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山遺址[屏東龜山遺址]

龜山遺址[屏東龜山遺址]
龜山遺址[屏東龜山遺址]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龜山遺址行政區隸屬於屏東縣車城鄉射寮村,位於恆春半島的西北方,在一似龜背的山丘上,過去被分為二個地點,龜山文化最早僅發現於龜山第二史前遺址,主要遺留分布在北邊山坡到山頂的範圍內。

發現

屏東龜山遺址出土的文化史前文物 屏東龜山遺址出土的文化史前文物

龜山遺址最早在1940年由金子壽衛男發現;1985年李光周因墾丁國家公園考古調查首次進行試掘,並將在龜山第二史前遺址所發現的遺留,歸屬於龜山史前文化相的範疇,當時僅出現於此地區,為最早的發現; 90年代先後有劉益昌的調查工作及李匡悌進行的試掘。

年代

整個龜山遺址所包含的史前文化性質,有鵝鑾鼻第三史前文化相、鵝鑾鼻第四史前文化相以及龜山史前文化相,時間跨越了距今2000到400百年前。其中龜山史前文化相過去由相對年代的推測認為可早至距今2000年前,近來透過絕對年代的測定,認為年代主要在距今1600至1300年之間,屬於金石並用的時期。

文物

在龜山遺址發現的遺留中,屬於龜山史前文化相的有陶器,包含紡輪、陶偶、陶環、帶釉陶、素麵陶與帶有紋飾的陶片等,其中最特別的是帶有人形紋的飾樣,表現出豐富的史前藝術風格,石器方面則有打制與磨製的斧鋤形器、網墜、石硾、石刀、矛鏃形器與錛鑿形器等,另外有骨質尖器、魚卡子、魚鉤及貝質加工器物等,生態遺留方面則有獸骨、魚骨、貝殼等,金屬器方面則有鐵刀的發現,在墓葬中亦有琉璃珠、銅環、鐵刀、陶器、骨角器以及帶穿孔人齒等陪葬品。

價值

對於龜山史前文化相的生業型態,認為包含了農耕、採集、漁獵等各式對於生態資源使用的方式,在制陶技術上,火候在相當高的溫度,除了紅陶外,也有灰或黑陶的發現,裝飾風格相當發達,鐵器則被認為應該是外來的,透過文化層達240公分的堆積,顯示當時人群應在此居住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此處主要的研究課題集中在史前人類對於生態資源的套用,亦有學者透過帶穿孔人齒的發現,對其文化行為進行推測,針對人齒上進行磨製等加工的現象,認為其有別於過去將穿孔人齒作為獵頭行為的產物,可能是當時人為了紀念其過逝的親人,而在人去世後將其牙齒加工戴在身上,以供思念。

由於在墾丁地區的文化層序後期包含有阿美、排灣與西拉雅等文化相,因此龜山史前文化相作為現今原住民來源的研究重要性不言而喻,透過對其物質遺留的研究,甚至進一步探討其文化層次的意義,或許能將其與後來的文化相間的關係作進一步的確認,進而將其延伸到近代的原住民文化。外帶一提,透過近來台東舊香蘭遺址的發掘出大量與龜山史前文化相相似的陶片,發現在陶器上的部份幾何紋飾,可能為百步蛇的象徵,除了為史前人群的互動提供新的資料,也為其與近代原住民(特別是排灣族與魯凱族等)的關聯性帶來新的線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