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新中國成立前,磨子溪、高溪屬高前鄉。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成立第一自然村,1954年成立初級社,1956年2月轉為新場鄉三、四、五高級社,1958年9月為新場大隊(管理區)三、四、五個中隊,1961年4月後由數字名改為地方名;1984年9月在“正社分設”換屆選舉中將大隊管委會變更為村委會,到2003年3月,調整村組規模,龍潭、磨溪、高溪三村合併組建“龍潭”村,由20個小組並為7個組。村委會駐地設村中心,距鴉鵲嶺集鎮14公里,距宜昌市中心城區28公里,村域總面積約16平方公里,村民588戶,2038人,黨員68人。 其中水田面積2129畝,旱地196畝,林地15000畝,水面3000畝,勞力1190個。2005年全村糧食總產2201噸,油料總產338噸,生豬出欄5100頭,柑桔1050噸,村經濟總收入290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18元。村兩委班子帶領村民按照“精誠團結龍潭人,柑桔飄香龍潭村”的思路,下大功夫調整產業結構,為村民增收打下良好的基礎,促進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構建出一幅和諧、平安、發展新龍潭的畫卷 。
地理位置
龍潭村位於鴉鵲嶺鎮西北部,東與金和、東西泉村接壤,西與宜昌市金銀崗林科所交界,北接宜昌長江上中游農業開發公司,南接新場村。
基本情況
設施
2001年,為解決村民生產生活用水,村出資5萬餘元將高溪水庫至楊文堂屋後溝渠1500米進行三面光加固;
2003年荊宜高速公路動工修建,
2003-2005年村投資170萬元硬化漢宜路至龍潭礦泉水廠村級公路6.6公里;全村電力設施從無到有,有高低壓線路20多條,配電室6個,戶戶通電,電器設備普及,村民生產 、生活用電有保障。
產業
柑桔產業興起由上世紀七十年代的100餘畝發展到3000餘畝,產量1050噸,形成了以高溪水庫、磨溪水庫和龍潭老林場為主的柑桔產業帶;
養殖生豬是農民的傳統,到2005年全村育肥出欄生豬5100頭,存欄 2800頭,發展母豬344頭。普及科技,改良柑桔品質,重點採用高接換種和低接增果技術,柑桔品改2000餘畝;
積極探索高效種植技術,推廣“豬、沼、柑”配套生態農業模式;大面積普及軟碟旱育拋秧技術。利用閒置資源,招商引資,利用龍潭礦泉水廠引進宜昌市老闆養殖黃粉蟲(高蛋白鉺料)和熱帶魚種場,引進曉溪塔老闆建起了龍潭橘馨園。積極培育打工經濟,全村外出打工80多人,年創收入100萬元。
文化教育
以有利於生產,方便生活,統一規劃,分期實施的原則,規劃4個居民點;全村95%以上農戶都住上了預製結構房屋,96%的家庭安裝了程控電話;戶平一輛機車和一台彩色電視機。發展教育文化事業, 1994年9月將龍潭、高溪國小併到磨子溪國小,2002年9月併入新場完全國小,全村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100%,國小畢業生全部進入國中學習;依託國小,辦起村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村民無文盲,整體素質得到提高。民眾性文體活動普及,每年興辦一次文藝匯演,民間樂隊常年活動在村民紅白喜事之中。2003年4月建起集診斷、注射、換藥、觀察、藥房、值班為一體的標準化村衛生室;人口與計畫生育、社會治安考核指標名列全鎮前列,符合政策生育率100%,“三查”服務率85%;社會保障工作紮實,對4名孤寡老人實行集體供養,2名實行分散供養,對9名特困人員實行了低保供養。截止2005年全村共創建“十星級文明戶”200戶、“五好家庭”30戶、“婦媳婦”10個、“好妯娌”10對、“好鄰居”15對。
鄉村旅遊
宜昌泉眼谷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勇開先河夷陵區發放首張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營業執照,宜昌泉眼谷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在夷陵區工商局服務視窗完成註冊登記,現場拿到“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營業執照。這是夷陵區發放的首張以鄉村旅遊為主業的專業合作社營業執照,也是貫徹落實2016年中央一號檔案關於“積極扶持農民發展休閒旅遊業合作社”有關精神的具體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