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神針“龍珠石”
傳說,600多年前,谷英公踏遍千山萬水,來到了渭洞。放目一望,眼前之景令他大吃了一“驚”。只見群山疊嶂,雲霧氤氳,樹木蔥籠,石有奇狀;方圓數十里丘陵盆地之中,居住有寥寥幾戶口人家,炊煙裊裊,插入雲霄,若隱若現,如蓬萊仙境。一隻鷓鴣撲騰飛來,棲於谷英公眼前的山石上,開始了搖頭晃腦的嘰嘰喳喳,活像在說“歡迎、歡迎”。谷英公吹了一聲唿哨,算是不乏禮貌的打了招呼。他順著潺潺的溪流,找到了一股清泉,蹲下身子,捧一捧喝下,頓覺清爽怡人,疲勞殆盡。他呵出一口氣,還沒喝過如此有口感的清冽泉水哩!
精通風水的谷英公對渭洞的山山水水十分敏感。他踏訪了四峰四坳,認定龍形山這片土地“人丁興旺”。所謂“有形、有勢……”(風水謂“聚風藏氣”)且有神仙的足跡。
龍形山
與龍珠石遙遙相望的“龍形山”是張谷英大屋後的一座小山,乃五百里幕阜山之餘脈,亦所謂“萬山的盡頭”,可謂龍脈綿遠。龍形山有大小七座山頭,“龍頭”昂首向東南方向,其餘幾座山頭蜿蜒曲折,呈龍身、龍尾擺動之勢逶迤向北,接獨石尖、大峰山。由於地勢北高而南低,龍形山恰如一條巨龍由高山奔騰而下,與形如寶珠的龍珠石形成了“巨龍吐珠”的優美格局。傳說數千年以前,崑崙山天庭派一條真龍送一顆寶珠到人間。真龍口銜寶珠經五百里幕阜山一路飛騰,直來到萬山的盡頭——渭洞龍形山。看到渭洞的群山景象,水色雲光,真龍心花怒放,覺得這兒一點也不亞於仙宮,特別是對龍形山,它似乎顯示出更濃厚的興趣。只見真龍圍繞龍形山飛來飛去,從頭看到尾,又從尾看到頭,心中納悶兒:“唉!這龍形山怎的跟自己長得這般像?莫非……”真龍若有所思。經過一番權衡,它選取好了角度,將口中之物吐了出來,寶珠落到龍形山前今天的位置。一切安置就緒,真龍騰空而起,飛凌半空欣賞自己的傑作——巨龍戲珠。簡直太帥了!真龍喜之不昧。如此一來,渭洞的景色更加旖旎奇瑰,美妙絕倫。
真龍工作完成,“憂”上心頭:看到凡間的人男耕女織,樂享天倫,打心眼裡羨慕不已,覺得還是人間好。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既來之,則安之。”真龍心裡癢是出奇、新鮮,已經管不了那么多了,便自顧留下來,棲於龍形山,從此再不見有回歸之意。
這事讓玉帝老兒很惱火了一陣。但念在真龍一片痴心,又考慮到寶珠也需要照看,也沒把它怎么樣,讓它留在了龍形山。只是叫它把真氣凝于山體,化而為一,終身守珠。如有什麼情況,速與組織聯絡。龍形山即今之龍形山,寶珠即今之龍珠石。
龍形山那邊,原為一片曠野,曠野的那邊,有一座長壠山,山上有一條懶龍,專想吃現成的,常興風作浪,稱霸一方,不做好事。得知天庭送來了寶珠,懶龍豈不喜出望外?心裡盤算著定要將它據為己有。
看好了日子,懶龍率了眾獸,招搖過市,搶珠來了。寶珠乃天庭賜予人間之物,豈有由烏合之眾蹂躪之理?真龍現出了原形,邊戰邊退,發出了“信息”。
天庭得知情況後,當即派兩個管風水的神仙前來擺平此事。二神仙三下五除二就解決了眾獸,保住了龍珠,並將眾獸集合成隊,上了一堂“政治課”。爾後又進行了分工:將獅、象點化為獅形山與象形山守衛於龍形山前兩側;將猛虎點化為虎形山於龍形山左側佐力禦敵;將鸞鳳點化為鸞鳳形山護衛西南面地域。至於懶漢龍,念其態度誠懇,有悔改之意,又有利用價值,遣回原藉長壠山,為百姓翻鬆地皮,便於種植莊稼。安排了這一切,兩個快活神仙不忘自己的專業,當即將龍形山這一帶定為風水寶地,指定龍珠石為吉祥物,並登記造冊,風水名為“人丁興旺”。做完了這些,二神仙像現在的畫家人完畫後要退去超級大國遠眯起眼看著看整體效果一樣,他們雙雙飛凌於龍形山北面“獨石尖”山頂的巨石之上,回頭望望張谷英(這裡僅指如今這塊地方),認為非常完美。
餘興未盡,二神仙乾脆撩起還在飄拂的長袍,盤坐於岩石之上,悠閒地下起了“北斗七星棋”(傳說中天仙下棋,有七顆棋子,這七顆棋子即北斗七星,能定人之貴賤禍福,愚陋賢俊)。傳說,這一盤棋一直下到第三天傍晚月掛銀河,仍未見分曉。二位神仙面面相覷,捋須而笑,踏上去端,翩翩而去。
一直到今天,山石上兩個屁股痕清清楚楚,七顆棋子印分明可見,常令人憶起那首《二仙歌謠》:
二仙飛臨獨石山,盤坐山石把棋玩。
一局三日無勝負,同駕雲端上了天。
龍形山腳下兩側,是兩條源於龍脈(桃花山、大峰山),由北向南而流的小溪。溪水終年不涸,於龍珠石前匯流。向張谷英難捨地說一聲珍重,然後迂迂曲曲流向東邊天外。傳說里的先民認為這是崑崙流來的聖水,視為生命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