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 龍虎鬥打擊樂
所屬地區: 山東 · 濰坊 · 青州市
申報人/申報單位:青州市
遺產級別: 市
概述
“龍虎鬥”打擊樂採用南音樂器配合鑼鼓,有時“清唱”小曲,以兒童為主唱者,往往採用輪流對唱的形式,別具一格,樂隊的主要標誌是在一隻雕刻古雅的長型鼓架(形似轎子),上放置通鼓和小鼓各一面,由兩個人扛鼓而行,司鼓者橫進邊打兩面鼓,有時還兼助唱指揮,氣氛昂揚高吭,被譽為“龍虎鬥”。
自明朝至今,在古城青州,就流傳著器樂曲《龍虎鬥》。由於該曲目歷史悠久,並且與皇親國戚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因而也就更加地聲名遠播。在青州市公布的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龍虎鬥》名列其中。
●源於皇族
青州,既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又為歷代皇族所推崇。
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民間藝術研究專家魯鴻恩介紹說,明朝時,就有藩王於此就藩。一為洪武皇帝朱元璋之子齊王,一為成化皇帝朱見深之子衡王。衡王朱祜璋居青州長達40年。40年間,朱祜璋交遊於騷人墨客,潛心於琴棋書畫,對音樂尤為偏愛。他時常邀集文人雅士,創編樂曲,演奏於王府之內。此間,器樂曲《龍虎鬥》傳播至民間,引起青州鄉民喜愛。
隨後,該樂曲便被一代代打擊樂愛好者憑口耳相傳,承繼下來。現在主要流傳於青州城區與周邊一帶,即王府、益都、昭德、東壩、雲門山、王母宮六個辦事處,以及五里、普通、邵莊、彌河、東夏、黃樓、東高等鎮。
●旋律優美
《龍虎鬥》原為管弦與鑼鼓合奏樂曲。樂曲傳到民間之後,因管弦樂器及其演奏較為複雜,又因鑼鼓打擊樂器與演奏相對簡單,打擊樂曲又可獨成體系,因此,管弦曲便被刪除,而由鑼鼓曲單獨演奏,並流傳至今,且保存完整。
《龍虎鬥》所用打擊樂器為:鼓、鑼、大跋、小跋、手鑼等。手鑼充當指揮之任。《龍虎鬥》器樂曲極具文學意境,旋律優美,變化豐富;配樂巧妙,富有表現力;樂句酣暢淋漓,氣氛昂揚激越,表現出鮮明的形象性與動作感,具有強烈的藝術感召力,既引人入勝,又動人心弦。它激昂的旋律,磅礴的氣勢,始終營造著令人振奮的藝術氛圍。故此,對《龍虎鬥》旋律,在青州是無人不熟悉,無人不喜愛,同時又百聽不厭。
總之,《龍虎鬥》具有濃郁的歷史沉澱、民族風範和地域特色,擁有足夠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品位,反映出深厚的科學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對於研究宮廷音樂、民間音樂、歷史文化以及宮廷音樂與民間音樂互相融匯的藝術規律等,均有重要意義。
●傳承有望
雖然前些年《龍虎鬥》面臨失傳,但現在又有更多的人喜歡上了這一古老的器樂曲。
,雖然《龍虎鬥》源於皇族,並且有著悠久的歷史,但前些年隨著經濟的發展,演奏打擊樂無法與經濟效益相聯繫,年輕一代人也就很少有人愛好此道。
近年來,文化部門多次舉辦舞蹈、秧歌大賽,支持鼓勵打擊樂《龍虎鬥》的傳播。另一方面,有此專長的老人也紛紛重拾“舊家什”,義務帶徒弟。這樣,面臨失傳的《龍虎鬥》在新的時代又重新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