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類已經絕滅的海生單細胞動物,又稱紡錘蟲,屬於原生動物門肉足蟲綱有孔蟲亞綱的一個目或亞目,也有人把它作為一個超科。的個體很小,一般歸為微體化石。最大的殼長僅30毫米,最小的不足1毫米。外形呈凸鏡形、圓球形、正方形、圓柱形、紡錘形等,最常見的是紡錘形。因為最先被發現的的外形很象紡紗用的紡錘(圖1),所以學名為Fusulina,希臘文有紡錘的意思。日本人譯為紡錘蟲。李四光借用筳(紡錘的古時稱呼)字,加蟲旁,稱為,即筳狀之蟲的意思。
是淺海里的底棲動物,棲居海底,借絲狀偽足伸縮運行或轉動其具外殼的軀體,行動十分遲緩。但也有人推測,某些特化類型,即最後一個殼圈伸展而不包卷的,可能營漂浮生活。的日常食料是海水中的微小生物。它們憑藉無性和有性兩種生殖方法交替進行,繁衍種族。
的地理分布很廣。目前在世界上除南極洲尚未見報導外,其餘各洲均有發現。中國是世界上主要產地區之一。
最早出現在距今約3.3億年的早石炭世晚期,個體很小,構造簡單;至二疊紀達到全盛,個體增大,構造複雜。直至距今約2.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絕滅。在地質歷史中延續短暫,全部生活經歷約1億年。其間共繁衍出200餘屬及亞屬6000餘種。由於其演化迅速,是詳細劃分和對比石炭紀和二疊紀海相地層的重要化石之一。
的研究主要採用切片方法在顯微鏡下進行觀察。通常以平行中軸通過初房的軸切面為主,以垂直中軸的中切面為輔。
殼中心為一中空的微小鈣質球體,是最初的居室,稱初房,在其一側有一小口,為原生質溢出之處。初房之外有許多殼室,圍繞初房以平旋包卷的方式不斷地增長,構成許多殼圈。後形成的殼室往往重疊於先前殼室的末端,並且沿著平行中軸的方向伸展。殼室壁的上部互相連線而成旋壁(圖2)。旋壁的構造繁簡不一,是分類的重要依據之一,大體可分下列4層:①緻密層,一層富含有機質的黑色薄層,為原生的,構成殼的主要部分。②透明層,位於緻密層之下,較厚,是一層由碳酸鈣組成的半透明層。③疏鬆層,灰黑色但不很緻密的次生層,位於緻密層的上下方,在上的稱上疏鬆層或外疏鬆層;在下的稱下疏鬆層或內疏鬆層。具有透明層的旋壁,下疏鬆層則位居透明層之下。④蜂巢層,位於緻密層的下方,切面中呈梳齒狀,為較高級殼中所特有,系由透明層演變而來。
不同的具有不同的旋壁構造。歸納起來,大致有如下5種類型:①微紡錘型(Fusiella-type),由緻密層及內、外疏鬆層組成。②小紡錘型(Fusulinella-type),由緻密層、透明層及內、外疏鬆層組成。③希瓦格型(Schwagerina-type),由緻密層及蜂巢層組成。④新希瓦格型(Neoschwagerina-type),由緻密層、蜂巢層及副隔壁組成。⑤古紡錘型(Palaeofusulina-type),由緻密層及透明層組成。
每個殼室前面的殼壁即旋壁彎向體中心的部分,稱為隔壁。隔壁與中軸平行,把體間隔成許多殼室。隔壁有平直的,有褶皺的,有全面褶皺的,也有部分褶皺的。隔壁面上散布的許多圓形小孔,稱隔壁孔。隔壁的頂端,即旋壁開始向中心彎折的地方,凹陷成溝,順中軸方向通達體兩端,稱隔壁溝。在殼室之間有的屬種另有一組縱橫交織的小隔壁,一般比蜂巢層略長而較隔壁略短,稱副隔壁。和中軸平行的稱軸向副隔壁,和中軸直交的稱旋向副隔壁。
在體中部,由於隔壁底部收縮,留出一個孔道,以便細胞質從體中心向外部殼室流動時所用,稱為通道。大多數的只有單通道,僅少數具有復通道。在多數體中,沿殼室之底,在通道兩側,有一對次生沉積物,堆積成脊狀,繞中軸旋轉,稱旋脊。在個體較大而較進化的體中,具有超過一對有時可達數十對與旋脊類似的脊狀物,稱為擬旋脊。大多數的只有旋脊,僅少數較高級的具有擬旋脊。介於擬旋脊之間的一排小孔,稱為列孔,其功能與通道相同。
有些體內,在初房兩側,沿著中軸方向,布滿一片黑色不透明的鈣質物,可能是一種後來的填積物,稱為軸積。
的分類隨著研究工作的進展而不斷發生變化,曾被不同學者視為科,超科或目一級分類單元。目前中國通用的是作為有孔蟲亞綱的一個目,下分2超科6科18亞科。
紡錘超科 Fusulinidea 中石炭世晚期-二疊紀。隔壁平直到褶皺,可有旋脊、通道。無副隔壁、擬旋脊及列孔。
小澤科 Ozawainellidae 早石炭世晚期-二疊紀。
蘇伯特科 Schubertellidae 晚石炭世早期-二疊紀。
紡錘科 Fusulinidae 晚石炭世早期-二疊紀。
希瓦格科 Schwagerinidae 晚石炭世晚期-二疊紀。
費伯克超科 Verbeekinidea 二疊紀。 隔壁平,有擬旋脊及列孔,可具副隔壁,無旋脊與通道。
費伯克科 Verbeekinidae 二疊紀。
新希瓦格科 Neoschwagerinidae 早二疊世。
的演化是分多支進行的。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演變很快。早石炭世晚期是的發生時期,個體很小,種類很少,旋壁構造以微紡錘型為主。至晚石炭世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個體增大,種類增多,是的發展時期。晚石炭世早期,旋壁以小紡錘型為主,晚期以希瓦格型為主。至二疊紀早期,有了飛速的發展,新興的分子特別多,體內構造也特別複雜,是演化史中的鼎盛時期,旋壁以新希瓦格型為主。晚二疊世,僅有少數種類從早二疊世殘存下來,個體也很小,旋壁構造以古紡錘型為主,是演化史中的衰亡時期。
的研究,對煤田地質勘探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