“靖難之役”。敕修《太祖實錄》等。日本應永之亂,大內義弘聯合鎌倉公方足利滿兼發動反對室町幕府,戰後足利義滿確立了幕府獨大的地位。

歷史年表

1399年七月五日(建文元年),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

1399年,蘭開斯特王朝建立,亨利.博林布魯克(蘭開斯特公爵)稱亨利四世,是年安茹

1399年——亨利四世宣布成為英國國王。

1399年,明在直沽設天津衛 -1399年,藥王廟在藥都祁州(今河北安國)建立

1399年,蒙古額勒伯克汗殺衛拉特浩海太尉,立其子巴圖拉為丞相。

1399年,瓦剌首領烏格齊哈什哈殺額勒伯克汗。

1399年8月12日,立陶宛大公維托爾德在伏爾斯克瓦被韃靼首領艾迪加打敗(跛足帖木兒指使)

燕王朱棣 燕王朱棣

1399年,七月,靖難兵至永平,指揮趙彝、千戶郭亮、百戶吳買驢等以城投降燕王朱棣;九月,江陰侯吳高,都督耿獻、楊文率遼東兵(惠帝軍)圍攻永平,燕王自將救之。吳高等退守山海關,靖難軍指揮僉事谷祥等駐縣中商家堰下莊、楊家莊與遼東兵大戰於團林,獲馬匹甚多。犒賞軍士銀鈔和布匹。(舊志參府志)建文二年,遼東兵下昌黎。五月,指揮僉事谷祥於汀流河擊敗遼東兵。(舊志)建文三年五月,遼東兵圍攻永平,指揮僉事吳興旺、谷祥將其擊敗。當時駐守縣中嵩林莊、高家莊的靖難軍與遼東軍對壘八十天,百戶陳華陣亡於良兒莊(舊志);十一月,遼東總兵官楊文進攻水平(明史);是月燕王府評論戰守永平功績。軍士普升一級。(舊志)建文四年五月,遼東兵又攻永平,指揮僉事谷祥引兵過小河至十八里舖擊退遼東兵。論功普升一級。

1399年(明建文元年)4月,廢齊王

1399年 十月,燕王朱棣襲取大寧,挾迫寧王及其眷屬歸北平

歷史紀事

靖難之役

建文元年(1399)七月,當朱允炆準備削奪燕王權位時,燕王朱棣公開反叛。五日,燕王聚集將士,誓師起兵,以“清君側”、“誅奸臣”為名,自稱“奉天靖難”。建文帝聞知朱棣在北平舉兵反叛,急命年過古稀的老將耿炳文為大將軍,帶領大軍30萬伐燕,從此揭開了明王朝歷史上長達四年之久的靖難之役的序幕。1402年,靖難之役以燕王勝利而告終。

二月,詔令諸王不得節制文武吏士。三月,命宋忠屯兵開平,耿瓛練兵山海關,徐凱練兵臨清,調節器兵屯彰德、順德,以防燕王。四月,湘王自殺,廢齊、代二王為庶人。六月,廢岷王為庶人。七月,燕王棣殺張昺、謝貴等,舉兵稱“靖難”,以僧道衍(姚廣孝)為謀士,張玉、朱能、邱福等為將。八月,燕軍破耿炳文於真定。十月,燕王取大寧,得三衛精兵。李景隆(文忠子)進兵圍北平。十一月,燕王還軍破李景隆,景隆退屯德州。

安南黎季犛弒主自立

建文元年(1399),安南國相黎季犛殺其主陳日焜,擁立自己的長子頤為王,不久,黎季犛殺子頤,立幼子寅,因其年幼而誅殺,自立稱王。自謂舜裔胡公滿之後,遂更姓名為胡一元,其子黎蒼更名為胡(大互),國號大虞,年號元聖。不久,自稱太上皇,其子胡(大互)為大虞皇帝。永樂元年 (1403),胡(大互)自署權理安南國事,遣使奉表朝貢,明成祖朱棣命封為安南國王。

元額勒伯克汗被殺

元朝政權潰滅後,大量的蒙古人和色目人仍留居中原,而一部分蒙古貴族則敗退到蒙古草原及東北等地,繼續統治著當地的蒙漢各族人民,經過朱元璋多次調兵遣將的攻打,其統治內部也不斷發生混戰。建文元年(1399),北元額勒伯克汗為部下所殺,坤帖木兒被立為王。建文四年 (1402),坤帖木兒政權又為其部帥鬼力赤篡奪,鬼力赤自封可汗,廢去元朝國號,遂稱韃靼。

朝鮮國王李曔繼位

建文元年(1399)正月,朝鮮國王李旦上表建文朝廷,稱其年老多病,王位由次子李曔繼承。四月二十五日,建文朝廷降旨準其奏請。六月二十六日,禮部尚書陳迪等官於奉天門欽奉聖旨:已先太祖皇帝(朱元璋)詔諭該國儀從本俗,法守舊章,聽其自為聲教,今後彼國事務,亦聽自為。李曔在位兩年(1399-1400),以風疾讓位其弟李芳遠(李旦第五子)。

文化紀事

敕修《太祖實錄》

建文元年(1399)正月,建文帝朱允炆詔令修撰《太祖實錄》。以禮部侍郎董倫、翰林學士王景為總裁官,太常少卿廖升、翰林侍講高遜志為副總裁官,召國子博士王紳、漢中府教授鬍子昭、崇仁縣訓導羅恢、馬龍他郎甸長官司吏目程本立和新征教授楊士奇等為纂修官。同時,任命侍講學士方孝孺總其事。三年十二月,《太祖實錄》修成。後因成祖兩次重修,此書不可得見。

靖難之役

葛誠還燕

建文元年(1399)正月,燕王朱棣遣長史葛誠入朝奏事。建文帝朱允炆召見葛誠密問燕府諸事,葛誠具實以對。允炆遂讓葛誠北還歸燕,使為內應。燕王佯狂稱疾,被建文帝派往北平(今北京)監視燕王動靜的左布政使張昺、都指揮使謝貴到王府察探虛實,竟信以為真。葛誠則暗地警告張咼、謝貴說:燕王本安然無羔,望二公勿懈怠。同時密疏建文帝實情。於是,允炆密令張昺、謝貴謀取燕王,葛誠與護衛指揮盧振約為內應。後因張信降燕而事敗,葛誠、盧振俱遭殺戮,並罹夷族之禍。

迫尊冊封

建文元年(1399)二月,追尊故懿文皇太子朱標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太子妃常氏為孝康皇后;尊母妃呂氏為皇太后。冊立妃馬氏為皇后,皇長子文奎為皇太子。並封皇弟朱允煙為吳王,朱允(火堅)為衡王,朱允熙為徐王。馬皇后(?-402),建文皇帝朱允熥之元配夫人,光祿少卿馬全(一作馬杲)女。據史書稱,其性警敏,識大體。洪武二十五年(1392)被冊為皇太孫妃,建文元年二月冊為皇后,建文四年六月,燕師攻陷都城,宮中火起,馬氏自焚而死。

更定官制

建文元年(1399)二月,建文帝採納學士方孝孺之議,更定官制;升六部尚書為正一品,設左右侍中,位列侍郎以上。改都察院為御史府,都御史為御史大夫。罷十二道為左、右兩院,左為拾遺,右為補闕。改通政使司為寺,大理寺為司。詹事府增置資德院。翰林院復設承旨,改侍讀、侍講學士為文學博士。設文翰、文史二館,文翰以居侍讀、侍講,文史以居修撰、編修、檢討。殿、閣大學士並去“大”字,各設學士一人。改謹身殿為正心殿,增設正心殿學士一人。其餘內外、大小諸司及品級、階勛,悉仿《周禮》制度更定。方孝孺醉心復古,時論以為不急之務。

卓敬建官徒燕王藩地

建文元年(1399)二月二十九日,戶部左侍郎卓敬密疏朝廷,稱燕王朱棣智慮絕倫,雄才大略,酷似洪武高皇帝。而北平又是形勝之地,士馬精強,金、元二朝由是而興。當今之計宜徙封燕王於南昌,羽翼既經剪除,禍變無從所生;萬一有變,亦易控制。此即所謂“將萌而未動者,幾也;量時而可為者,勢也。勢非至剛莫能斷,幾非至明莫能察。”朱允炆看過奏書,第二天就召問卓敬。卓敬叩首跪言:臣下所奏乃天下至計,願陛下明察;燕王雖為陛下至親,然帝王之孝,在保全社稷,至親一節可置而不論。建文帝默然良久,徙封之議終未採納。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卓敬的“徙封”之策,後來卻被朱棣付諸實施了。

削奪諸藩

朱元璋為了維護朱家皇朝的長遠統治,“廣磐石之安,眷親支之厚”,先後分封諸皇子和從孫到全國各地做藩王,以便“夾輔王室。”到了洪武末年,所封諸王漸多驕橫不法,他們大興土木,羅致財寶,侵吞民田,蓄養兵卒,晉王朱棚、燕王朱棣尤被重寄,不惟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等大將受其節制,並且朱元璋還詔諭二王“軍中事大者方以聞”。由此顯見,藩王無疑對中央集權的統治構成了極大的威脅。早在建文帝朱允炆為皇太孫的時候,就已感到各擁重兵的諸叔多有不遜的危迫,即皇帝位後,他便起用齊泰為兵部尚書,黃子澄為太常寺卿兼翰林學士,一同謀劃削藩之策。齊泰認為既然削藩,必先從燕王下手,因為燕王居諸強藩之首,一旦翦除其勢力,其餘諸藩王自然無力抗衡朝廷。黃子澄則不以為然,他主張率先削奪周、齊、湘、代、岷諸藩王,尤其應以周王首當其衝,因為周王朱(木肅)為燕王朱棣同母兄弟,削奪周王等於翦除燕王手足。最後,朱允炆採納了黃子澄的建議。於是,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八月間,朱允炆密命曹國公李景隆假裝北上備邊,兵臨開封時,突襲周王府,將朱(木肅)執逮至京師,並謫遣到雲南蒙化。不久,又將其召歸京師,禁錮於高牆之中。又於建文元年(1399)二月,詔令諸王不得節制文武吏士。四月,湘王朱柏被人出首告變,無法自明,闔宮自焚而死。代王朱桂也被削廢為庶人,並幽禁於大同;齊王朱榑被廢為庶人後,囚閉於京師。六月,廢岷王朱楩為庶人,流徙至漳州。迨至七月,燕王朱棣起“靖難”之兵,削藩不了了之。建文削藩集權,是符合明初政治潮流的。但置強藩燕王於不顧,卻一味削奪勢單力薄的周、代、湘、齊、岷諸藩王,似有喧賓奪主之嫌。兼之,燕王朱棣不失時機地多次為諸藩伸訴求情,取得了諸藩王的信任,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他舉兵奪位的後顧之憂。與此相反,建文朝廷則削弱了諸藩王的向心力,以至釀成禍亂。

朱允炆調兵備燕

建文帝在削藩的同時,即於北平周圍積極部署兵力,準備伺機襲燕。朱允炆向齊泰詢及圖燕之策,齊泰胸有成竹地答稱:如今北邊有寇警,以防邊為名,遣將戍開平(今內蒙多倫附近),悉徵調燕藩護衛兵出塞,去其羽翼,燕不難圖。於是,命都督宋忠率兵三萬及燕府護衛精銳屯守開平,都督耿瓛練兵于山海關,徐凱練兵於臨清(今山東臨清),又調北平、永清(今河北永清)二衛軍到彰德(今河南安陽)、順德(今河北邢台)。並以工部侍郎張咼為北平左布政使、謝貴為都指揮使,駐在北平城內監視燕王朱棣的行動。

遣採訪使巡行天下

建文元年(1399)三月,朱允炆詔遣刑部尚書暴昭、戶部侍郎夏原吉、給事中徐思勉等二十四人充採訪使分巡天下,問民疾苦,考察官吏,旌廉斥貪,得以便宜行事。

燕王三子還北平

明太祖朱元璋逝世時,諸乏世子及郡主都在京師,遺命居喪三年後才能遣還藩國。燕王的三個兒子即世子朱高熾、二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等也同在京師。燕王蓄謀反叛,唯恐朝廷將其子留為人質。於是藉口病篤,上書請求朝廷準許三個兒子歸府探視。朱允炆看見朱棣乞子歸藩的上書,心存狐疑,便召來齊泰、黃子澄商議去留對策。不料齊、黃二人意見殊異;齊泰力主收逮燕王三子為人質,用以牽制燕王的舉動;黃子澄卻不以為然,認為收其三子,等於授柄朱棣,成為他起兵發難的口實,不如聽任其歸,以示對燕王信任不猜,這樣方可乘其懈怠不備而襲取。朱允炆聞言,躊躇再三,最後還是同意放歸朱棣的三個兒子。魏國公徐輝祖是開國元老徐達長子,他的姐姐是燕王妃,作為朱棣的姑舅之親,深諳燕王早有不臣之心。因此,他獲知訊息後,堅決反對遣歸朱高熾兄弟。並密奏朱允炆說:我這三個外甥之中,朱高煦尤為勇悍無賴,不忠不孝,如果放其北還,日後必為大患。向來仁柔寡斷的建文帝聽了徐輝祖的勸告,舉棋不定,又先後徵詢徐增壽和懷慶公主駙馬王寧的意見,他們則極力袒護燕王諸子,朱允炆遂下定決心放還燕王三于歸藩北平。燕王朱棣看到三子生還得以團圓,不禁大喜,更加堅定了他反叛朝廷的信心。

燕王佯狂稱疾

建文削藩之初,燕王朱棣即在僧道衍(姚廣孝)的策劃下密謀舉兵。他們暗中選拔將校,勾置兵卒,招納材勇異能之士。燕王府宅院深幽,道衍率領衛士在後苑操練演習,日夜鑄造兵器。為了掩人耳目,在王府深挖地穴,廣造重屋,高築厚壁,並故意蓄養大群鵝鴨,以其嗚叫之聲亂雜趕製軍械的噪音。建文元年(1399)三月,北平按察司僉事湯宗向朝廷告發新任按察使陳瑛和右布政使曹昱、副使張璉等人接受燕府賄金一事,朱允炊立即下詔將陳瑛逮至京師,不久被謫官廣西。六月間,燕王護衛百戶倪諒上變,告發燕府官校於諒、周鐸等人參預密謀反叛,結果於諒、周鐸被逮赴京師處死,朱允炆並下詔責斥燕王圖謀不軌。朱棣見情勢十分危急,索性佯狂稱疾。他一忽兒在街市上狂呼奔走,奪人酒食;一忽兒仆臥於地,整日不醒。當北平左布政使張昺、都指揮使謝貴前往燕府察視時,正值盛夏時節,燕王朱棣卻擁坐火爐,顫聲念叨著“寒甚”。張昺、謝貴見狀,信而不疑。燕府長史葛誠私下警告張、謝二人說:燕王根本無病,千萬不可輕信。同時,葛誠密疏朝廷,勿為燕王的假象所迷惑。此時,正趕上燕王護衛百戶鄧庸入朝奏事,經過一番威逼審訊,鄧庸供出了燕王將舉兵的實情。齊泰隨機發符往逮燕府官屑,密令謝貴、張昺準備動手。七月初一日,又密敕原本為朱棣所信任的北平都指揮使張信伺機逮捕燕王朱棣。不料張信陽奉陰違,匆匆趕赴燕府把朝廷密敕和盤告訴朱棣。朱棣感激涕零,對張倌下拜說:是將軍保全了我一家性命!事不宜遲,朱棣立刻召來僧道衍等人,急商起兵之計。命令親信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等率勇士八百人進駐燕府,執行守衛任務。一場殊死的搏鬥迫在眉睫。

張昺、謝貴奉朝廷密令調集衛卒入城,積極加強防務,同時飛章奏報請旨。朱允炆得報後,火速派內使持詔書赴北平,令逮燕王府官屬。建文元年(1399)七月初六日,北平布政使司吏李友直竊取張昺等人的密件,奔入燕府告密。朱棣看到李友直提供的情報,不由大吃一驚。當時北平滿城都是謝貴所帥軍士,而朱棣王府護衛的精銳兵卒早被調到開平。朱棣自慮寡不敵眾,忙與僧道衍、張玉、朱能商討對策。朱能說:只須先擒殺統兵將領張員、謝貴二人,其餘敵眾再多,也無能為力。道衍獻計:如今朝廷既遣內使逮捕王府官屬,我們不妨將計就計,把王府官屬開具名單交付內使,讓他召張、謝二人人府逮人。待其來到燕王府第,只消一人之力,便可擒殺。於是,朱棣依計而行,御坐東殿,潛伏壯士於端禮門內,伺機而發。張昺、謝貴被誘騙至王府,燕王賜宴行酒。侍從端上西瓜助酒,燕王突然厲聲喝道:天下百姓、兄弟宗族之間,尚能互相體恤,而我身為天子親屬,卻不能保全旦夕之命,時至今日,天下何事不可為呢!朱棣邊罵邊以瓜擲地,霎時伏兵應聲四起,張昺、謝貴束手就擒。連同約為內應的葛誠、盧振等人全被捉摔於殿下。朱棣拋開手杖,起身獰笑道;我朱棣哪裡有病,只是為你們這些奸臣賊子逼迫而為之罷了!此時,謝貴諸人方知中計,可惜為時已晚,皆成刀下冤鬼。是日入夜,整個北平陷入刀光劍影之中。朱棣命張玉、朱能等率兵乘夜衝殺出王府,經過一夜激烈交戰,至次日黎明時分,北平守軍四處潰走,九座城門盡數攻克,燕王朱棣從而控制了北平全城。七月初七日(又有初五、初六日之說),朱棣聚集將士隆重誓師。他慷慨激昂地宣誓:我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嫡於,國家至親,受封以來,惟知循法守分。今幼主嗣位,信任奸回,橫起大禍,屠戮我家。我父皇母后創業艱難,封建諸子,藩屏天下,傳緒無窮。一旦殘滅,皇天后土,實所共鑒。《祖訓》云:“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必訓兵討之,以清君側之惡”。今禍迫及身,實欲求死。不得巳者,義與奸邪不共戴天,必奉行天討,以安社稷。天地神明,照鑒予心!就在誓師的當兒,天色驟變,黑雲壓城,頃刻之間,狂風急雨自天而降,燕府房屋上的檐瓦也被掀落於地。朱棣和眾將士面面相覷,驚恐萬狀。這時候,立在旁邊的僧道衍鎮定自若,走上台前大聲說道:真是祥瑞之兆啊!飛龍在天,從以風雨,殿瓦墜地,預示著大王您將易黃瓦覆殿了!明朝制度只有皇帝的宮殿才能使用黃瓦。這突如其來的風雨變故,經過道衍和尚自欺欺人的巧妙闡釋,竟然穩住了軍心,保證了誓師起兵的成功。朱棣為了尋求師出有名,不違祖訓,同時上書以討伐齊泰、黃于澄,清君側之惡,扶國家之既壞為名,堂而皇之地稱自己的舉動是“奉天靖難”。從此揭開了朱明王朝歷史上長達四年的“靖難”戰爭的序幕。

懷來之戰

朱棣移師通州(今北京通縣)之後,採納了張玉的建議,一改即刻揮戈南下的計畫,決定趁建文朝廷的北伐之師未抵以前,首先清除來自北平周圍的威脅。建文元年(1399)七月初八日,朱能率師東取薊州(今河北薊縣),守將馬宜被俘,不屈而死,指揮毛遂投誠,隨之遵化、密雲也舉城歸附。七月十一日,朱棣命部將襲取居庸關,守將俞(王真)兵敗退附於懷來(今河北懷來)的宋忠部。宋忠是被朱允炆派往北邊防燕的將領,起先率兵三萬及徵調的燕藩護衛精兵屯守開平(今內蒙多倫附近),朱棣在北平起兵後,宋忠率眾部將士經居庸關移師懷來,成為北平的心腹大患。鑒於宋忠兵多勢眾,燕軍將領在商討對付宋忠的問題上發生了意見分歧,或主張出奇制勝,或主張固守以待。朱棣認為,敵強我弱,論力雖不足,智勝則有餘。懷來守軍是新集之眾,軍心渙散不一,而宋忠本人剛愎少謀,若智攻必能獲勝。七月十五日,朱棣親率馬雲、徐祥等馬步精銳八千,卷甲倍道開赴懷來。當朱棣得知宋忠欺騙軍中的燕府護衛將士,講他們留在北平的家屬全部被朱棣所殺害的訊息後,次日,朱棣以被宋忠徵選的燕府護衛將士的家屬為先鋒,高舉舊日的旗幟,向懷來發起進攻。當懷來守軍臨陣看到熟悉的旗幟,認出自己的父兄子弟時,驚喜異常,相互問候之聲,震耳欲聾,隨著“宋都督欺誑我們”的呼喊,守軍將士紛紛解甲倒戈。宋忠倉皇列陣未成,朱棣卻乘機揮師渡河,守將都指揮彭聚、孫泰力拒陣亡。宋忠見勢不妙,狼狽回逃入城,燕軍也尾隨其後蜂擁進城。宋忠從藏匿的廁所中被燕軍活捉。宋忠部將除去指揮莊得的一隊人馬及時突圍逃脫外,其餘眾將士來不及潰散的被殲殺殆盡。由朝廷派往北平周圍最強大的一支軍隊,為之消滅。懷來之役是朱棣起事後第一場大會戰,燕師以少勝多,大獲全勝,從而基本掃平了北平的圍兵。

耿炳文率師北征

建文帝朱允炆銳意文治,日與方孝孺討論《周官》法度,軍事皆取決於齊泰、黃子澄。直到懷來被燕師攻陷的第九天,谷王朱橞從宣府(今河北宣化)奔還京師時,朱允炆才慌忙召集廷臣商討對策。議決削除燕王屬籍,公布其叛朝罪行於天下,同時命將北征。由方孝孺起草的燕王“稱兵構亂,圖危宗社,獲罪天地祖宗,義不容赦”的伐燕詔令布告天下。由於朱元璋;在世時大肆殺戮功臣,朱允炆感到無將可使,最後只好起用僥倖存活的老將長興侯耿炳文為征虜大將軍,駙馬都尉李堅、都督寧忠為副將軍。並飛檄調發各處軍馬,率師分兵並進北伐。被徵調的有安陸侯吳傑、江陰侯吳高、都督僉事耿瓛、都指揮盛庸、潘忠、楊松、顧成、徐凱、李友、李暉、平安等部。耿炳文等將士臨行前,朱允熾告誡說:你們和燕王對壘作戰,毋使朕有殺叔父之名。建文元年(1399)七月二十四日,以耿炳文為主將的朝廷北伐之師約十三萬人向真定(今河北正定)進發。同時,朝廷的平燕布政使司也設定於真定。真定成了朝廷伐燕的前衛陣地。

真定之戰

建文元年(1399)八月十二日耿炳文抵達真定,率師駐紮在城南的滹沱河兩岸,分遣徐凱帶兵進駐河間,潘忠紮營於鄚州(今河北白洋淀、五官淀之間)、楊松率領先鋒九千人扼守雄縣。朱棣聽取張玉的匯報,於八月中秋之夜襲取了雄縣,九千先鋒將士全軍覆沒,接著鄚州守軍開城投降。八月二十四日,首戰告捷的燕軍進至與真定數十里之隔的無極。朱棣召集諸將領商議對耿炳文的作戰方略,張五力排眾議,認為敵軍雖多,而以我乘勝之師直趨真定,一鼓作氣攻打新集之敵,是一定能夠克敵致勝的。張玉的主張得到朱棣和眾將的贊同。耿炳文是身經百戰的明元勛宿將。他把真定駐軍一分為二,夾河為營,目的在於互相聲援。朱棣面對這位用兵審慎的老將,決定採取“先聲後實”對策。他放歸在鄚州降附的耿炳文部將張保,讓他假裝被俘得脫,向耿將軍具陳雄縣、鄚州敗狀,燕兵旦夕可至。耿炳文聞聽此言,急命滹沱河南岸之師北渡過河,合軍防禦燕軍的進攻。八月二十五日,燕軍直抵真定,朱棣從俘兵口中了解到城東南未曾設營,疏於防守,於是率數千精騎自城東南繞至西南,一舉攻破兩座營壘,守軍頓時亂作一團。耿炳文出城迎戰,燕將張玉、譚淵、朱能等率眾奮擊。南師北調的守軍立足未穩,倉促應戰,朱棣率精騎從陣後衝殺而來,橫透敵陣。年過花甲的耿炳文遭到燕師兇猛的奇襲,無心戀戰,且退且拒,入城固守。左副將軍駙馬都尉李堅見主帥耿炳文敗下陣來,準備揮戈再戰,卻被燕軍騎卒薛六挺槊刺中,墜馬俘獲。其他如右副將軍寧忠、左軍都督顧成、都指揮劉遂等也同被燕軍生擒。耿炳文初戰失利,擁眾退保真定,閉門堅守不出。真定本為朝廷北伐的前衛陣地,兵眾糧足,耿炳文長於攻守戰術,朱棣攻城三日不下,便鳴金收兵。駙馬都尉李堅因傷重不治,死於北歸途中;左軍都督顧成被朱棣勸降,班師北平後,輔佐燕世子朱高熾居守。

燕王誘拘寧王

建文元年(1399)李景隆掛帥駐兵河間的諜報傳來,朱棣付之一笑:李九江(景隆小字)未嘗習兵,色厲內荏,如今授之五十萬眾,無異於自坑,只是紙上談兵的趙括罷了。但是,朱棣所面臨的畢竟是數十萬大軍,深感自己的兵力不足以出師迎戰。於是,他經過縝密籌劃,命令姚廣孝輔佐世子朱高熾居守北平,自己親率主力軍隊遊動於外隨機應變,在牽制對手的同時,設計取得大寧的強大軍馬。大寧地處塞外,為寧王朱權所封地,其屬下的朵顏諸衛,多為驍勇善戰的蒙古騎兵,朱棣早有據為已有之心,卻苦於時機不成熟。朱棣起兵北平之初,朱允炆就恐怕寧、燕合兵,於建文元年(1399)八月詔令削奪寧府三護衛。朱棣認為這正是襲取大寧的絕好機會。他於九月二十八日假裝援師永平(今河北盧龍)之名,率軍取道劉家口,繞過松亭關,直奔大寧。十月六日抵達大寧城下。燕王朱棣以單騎入城,兄弟相見,失聲慟哭。朱棣直言窮蹙求援,寧王朱權應允大寧軍馬附從燕軍“靖難”。燕軍將士依照朱棣的吩咐,一部分潛伏城外,一部分悄悄入城,私下與大寧三衛部長及戍卒攀交往來,相謀起事。十月十三日,朱棣偽稱辭行,寧王朱權設宴餞行於郊外,儀式尚未結束,四周突起伏兵,朵顏三衛騎兵和大寧衛軍一呼畢集,擁寧王朱權同行。尚蒙在鼓裡的大寧守將朱鑒猝不及防,力戰而死,寧府長史石撰不屈被殺。十月十六日,朱棣滿懷勝利的喜悅,在寧王朱權及其妻兒的伴行下,率領燕、寧兵馬回師南還。

燕立五軍

建文元年(1399)十月十九日,朱棣自大寧還師北平的途中,在會州(今河北承德市東北)對燕、寧兵馬進行了一次整編,正式設立中、左、右、前、後五軍:中軍由張玉任主將,鄭亨、何壽為副將;左軍由朱能任主將,朱榮、李浚為副將;右軍由李彬任主將,徐理、孟善為副將;前軍由徐忠任主將,陳文、吳達為副將;後軍由房寬任主將,和允中、毛整為副將。其中,後軍主將房寬、右軍副將徐理、前軍副將陳文三人為大寧降將。很顯然,這支以燕軍將領為主體,以大寧降將為補充的正規組編軍隊,較之襲取大寧前的燕軍是大大強化了,為燕師南下奠定了基礎。

鄭村壩之戰

鄭村壩之戰

李景隆得知燕王朱棣率師救援永平後,就統帥數十萬大軍渡過盧溝橋,直抵北平城下。他指揮將士築壘於北平九門,晝夜發起猛攻,卻未能攻克,遂屯兵于堅城之外,歸結九營於北平至通州之間的鄭村壩,以待朱棣回師。直到建文元年 (1399)十一月五日,姍姍遲歸的燕軍履冰越過白河,首先擊潰了李景隆的前哨之師都督陳暉率領的萬餘騎兵,然後指揮全軍向鄭村壩進發,李景隆嚴陣迎戰。由於李景隆已經失去了陳暉的騎兵主力,在勇悍的朵顏三衛騎兵面前一籌莫展。朱棣一馬當先,率眾將士連破七個營壘,直逼李景隆麾下,中軍大將張五乘勝進抵北平城下。此時,居守北平的燕軍也鼓譟出戰,李景隆腹背受敵,潰不成軍。激戰從午時開始,直至傍晚時分,雙方才各自收軍回營。深冬之夜,天寒地凍,李景隆凍餒難支,扔下正在圍攻北平九門的各部將士,乘夜拔營南逃。次日,燕軍與圍攻九門的朝廷北伐之師再度展開激戰。兩天后,忠於朝廷的將士在內外夾攻之下,終於被迫解圍奔去。十一月九日,朱棣重新回到北平城中。

燕王設計陷吳高

建文元年(1399)十二月,燕王朱棣為了消解永平兵患,對諸位將士說:鎮守遼東的吳高和楊文,吳高一向膽怯而謀事周密,楊文卻勇而無謀,如果翦除吳高,楊文則無能為患了。於是,燕王遣人向吳高、楊文送上兩封書信,信中盛讚吳高深謀遠慮,極力詆毀楊文苟且無能,並故意易函誤送。二人得書後,各自上奏朝廷,朝廷懷疑吳高有異謀,遂下令削奪吳高江陰侯爵,謫徙廣西。楊文一人獨守遼東,最後以敗告終。

李景隆兵敗加官進爵

李景隆北平戰敗的訊息不脛而走,傳至京師,黃于澄等人密不奏聞。一天,朱允炆問及黃子澄:外面近傳李景隆喪師不利,是這樣嗎?黃子澄隱瞞戰敗實情,謊稱:聽說李景隆取得數次交戰的勝利。如今,正值嚴冬,士卒不堪其苦,暫時退兵德州,以待來春再戰。為了防止實情敗露,黃于澄遣人密告李景隆,隱匿敗績,勿為上奏。建文元年(1399)十二月,建文帝下令嘉獎北伐之師,加李景隆太子太師,並賜給金幣貂裘等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