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讓王》

《莊子·讓王》

《莊子·讓王》,隱士是戰國時期非常重要的知識文化群體。《莊子·讓王》篇對於這個群體的生活狀況和道家的隱逸理論有較多的集中記載,彌足珍貴,值得重視。是篇載顏回其家擁有“郭外之田五十畝,足以給飦粥;郭內之田十畝,足以為絲麻”,說明其作為其生活來源的土地數量只相當於當時普通農戶的一半,其家境貧寒,是為根本原因。戰國時期的隱士已是一個比較複雜的社會群體,從生活狀況來說,應當分為上、中、下三個層次。儒道兩家的隱士有著不同的價值取向。道家學派的“重生”理論是其隱逸理念的基礎,這在《讓王》篇中有多處表述。

     

【原文】

 

《莊子·讓王》 《莊子·讓王》
孔子窮於陳蔡之間(1),七日不火食, 不糝(2),顏色甚憊,而弦歌於室。顏回擇菜。子路子貢相與言曰:“夫子再逐於魯,削跡於衛,伐樹於宋,窮於商周,圍於陳蔡,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無禁(3)。弦歌鼓琴,未嘗絕音,君子之無恥也若此乎?”
顏回無以應,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嘆曰(4):“由與賜(5),細人也(6)。召而來,吾語之。”子路子貢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謂窮矣!”孔子曰: “是何言也!君子通於道之謂通,窮於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7)!故內省而不窮於道(8),臨難而
《莊子·讓王》 《莊子·讓王》
不失其德,天寒既至 (9),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陳蔡之隘(10),於丘其幸乎!”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11),子路 然執乾而舞(12)。子貢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13)。”
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道德於此,則窮通為寒暑風雨之序矣。故許由娛於潁陽而共伯得乎共首(14)。

【譯文】

孔子在陳、蔡之間遭受困厄,七天不能生火做飯,野菜湯里沒有一粒米屑,臉色疲憊,可是還在屋裡不停地彈琴唱

《莊子·讓王》 《莊子·讓王》
歌。顏回在室外擇菜,子路和子貢相互談論:“先生兩次被趕出 魯國,在衛國遭受鏟削足跡的污辱,在宋國受到砍掉大樹的羞辱,在商、周后裔居住的地方弄得走投無路,如今在陳、蔡之間又陷入如此困厄的境地,圖謀殺害先生的沒有治罪,凌辱先生的沒有禁阻,可是先生還不停地彈琴吟唱,不曾中斷過樂聲,君子不懂得羞辱竟達到這樣的地步嗎?”
顏回沒有辦法回答,進入內室告訴給孔子。孔子推開琴弦長長地嘆息說:“ 子路子貢,真是見識淺薄的人。叫他們進來,我有話對他們說。”子路和子貢進到屋裡。子路說:“像現在這樣的處境真可以說是走投無路了!”孔子說:“這是什麼話!君子通達於道叫做一以貫通,不能通達於道叫做走投無路。如今我信守仁義之道而遭逢亂世帶來的禍患,怎么能說成是走投無路!所以說,善於反省就不會不通達於道,面臨危難就不會喪失德行,嚴寒已經到來,霜雪降臨大地,我這才真正看到了 松柏仍是那么鬱鬱蔥蔥。陳、蔡之間的困厄,對於我來說恐怕還是一件幸事啊!”孔子說完後安詳地拿過琴來隨著琴聲陣陣歌詠,子路興奮而又勇武地拿著盾牌跳起舞來。子貢說:“我真不知道先生是如此高潔,而我卻是那么的淺薄啊!”
古時候得道的人,困厄的環境裡也能快樂,通達的情況下也能快樂。心境快樂的原因不在於困厄與通達,道德存留於心中,那么困厄與通達都像是寒與暑、風與雨那樣有規律地變化。所以,許由能夠在潁水的北岸求得歡娛而共伯則在共首之山優遊自得地生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