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更多中文名:
12怒漢
12怒漢:大審叛.....台灣譯名
更多外文名:
12 Angry Men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製片:
導演:Nikita Mikhalkov
編劇:Nikita Mikhalkov
Vladimir Moiseyenko
演員:Sergei Makovetsky、Sergei Garmash、Aleksei Petrenko、Yuri Stoyanov
攝影:Vladislav Opelyants
配樂:Eduard Artemyev
國別:俄羅斯
類型: 劇情 / 犯罪
上映日期:2007年9月20日 俄羅斯
對白語言:俄語 / 車臣語
年代:2007
發行:海鵬
簡介
俄羅斯發生了一起離奇謀殺案,一名來自車臣、剛滿18歲的少年,因為涉嫌殺害他的繼父,而被判處了「一級謀殺」的重罪。由於被害者是一名前蘇聯軍官,他過去曾參與對車臣的鎮壓;加上案發當晚,沒有任何人親眼目睹行兇過程,使這起謀殺案仍存有許多的疑點。
當來自不同行業、不同地位的12名陪審團員,正討論完這起特殊案件時,其中1位團員卻不顧「有罪」已經確立,力排眾議要求大家重新再討論,給這名少年最後一個機會。不料,這項要求卻激怒了其他11名陪審團員,因為大家都一致認為:沒必要浪費時間去為一個已經「蓋棺論定」的案子翻案。然而這名陪審團員卻不願放棄,他不但重新提出對少年有利的說法,並設法個別突破這11名陪審團員的心防,企圖說服他們以扭轉原審判的結果。
充滿寓意的精準影像
《12怒漢:大審叛》是俄國大導演尼基塔米亥可夫(Nikita Mikhalkov)的最新作品,也是他繼榮獲「威尼斯金獅獎」最佳影片《蒙古精神》和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的《烈日灼身》Burnt by the Sun後,再次感動世人的傑作。《12怒漢:大審叛》雖取材自好萊塢名導薛尼盧梅(Sidney Lumet)五○年代的同名舊作,片長卻長達159分鐘,不但比舊作版本多出63分鐘,並將時空搬移至今天俄國,以敘述一名陪審團員為一名被控謀殺的車臣少年奔走翻案的故事,暗喻如今已重拾當年榮耀繁盛的大國俄羅斯,在面對「車臣問題」所應有的寬容與大度。
尼基塔米亥可夫與電影的淵源不小,大學時,他進入了莫斯科的電影學校,在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老師門下修習導演學。1974年,他以與哥哥共同編寫的劇本,執導出個人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敵中有我,我中有敵》At Home among Strangers, Strangers at home,才華洋溢的尼基塔米亥可夫甚至自己擔綱演出主角,展露他精湛的演技。1976年第二部作品《愛的奴隸》Slave of Love使尼基塔米亥可夫開始揚名國際,吸引眾人關注他獨特的影像魅力。1991的《蒙古精神》Urga,讓他一舉奪下了威尼斯金獅獎以及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95年的《烈日灼身》更是進一步拿下了坎城影展的評審團大獎,並囊括了隔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將他的事業一舉推向高峰。
尼基塔米亥可夫是俄國最偉大的導演之一,也是當今俄國唯一在「坎城影展」、「威尼斯影展」、「捷克卡羅維法利影展」、「歐洲電影獎」和「奧斯卡金像獎」上都有斬獲的導演,藝術成就相當於台灣的李安;由於他本身也橫跨制片界及影展組織,更被全球媒體喻為「俄國的史蒂芬史匹柏」。善於經營影像,並用出色的畫面來㟲事傳情的尼基塔米亥可夫,在《12怒漢:大審叛》里展現了他精準又華麗的場面調度功力。優雅的鏡頭運動、充滿戲劇性的表演以及饒富象徵寓意的畫面剪接,使得《12怒漢:大審叛》不僅完美重現了影史鉅作的經典風味,更讓向來懷有濃厚人道關懷主義的尼基塔米亥可夫,在影史的地位卓然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