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舒八景

龍舒八景

舒城有悠久的歷史,為春秋時群舒古國,漢龍舒谷地。地處皖中腹地,交通方便,物產豐富。《舒城縣誌》稱:“淮南羽翼,皖北咽喉,左帶夷坦,右環險阻”。為宋代大畫家李公麟的隱居地,漢教育家文翁的故鄉,三國周瑜的舉兵之地。因此,舒城名勝古蹟甚多。而山水田園之美,尤為歷來為文人所稱道。乃有“龍舒八景”之說。

地理位置

龍舒八景,是春秋時期舒城的名勝古蹟。

主要景點

三堰餘澤

七門堰位於舒城縣城西南20公里七門山下(現在屬於新街村),是我國著名的水利工程。漢代羹頡侯劉信始建,後又於東加築烏羊堰、,謂之七門三堰。東漢揚州刺史劉馥,明縣令劉顯幾經修治,擴大灌溉面積,人民世受其利。為紀念劉信、劉馥、劉顯,於堰口建“三劉祠”,刻石樹碑,記三人功德。七門堰以充分利用自然陂、盪、塘、溝,形成自流灌溉網為其特徵。這裡有山有水,山水相映,風景宜人,並有成片的栗樹林,盛產聞名遐邇的“大紅袍”板栗。“三堰餘澤”被譽為龍舒八景之一。今七門堰已納入杭淠乾渠的配套工程,成為淠史杭灌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龍眠毓秀

“龍眠毓秀”為龍舒八景之二。“諸山何處是龍眠,舊日龍眠今不眠,聞道已隨雲物去,不應只雨一方田”。這是宋代詩人黃庭堅詠龍眠山詩。龍眠山故稱龍舒山,離縣城西南40公里,因形似臥龍而得名。山勢蜿蜒起伏,岩壑幽邃。中多峭壁。山上有二龍井、青布潭、玉峽諸勝景。山之陰有龍眠寨,崢嶸秀削。與龍眠山遙遙相對的是華岩山,又稱東龍眠,兩山實為一脈。華岩山亦有老虎石、雞冠石、棋盤石、仙人床等名勝,皆根據山峰岩石形狀而得名。

宋代大畫家李公麟因愛龍眠山景色佳麗,歸老於此,號稱龍眠居士。自繪《龍眠山莊圖》,蘇軾為之跋。

梅山曉煙

龍舒八景之三的“梅山曉煙”,是指舒城縣城西南30公里之梅山。梅山位於杭埠河上游北岸,南岸為為古老的梅河鎮。杭埠河此段山洪暴發時,河水奔騰澎湃,波濤洶湧,直瀉巢湖。而平時則水平如鏡猶如恬靜的少女。天氣晴朗時,河上籠罩著一片輕紗似的晨霧,梅山頂上也是煙雲繚繞,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幅寫意的山水畫。相傳漢代南昌尉梅福(字子真)辭官後歸隱此山,修煉成仙。山上原有梅仙洞、梅仙祠今均不存在了。

抗日戰爭時,梅河鎮為舒城抗日救亡運動中心,縣動員委員會設立於此,領導抗日救亡團體在全縣範圍開展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縣動委會創辦的《舒城戰報》,報社就設立在梅山上。

1958年龍河口水庫建成後,梅河鎮已拆遷。另建龍河口鎮。梅山三面環水,更有仙山瓊島之感。站在梅山可以飽攬湖上點點漁帆和西南蒼翠群山之美,實為湖光山色交相輝映的遊覽勝地。

飛霞晚照

現在在舒城縣城內聳立著一座古塔。古代這裡松柏參天,寺廟林立,蕭疏靜謐。寺廟旁還有觀賞景物的飛霞亭。每當夕陽西下,晚霞飛舞,伴隨著寺廟中悠遠的鐘聲,真是“落日回光歸宿烏,餘霞散綺貫長虹”。這就是龍舒八景之四的“飛霞晚照。”

宋代畫家李公麟歸隱舒城後,在這裡建有“歸來宅”,旁有放生池及清心亭。蘇軾題詩云:“樂天早退今安有,摩詰長閒古亦無。五畝自栽池上竹,十年空看輞川圖。近聞陶令開三經,應許楊雄借一區。晚歲與君同活計,如雲鵝鴨散平湖。”這首詩描繪了這裡的景色,也道出了李公麟退隱後的閒適心情。如今,古代建築遺風已不復存在,惟有古塔巍然屹立。飛霞公園內放生池、清心亭尚在。園內建立了李公麟陳列館,清心亭、放生池周圍遍植松柏花卉,環境優美宜人,每到節假日,園內遊人如織。飛霞公園已成為人們休閒遊憩的好去處。

牧馬舊市

“牧馬舊市”,是指三國東吳名將周瑜隨孫策討伐董卓時,在舒城縣城西南9公里處,築一土城居住,至今城垣尚存,四門可見,後人稱周瑜城。城上原有古廟淨梵寺。城南臨杭埠河北面為柳林和竹園,古稱“牧馬市鎮”。再往北2公里有土墩三座,名連三墩,這一帶相傳為周瑜練兵和放牧戰馬之處。

明人有周瑜城懷古詩云:“登城見古寺,慷慨吊周公。兩漢余王業,三分定霸功。雪平戰士壘,花壓美人宮。欲問孫吳事,江南夢已空。”

桃溪春浪

“花開仿佛武陵源,二月溪流漲碧痕。晴日繽紛紅雨落,暖風浩蕩錦濤翻。”這是前人詠“桃溪春浪”的詩句。這就是龍舒八景的第六景。桃溪鎮位於舒城縣城北11公里,豐樂河北岸。過去是舒城糧食集散地,稻穀由水路經巢湖直達我國四大米市之一的蕪湖。“五.四”運動以後,桃溪縣立第二高小是我縣傳播新文化的中心。曾辦過進步刊物《桃溪浪》。

桃溪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古鎮。香剎寺、南嶽觀是兩座有名的古廟。有“香剎騰雲”、“南嶽晚鐘”等景色。沿河遍植桃柳,暮春時節,帆影波光,落英繽紛,桃花汛期,還盛產鮮嫩味美的鮊魚,為遊人所稱道。

金雞古墩

古時金雞墩位於舒城縣城西2公里。為龍舒八景之七。墩為一土丘,南面一小河,河水在墩腳下沖成深潭,潭水清澈見底,名金雞潭。明吏部尚書秦民悅,建“金雞書院”於此。民間傳說,古時候有一隻金雞棲與此墩,人們非常喜愛金雞,敬若神明。一天金雞忽然展翅飛鳴,一去不返。人民十分焦急,集資在縣城蓋了一座喚雞樓,金雞又被喚回,每日高歌迎來黎明,喚起人們從事新的一天勞動。

古人詠金雞詩有:“驚回客枕思鄉夢,喚起漁溪放釣船。”之句。1975年,曾在此發現古墓葬群,出土具有舒國地方特色的青銅器——犧鼎、鉉鼎等多件,造型優美、紋飾流暢。為研究舒城歷史珍貴資料。

鹿起晴嵐

鹿起山在舒城縣城南15公里,山上蒼松翠柏,鬱鬱蔥蔥,原有南嶽行祠,祠前有試心台、洗劍池諸名勝。聞古有一名僧來此,見梅花鹿從山中穿行,遂命名為鹿起山。陰山中林木繁茂,每逢天朗氣清之時,水汽蒸騰上升,山嵐之氣氤氳繚繞,似輕煙籠罩山峰,南嶽行祠若隱若現,如瓊樓玉宇,被稱為“鹿起晴嵐”。

1938年6月11日,國民黨第二十七集團軍某部與日寇在南港一帶交戰,國民黨軍隊潰散,與鹿起山周圍,槍枝彈藥遺棄遍野。當地民眾收集長槍370支,花筒手提機槍20挺,建立起東沙埂游擊隊,以鹿起山為依靠,打擊日寇,保衛家鄉。解放戰爭期間,游擊隊經常在鹿起山周圍打擊國民黨區、鄉政權及還鄉隊武裝。南嶽行祠毀於戰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