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紋玉

龍紋玉

龍紋玉所屬春秋時期文物之一,這種圓形一側有缺口的是耳飾。

龍紋玉 春秋
這種圓形一側有缺口的 是耳飾。這一對春秋時期的玉 製作精巧,器面用雙線陰刻技法雕琢蟠曲變形的龍紋,線條流暢。這類變形的龍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鑑定方法

新石器時代至西周
我國最早的玉雕龍紋,可以說是出現在新石器時期的紅山文化。龍紋在玉器上出現是從新石器時期開始的,一直到清代,經過了幾千年的變化,形成了各時代獨有的特徵。新石器時期龍紋的特點是:龍首長,似馬頭,吻部前伸,略往上翹,無耳,長角(長鬣)後披,眼睛突起似鳳眼,又像梭形眼,也可稱菱形眼。整體渾圓,沒有稜角;通體為圓柱形,光素無紋,只有點綴的網紋,形制厚實古樸,這是新石器時期的重要風格特徵。多是青黃玉質製成,玉質略軟,刀法雕琢簡拙粗獷。商代龍紋的特點為:龍身似蛇而短,尾部呈勾卷狀,只雕一足;頭有獨角,角似柱形或蘑菇頭形,稱兕形角;眼睛多作“臣”字眼、目雷紋眼或斜方格眼,且多雕成張大嘴的姿態,以表示兇猛。商代早期的龍紋玉雕多為薄片狀,陰刻線有單線條和雙線條兩種,線條以直線為多,有稜有角,在龍的身上出現的紋飾,有重環紋、單環紋和雲雷紋。西周時龍紋的特點是龍紋身體變得細長,身上的紋飾也較複雜,線條多彎形或弧形,這時期的重環紋、雲雷紋等紋飾很盛行,在龍的背部出現的脊齒紋比商代時期的密,而且很盛行這種紋飾;龍的兕形角漸漸消失,出現了像頭髮一樣的角,還有雲紋式的耳形角;眼睛仍有斜方格眼和“臣”字眼,但“臣”字眼的眼角線拉長,有的拉長再勾卷,形成了西周自己獨有的風格。此外這時期大多不刻劃龍足,龍身上的紋飾呈圖案化,起著裝飾作用。
春秋至漢
春秋戰國時期,龍體周邊以雙陰線擠出陽紋線,更突出了龍形的輪廓。春秋戰國時期玉龍特點:龍紋身體更長了,呈曲折形,似英文字母的“s”,我們稱之為“S”形或“雙S”形龍;龍身上多飾以谷紋紋飾,這是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新紋飾,戰國時期廣為流行,春秋時期常用的臥蠶紋,紋飾突起,立體感強,刀工講究;龍紋中的角,有一條基本規則,即“商代沒角不是龍,西周有角沒有足,晚周角形似耳形,戰國與耳全無異”;龍紋的眼睛見不到“臣”字眼了,開始出現單線或雙線雕的圓形眼與角度渾圓的方形眼和單鳳眼,其雙線雕手法是外圈線細,內圈線粗,使眼睛突起,更顯有神,形成淺浮雕。漢代的龍形漸漸向盤龍發展,並趨向具有四足獸的體形。王充在《論衡》中寫道:“世俗畫龍,馬首蛇尾。”這就是漢代龍紋的寫照。漢以前的龍紋就是單純的龍紋,而這時期龍紋常與螭虎紋、鳳紋配合在一起構成圖案。龍紋常出現在璧上,佩上。漢代因螭虎紋開始盛行,龍紋漸漸就少了。此時龍角是出現在雲紋耳後面,近似鹿角一樣的長角,有的勾卷,還有的分岔後再分別勾卷。眼睛多杏核眼,加長眼梢,到了漢代晚期,多是眼睛的下眼皮下垂。漢代玉龍的鑑定要抓住龍的頭形和眼形的特點,其次漢代有“遊絲毛雕”的工藝,即陰刻線細如毫髮,似續似斷,我們從圖中的龍紋身上可以看到這種漢代盛行的紋飾。
魏晉至唐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仍,社會動盪,故這一時期的墓葬出土的玉器很少,並且玉飾的體積極小,大型玉禮器和成組玉佩飾幾乎沒有發現。所以研究玉器的古書中極少見到這一時期玉器的著錄,幾乎形成了斷代期。從迄今所見到的少量玉雕龍飾看,其基本延續了漢代玉龍的風格。唐代玉雕圖案完全擺脫了漢代式樣,這時期玉雕注重神韻,龍紋也表現得威武雄壯,昂首奮鬣,俯仰翻騰。這時期龍紋的幾個特徵是:一、龍身似一條粗大的長蛇,身體兩側刻有兩條陰刻線,四腿四爪、爪子臃腫有力;這時期玉龍身上開始出現似鱗紋樣的紋飾及斜方格紋,紋飾從頸部直至尾部;尾為禿尾,沒有什麼裝飾。二、這時期龍的頭形長,張嘴吐舌,嘴極大,張開後嘴角超過眼角,龍嘴之大,是以前年代從來沒有過的。三、唐代龍腿的小腿部分在關節處有山羊鬍子狀的腿毛。宋代龍一般雕刻得活潑精細,還有一些簡單古樸的,但不像唐代龍那么粗獷有力。宋代鏤雕的立體感加深,紋飾上下交搭,側視如剪影。宋代龍的頭形與唐代基本相同,但這時期龍的嘴沒有唐代張的那么大,嘴角不超過眼角,基本上嘴角在眼睛的三分之二位置;雕工線條硬,嘴出現了稜角;龍的上唇翹得很高,下唇微微翹起;同時在龍額後面開始出現兩根細長角,兩角的盡頭往上方卷勾,這種紋飾在宋代以前很少見到。
宋元時期
宋代龍素身的多,在身體兩側也是用陰刻線刻劃出兩道邊,把龍的立體感表現出來,但兩條邊線比唐代的邊線雕得粗。龍腿很長,尤其是後腿,曲折度大,可看起來顯得無勁,不像唐代的那樣有力;宋代龍腿的關節處有鉤形腿毛,也有呈飄浮狀並長於唐代的腿毛;在小腿部位有短陰線表示腿上的汗毛,爪子一般是3個或4個。宋代龍紋的尾巴盡頭處有少數出現了好像火焰一樣的裝飾物,這種裝飾物到明代龍尾上出現得就多了。這時的輔助紋飾雲紋多種多樣,它不像唐代雲紋那么肥碩,雲紋尾部拉長捲雲紋式樣也多樣化了,還出現了龍紋旁邊有山石作陪襯的紋飾。元代的玉龍盤鏇曲折,上下翻騰,氣勢磅礴,很有氣派。工匠多用深雕和三層透雕相結合的手法,把龍在雲中穿行,上下翻騰表現得活靈活現,給人以動感。元代龍紋的風格特徵:這時期龍額後面有兩根細長角,龍眼睛是丹鳳眼,粗眉緊靠在眼上面,給人以眉毛壓著眼睛的感覺,目光熠熠,一副兇猛的樣子。這時期的龍有一個特點,即龍是側龍,但同時又多出現兩隻眼睛。龍嘴與宋代的作品相似,上唇也是往上翹,呈勾雲式,但嘴張得沒有唐代的那么大。元代的龍發細長向後飄浮,線條自然優美,龍的軀體呈細長頸,鼓腹、禿尾,龍頸是用粗陰線斜刀斷開,以使龍頭更加突出。這是元代玉雕的一個特徵,無論什麼飛禽走獸,都這么雕刻。
明清時期
明代龍頭刻劃的刀口深,臉雕得又長又寬,大多是側面臉,但兩隻眼睛都露出來了;眼睛為圓眼,是用小圓管鑽一圓深槽,以中間的小圓乳釘為眼睛,突出很高,俗稱“蝦米眼”。明代龍紋的眼睛還有斜線形、豎線形和平線形。髮型的典型特點是短髮,從根部就向上前方沖。明代中晚期龍紋的腿的小腿部分很細,中間刻有密集的短陰線,小腿好似一木棒直直的,沒有骨骼感;在大腿與小腿之間的關節處有刀口很深的捲雲紋,並在關節後面出現似山羊鬍子樣的腿毛;爪子為風車狀,有3至5爪之分,但多見的是四爪龍、五爪龍。明代基本上看不到素身龍,整個身體用斜格紋來表示鱗紋,身體瘦長,尾部有裝飾物,有的是雲紋裝飾,有的是火焰紋裝飾。但明代的做工比其他任何年代都顯得粗糙。清代龍紋有仿古代風格的龍,也有本時代風格的龍。清代龍紋頭額寬闊飽滿,龍角的距離寬,龍頭比明代短,髮型不規律,好像從頭的四周長出,到處亂飛,用“怒髮衝冠”來形容是再恰當不過了;眼睛也是凸雕圓眼,做法同明代一樣,但在乳釘四周又打磨,比明代細緻;此外眉毛出現鋸齒眉,而腮部也是用鋸齒紋來表示的。龍身的鱗紋更寫實、更形象化了,尾部裝飾種類繁多,有楓葉形、火焰形和鋸齒形等,腿毛除了山羊鬍子狀,又出現了鋸齒紋;此外清代龍爪子也是3至5爪,但雕刻刀法軟,不像前幾代那樣有力。清晚期龍頭扁短,沒有神韻,紋飾瑣細,比較呆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