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風光
八百里甌江浩浩蕩蕩,湯候門村就坐落在甌江中段風景秀麗的江邊。和所有的村落一樣,它的文明沿著水系在傳播,河流是文明的脈絡。清代詩人胡行之有《船過龍門》為證:“風雨晴陰一日俱,黃梅時節聽啼鴣,沿途不盡天然景,溪外青山山外陰。” 進步的文明,向來都伴隨著自私、可笑的故事。清道光年間,在一個無法考證的日子裡,一位龍泉新任知縣乘舟逆溪而上,來到一地,只見青山綠水,稻花飄香,江帆點點,仿佛人入畫中,不禁心喜。然而,煩惱頃刻而至,一個峽谷橫在眼前,江流急喘,逆水行舟,難上加難。向岸上打聽,方知此地為湯候門之礱空灘。急難之餘,只得上岸請村民拉縴,然而,正值農忙時節,村民有心推辭,知縣惱怒。村民問大爺何處任職,知縣道:“我乃堂堂七品龍泉新任知縣”,眾人大笑說:“此地為雲和地界,叫湯候門村,你管不了我們。”於是,大夥一鬨而散。知縣氣得臉色鐵青,說“你們等著瞧吧!”乃步行而上。知縣上任不久,千方百計地討好知府、御史等,並奏章說:“湯候門,乃龍泉之門戶,赴縣必經之道,然現屬雲和縣邊遠難治之處,當劃歸龍泉。”爾後,湯候門乃劃歸龍泉管轄,並更名為龍門,取“龍泉門戶”之意,又把龍泉王莊的外半村、際頭村、上坑村、丁村劃給雲和縣管轄。因龍門四周之地皆雲和,又有“飛來之地”之說。
歷史沿革
直至民國三十三年,雲和縣長潘一塵看到“飛地”妨礙政令執行,弊端極多。如:應徵壯丁逃至龍門,雲和縣就無法直接抓捕,須函請龍泉縣政府協捕,而文到龍泉,壯丁早已逃之夭夭;雲和禁殺耕牛,而殺牛者只要將牛牽入龍門既無所顧忌。乃呈文浙江省政府說:“龍門四周之地皆雲和,是舊時私怨造成的插花地。”後經省民政廳查明,龍門仍劃歸雲和縣管轄。
舊時,龍門確為龍泉之地。《湯候門夏氏宗譜》云:昔村在龍泉縣東120里,自治區域,名為龍泉縣龍門鄉,礱空寨扼其水口。紗帽岩據其上游,山脈發自鹿角尖,住屋朝於方山嶺,村旁有獅、鳳、虎、龜四山並兩寨,雙橋、柳河、河溝八景為村中勝跡。我少時在家中看到的許多農業稅單、屠宰稅單等,都蓋著龍泉縣政府的方型大印。
今天,原有龍門村古樸的木屋、幽長的石板道,都已隨電站的建成而湮滅,只有這個耐人尋味的故事還在民間口口相傳。(選自《鄉土雲和》,作者:黃育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