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共識
2007年5月18日,筆者陪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先生在龍虬莊遺址實地考察,李老欣然題字:“ 高郵龍虬,煥彩流輝”。這次考察進一步堅定了他對高郵兩個認定的信心:“ 高郵是 古代史 中有關 帝堯 傳說 的重要地點,高郵是研究探索 中國古代文明 起源的重要地點。”
龍虬莊遺址出土的文化遺物進行觀摩討論,一致確認在江淮東部地區距今7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存在著一支文化面貌獨特、文化特徵穩定、發展序列完整的原始文化類型,可命名為龍虬文化。
江淮東部的範圍是東臨南黃海,西止京杭大運河(古邗溝),南起長江以北,北抵廢黃河(淮河)南岸。淮安青蓮崗遺址、阜寧陸莊遺址、海安青墩遺址、興化南盪遺址和高郵龍虬莊遺址、唐王墩遺址、周邶墩遺址等遺址均在這一範圍內。由於淮安楚州區的青蓮崗是江蘇發現的第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1951-1958年先後4次發掘,按照考古學文化命名的慣例,1956年把它命名為青蓮崗文化。青蓮崗文化一度被當做長江下游江南江北同時期文化的代表。可是1980年代以來在該地區的考古調查發掘表明,當年把青蓮崗文化擴大化不合適,而取消其命名也不合適。正是在這種情況下, 龍虬文化 橫空出世,其豐富的文化內涵被認為是江淮東部同時期文化的典型。
研究成果
筆者從有關方面獲悉,龍虬會議的研究成果已經獲得學術界認可。由中央文史研究館總編,江蘇省文史研究館、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主編的《中國地域文化通覽·江蘇卷》已經完成,其中上篇《江蘇文化發展歷程》第一章《史前江蘇》第二節《走向文明——江蘇境內新石器文化遺存》就專門介紹了《龍虬(莊)文化》。而南盪遺址、青墩遺址等均被稱為遺址。需要說明的是,龍虬文化與龍虬莊文化有什麼區別?專家解釋,沒有什麼區別。例如在龍虬會議上,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高廣仁先生和邵望平女士都說:“把江淮之間東部地區這一階段上的原始文化稱為‘龍虬莊文化’未嘗不可”、“我認為,龍虬莊遺存……可以稱之為龍虬莊文化”。可是他們的題詞卻是“龍虬文化大放異彩”,可見兩種稱呼都一樣。如果硬要談差別,筆者覺得龍虬文化比龍虬莊文化更簡潔、更朗朗上口。
實際意義
1、抬高了龍虬莊遺址的考古學文化級別。現在的龍虬莊遺址不僅代表了高郵的古文化,而且代表了整個江淮地區東部的古文化。
2、填補了江淮東部古文化的空白。考古區系類型學的研究表明,在我國東南沿海有兩個大的文化區,即以泰沂山脈為中心的海岱文化區和以太湖為中心的環太湖文化區。而在這兩大文化區之間的江淮東部,其文化面貌、文化特徵和文化性質究竟如何,多年來一直懸而未決。龍虬文化的出現,奠定了在這兩大文化區之間還存有一個江淮東部文化區的基礎,並可進一步研究我國東南沿海新石器時代文化區的劃分及各文化區之間的關係。
3、拓展了淮河流域先秦考古學文化研究範圍。淮河也是中國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淮河流域在考古學上應有自己的文化系統,有自己的源和流。國家文物局抓蘇魯豫皖先秦考古學課題以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蘇魯豫皖地區主要包括江蘇省的淮北地區,山東省的泰沂山系以南,河南省的東部,安徽省的淮北地區,尚不包括淮河以南地區,如果加上龍虬文化涵蓋的地區,整個淮河流域的先秦考古學文化研究範圍就完整了,這對探索淮河下游地區史前文化,研究這一地區古生態環境和成陸原因、海岸線變遷等都有著 重要意義。
文化遺物
出土了陶器、玉石器、骨角器等各類文化遺物2000餘件,採集了大量的人骨和動植物標本。
主要表現在:
1、產生了稻作農業。稻種的最初來源是當地的野生稻,經過 龍虬人1500多年的人工選育,才於距今5500年左右形成了栽培稻。
2、發現了甲骨文系統的古文字。在一片泥質黑陶盆口沿殘片內壁上發現有4個似鳥似魚的圖畫,對應每一個圖畫有4個文字。這片陶片在全國展覽時被稱為“中華文明的曙光”。現在認定,高郵龍虬莊陶文與甲骨文是同一系統的文字,但比甲骨文要早1000多年。文字的發生和使用是人類從野蠻時代邁進文明門檻的里程碑,由此可見龍虬莊遺址在華夏文明中的地位。
3、有大量精細加工的骨角器。大多用當地的水獸麋鹿骨角製成,不僅有大型的生產工具斧、鎬和小型的生產工具叉、齒、錐、刀、匕首,而且有紡織用的紡綸、針,裝飾用的笄、墜。在骨角器的製作上,不僅使用了切割、磨製、打磨、刻劃等工藝,還出現了刳空技術,尤其是發明了可以重複換裝尖刃的複合型生產工具鎬,製作技術的精良令人驚嘆,無疑是當時骨角器製作和使用的最高水平。
4、居住遺蹟發現有兩種,一是乾闌式建築,一是地面建築。地面建築發現有牆基、柱洞和鋪墊一層蚌殼的居住面。由於江淮東部地勢低洼,所以在建築上都有防潮防水措施。
5、制陶技術比較先進。古海岸的粘土沉積特別適合制陶。陶器中的水器不僅數量多而且形態複雜,如燒水、溫水、喝水的不同用途都在陶器上有所反映,並有帶雙流的釜以及帶雙流、三流、四流的壺,這在其他原始文化中都是罕見的。最驚人的現象是在不同的 文化層(4、5、6、8)內都發現了泥質黑陶,考古學家曾把龍山文化(公元前2400——前1900年)稱為黑陶文化。黑陶的製作技術複雜,在燒至攝氏1000度時要封窯減少空氣進入,使氧化鐵的紅色還原成灰色的二價鐵,加上未燃燒的炭黑使陶粒填塞陶體中的細孔隙,有利於陶體堅固耐用。這種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使人懂得通過礦石的還原熔煉以獲取銅金屬。因此,考古學上曾認為黑陶是青銅器的前身。在7000年前的龍虬莊遺址發現的泥質黑陶,比龍山文化早了幾千年,可見龍虬莊遺址的文明程度是相當高的。
6、因當地無石源,全部石器都是外地的成品輸入(這裡臨近東海縣大熙莊爪墩山舊石器時代的石器製造場),證明古龍虬人具有相當強的商品交換意識和開放意識。
7、龍虬莊遺址清理了402座墓葬,最奇特的是發現了7座男女合葬墓。在公元前6300-前5500年就出現了古人類男女二人的合葬,這個現象閃爍著最早的人類文明的曙光。因為母系氏族的廢除,確立了父系氏族是“人類所經歷過的最激進的革命之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而父系制度的萌芽,則起源於一夫一妻制。另外,這種在高郵最早出現的男女合葬現象,也為華夏文明起源東源說提供了又一個佐證。
文化遺址
屬於龍虬文化的遺址有:龍虬莊遺址、唐王墩遺址、周邶墩遺址、高郵商周古文化遺址
龍虬莊遺址
高郵龍虬莊遺址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位於江蘇省 高郵 市龍虬鎮,是 江淮地區東部最大的一處 新石器時代 早期遺址、是發現文化遺蹟和出土文化遺物最多的一次。1993年,龍虬莊遺址的發現被評為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之一,1995年被列為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准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評為“ 江蘇省大遺址”。高郵龍虬莊 陶文被譽為“中華文明的曙光”
龍虬文化譽為 “江淮文明之花”。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龍虬文化內涵被認為是 江淮地區東部同時期文化的典型。龍虬文化源遠流長。江淮流域存在著一支文化面貌獨特、文化系列完整的原始文化,填補了江淮東部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古文化遺址的空白。龍虬莊遺址真高2.4米,地勢低洼,呈圓角長方形,四周環水,東西長240米,南北寬180米,總面積4.3萬平方米。 龍虬莊遺址發現填補了江淮東部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古文化遺址的空白。
龍虬莊遺址於20世紀70年代被發現,經由南京博物院、揚州博物館、高郵 市博物館派員組成的考古隊於1993年至1995年4次大規模考古發掘,各類文化遺物2000餘件、清理出男女合葬墓7座、墓葬402座、房屋遺址1處、居住遺址4處、灰坑34個,可確認為新石器時代遺址,屬於一分布於 大運河 以東江淮地區的古文化類型。尤其令人矚目的是發現了4000多粒7000-5000年之間的碳化稻米。將我國人工栽培水稻的歷史提早到5500年前。同時,出土的陶片和鹿角上具有文字元號特徵的刻劃符號也是十分少見的(從江蘇省高郵龍虬莊遺址出土的陶文比 甲骨文 年代久遠上千年,該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刻文陶片陶文,在中國還是首次發現,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兩行刻於內壁的文字元號,筆畫纖細,技法嫻熟
唐王墩遺址
唐王墩遺址(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貝殼遺址,距今約7000年左右)。位於江蘇省高郵市龍虬鎮西北部,經查《高郵縣地名錄》,在自然村莊“唐墩”地名下記有。據傳唐高祖李淵在此避難,故名。曾用名唐高墩。根據唐王墩遺址出土文物和文化堆積的特徵,考古專家們認定該遺址為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貝殼遺址,距今約7000年左右。據此,唐王墩遺址是高郵市境內迄今發現存址年代最為久遠的一處新石器時代的古遺址。 2002年12月,經高郵市人民政府發文公布,唐王墩遺址被列為高郵市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春,由經由南京博物院、揚州博物館和高郵博物館一行人組成的唐王墩遺址考古隊;進行考古調查,收穫頗豐。在50厘米深度以下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陶片;在80厘米深度以下仍為堆積的蚌殼層。
周邶墩遺址
周邶墩遺址位於 江蘇 省 高郵 市 卸甲鎮周邶墩村,距今近4000年,它是江淮東部地區 新石器時代 晚期一處具有代表性的 聚落 遺址。出土 陶器 、 石器 、 骨角器100餘件,其中有生產工具、生活用品和原始藝術品。最為重要的收穫是,在遺址文化層中,發現了三種來源於不同地域和不同性質的文化遺存。
遺址其平面近似正方形,四周環水,面積約15000平方米。該遺址原為7至10米的台形土墩,上世紀70年代,一磚瓦廠在此取土,發現了埋葬於地下的釜、甑、石斧、石刀等 人類早期生產生活用品。現遺址上部基本不存,記者憑目測,感覺這一大塊土地比四周農田略微高出些而已。
其文化堆積自上而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的 陶器以夾沙和泥質灰陶、黑陶為主, 紋飾以繩紋、籃紋、方格紋為主,文化面貌與王油坊類型的龍山文化相類似; 第二階段的陶器以泥質黑陶、灰陶為多,紋飾以凸棱紋、附加堆紋、弦紋為主,文化內涵與尹家城類型的岳石文化相類似; 第三階段的陶器以幾何印紋、硬陶為主,常見紋飾有雲雷紋、方格紋、回紋、水波紋等,文化特徵與寧鎮地面西周至春秋時期的 青銅文化 遺存相一致。
周邶墩遺址的發掘,對於了解江淮地區古文化面貌提供了一批豐富的資料,特別是新石器時代的早、中、晚期互相疊壓的3種來源於不同地域和不同性質的文化遺存,對研究古代人類遷徙、文化傳播、南北交流具有重要的意義。
高郵商周古文化遺址
高郵市文博部門13日發布訊息,該市文物部門發現一處 商周 時代的古文化遺存,面積之大、發現文物之多十分罕見。是繼高郵市“國保”龍虬莊遺址和“省保”周邶墩遺址、唐王墩遺址發現後的又一次重要發現,現文物部門正在對該遺址進行進一步調查。
該遺址位於高郵市三垛鎮左卿村左家一處蝦塘中。據當地老人回憶,這裡原是野外墳塋,附近磚瓦廠在此取土和後來挖蝦塘時,都曾零星出土過墓葬,該遺址正是根據蝦塘四周分布的大量陶片被發現的。考古人員介紹,遺址呈近似方形,北部為古老的港河,南部連線農村莊台,面積2萬平方米左右,經判斷為一處商周時期、堆積較為豐富的古文化遺存。
專家告訴記者,該遺址四周發現大量陶片,能夠看出陶器器形的有鬲、罐、豆、鼎、盆等,另外還發現部分麋鹿、牛等動物骨角。陶器的陶質以幾何印紋硬陶為主,另有少量的泥質紅陶和灰陶。紋飾以雲雷紋、方格紋為主,另外還有水波紋和弦紋,花紋細膩而精美,部分器物上還有捺窩。
專家介紹,發現的文物中,一件西周農具青銅鏟十分珍貴,這也證明早在西周時期,高郵一帶已經擁有高度的農業文明。據介紹,青銅鏟是當地村民左元文在遺址旁制坯取土時發現的,銅鏟口部扁平、微弧、柄部呈扁方銎,銎上有一小圓孔用以裝釘子固柄,經過考證,這種形狀的鏟為江淮地區所特有。令人可惜的是,遺址大部分地方已被挖成蝦塘,塘底仍可見明顯的生活遺蹟和居住紅燒土層,但只剩下30~40厘米深,文化堆積破壞較為嚴重。文物部門稱,左家遺址是繼高郵市“國保”龍虬莊遺址和“省保”周邶墩遺址、唐王墩遺址發現後的又一次重要發現,現文物部門正在對該遺址進行進一步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