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龔耿光,福建閩侯人,清朝道光初年監生,曾入國子監學習,後經推薦增補為通判,即管理糧運和農田水利的州府副長官職位。他曾在廣東瓊州府(今海南省)任同知、澄邁縣知縣,道光十七年(1837年)3月至道光十八年(1838年)12月任佛岡廳同知,是佛岡建廳以來的第17任同知。
龔耿光初到佛岡任職,對佛岡民俗淳樸,讀書人勤奮有才華十分欣賞,但對佛岡自嘉慶十八年(1813年)建廳以來,對其歷史、民俗民風、官吏的政績無志書記載,深感遺憾。佛岡原屬英德、清遠兩縣地,兩縣誌書對佛岡的情況又疏於記載,而龔氏初任佛岡同知,缺乏文獻資料了解佛岡,對其施政十分不便,他對佛岡廳沒有志書記事,深感不安和慚愧。於是他到任伊始,決意修纂廳志,表示不惜心力,務求早日完成。 佛岡好,好佛岡
主要經歷
龔耿光在政務繁忙之中,抽空深入了解民風、民情,同時,組織編寫班子,蒐集資料著手編纂廳志。他還多次告示各鄉紳士、文人,進行廣泛採訪,多方蒐集資料,將所見所聞,整理成材料,及時上報。同時,還通報批評了行動遲緩、進展緩慢的北部各鄉,責成各鄉正副鄉長要負起責任,排除萬難做好廳志資料蒐集、整理、上送,還表示本廳府將不遺餘力地把《佛岡廳志》修好的決心,以此策勵大家全力以赴做好廳志修纂工作。
《佛岡廳志》以龔耿光為主編,黃澄溪(優生,本縣人)、宋章錫(監生,本縣人)為副主編,有二十多人從事採訪、資料蒐集整理的寫作班子,還有各鄉鄉紳、文人配合,僅僅用了一年時間便完成了《佛岡廳志》的初稿,內容包括疆界、建置、物產、官職、軍事、學校、禮儀、風俗、人物、文藝作品等方面,大約十餘萬字。初稿形成後,適逢龔耿光奉調雲南另任,黃澄溪、宋章錫等人催促將廳志付印,龔耿光認為廳志初稿還比較粗糙,需要修改、補充和訂正,沒有同意立即付梓,他把初稿及有關資料帶往雲南任上,抽空繼續批閱、琢磨。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龔耿光從雲南調往高州任通判,黃、宋兩人又寫信催促將廳志付印,龔耿光不便再推延,於是他對初稿再次作了文字潤色,謄抄清楚後將初稿寄回。到夏承煜任佛岡廳同知時,發現此稿很有參考價值,遂與原編輯人員商量,籌措資金將《佛岡廳志》付印,成書四卷。此時已是鹹豐元年(1851年),離初稿完成又過去了13年。
龔耿光在佛岡任同知雖然只有1年零4個月,作為佛岡的父母官是短暫的,廳志里沒有記述他的政績,但他卻在短短的任期內,主持修纂了佛岡建廳以來第一部志書,時間跨度達25年,內容涉及十個方面,洋洋十萬餘言,這不能不算是一大建樹、一大政績,使後人得以了解清代佛岡的歷史,也為後人留下資政、存史、教化的寶貴材料。倘若沒有龔氏主持修纂的《佛岡廳志》,後人對佛岡歷史的認識將是迷惘的。
龔耿光在《佛岡廳志》里還留下了許多詩文和訪問記,對我們研究和了解龔耿光在佛岡時的為官為人,也是很有價值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