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塔[桂林]

龍泉塔[桂林]
龍泉塔[桂林]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古塔俗稱龍泉塔,原是龍泉寺的一座佛塔。在滕州城東郊。被古人命名為“塔影高標”,為古滕八景之。2006年,龍泉塔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龍泉塔荷花塘龍泉塔荷花糖
滕州城東郊,荊河西岸,高聳著一座巍巍古塔。每當斜陽西照,霞光萬道,波水漣漪與塔影遠山相映生輝,極為奇麗壯觀,被古人命名為"塔影高標" (又稱"浮屠峙玉"),為古滕八景之。 古塔俗稱龍泉塔,原是龍泉寺的一座佛塔。龍泉寺建築規模宏麗,從遠處便可望見那黃牆壁瓦,蒼松紺宇。進寺四顧,但見正中大殿軒昂,兩側廡殿整齊,殿內供的佛像栩栩如生,碑房裡各種碑刻琳琅滿目、風雅古樸。清末民初,龍泉寺龐大的建築群大都倒塌失修,僅存此塔。昔日輝煌壯觀的龍泉禪寺已成為歷史,但龍泉塔穿越歷史的煙雲巍然屹立。關於龍泉塔命名,據史書記載:"又大泉水,時漂民居,故建塔以鎮之,龍泉之名蓋亦有自雲"。塔名的由來可能與水有關。
龍泉塔建於何時?由於年代久遠,資料散失,至今仍無定論。清道光《滕縣誌》中有以\"浮屠峙玉\"為題的詩:久隨韋肇映題名,卓立龍泉奠此氓。翠挹群峰齊毓秀,影浮七級獨含清。凌雲更作孥雲勢,就日應同捧日情。風過金鈴音鳧鳧,頓教俗耳洗琶箏。據此推斷,龍泉塔可能在唐元和年間縣城東移後建築而成,距今約有1200餘年。
千百年來,龍泉塔飽受風雨侵蝕,尤其是經受了清康熙年間大地震的考驗,仍能巍然聳立,這即與當初建築質量好有關,也與不斷維修有緣。
1938年3月,在著名的台兒莊大戰前奏的滕縣保衛戰中,日寇對滕縣城內狂轟濫炸,古塔飽受戰火的摧殘,塔剎傾毀,挑檐斗拱脫落,塔身午瘡百孔,傷痕累累。滕縣縣委、縣政府撥出專款進行全面維修。1984年7月10日正式開工,清理傾倒的頂層塔室,砌壘了第九級塔壁和券門,用混凝土澆灌塔頂。安裝了八瓣金屬蓮花夏盆座和寶葫蘆塔剎,安裝了避雷裝置。在各層挑檐上方鑿槽,澆注鋼筋混凝土埋藏式圈樑,外以青磚封面,加固了峰腰以下的須彌座。經過五個多月的努力,於12月25日竣工,整修後的龍泉塔更加雄偉肅穆,以嶄新的姿態屹立在荊河之濱。

龍泉塔的白龍傳說

龍泉塔夜景龍泉塔夜景

相傳在很久以前,滕縣這個地方非常美麗富裕,太平盛世,國泰民安,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忽然有一天,變得天昏地暗,劈雷閃電,大雨下個不停。這是怎么回事?原來是玉皇太帝把一條犯了天規的白龍貶下凡間。但它執迷不悟,仍然不守規矩,危害百姓。
老百姓們不知老天爺為什麼發怒,都紛紛在家裡燒香磕頭,請老天爺別再下雨了。正當人們苦苦哀求的時候,那條惡龍在雨中現身了,只見它張牙舞爪,惡狠狠地對老百姓們說:如果人們不把豬、牛、羊送到它說的地方,它就要興風作雨,淹沒莊稼。百姓們害怕,只得答應了它。那惡龍見答應了它,便收了法術,等待美餐去了。等惡龍走後,百姓們只好把牲畜送去,年年如此。沒幾年牲畜都叫惡龍吃光了,惡龍還是天天要,而且飯量越來越大。老百姓唉聲嘆氣,愁眉緊鎖,但又沒有一點辦法。
有一天,有個白鬍子要飯的老頭來到這裡,聽人們說了這件事,便對百姓們說:“這是一條惡龍,不能再叫它作惡了,要除掉它。”人們聽他這么一說,都很高興,但馬上又猶豫起來了:就這么個年老的老頭,能把惡龍除掉嗎?可不能害了他呀。老頭沒等人們說出來,好象看透了他們的心思一樣,堅決他說:“我是有辦法除掉它的,只要你們今晚把牲畜、好酒多送些就行了,不要為我擔心。”
等天黑了,也就是該給惡龍送飯的時候了,人們就按老頭說的做了。那惡龍肚子正餓,見了這么多的東西,張嘴便吃、便喝,那真是風捲殘雲,不一會兒就酒足飯飽,呼呼地睡著了。這時,老頭從人群里走出來,伸手從衣抽里掏出個象小手指般的塔,向著那龍便罩了下去。說也奇怪,那塔見風就變得很大了,一下於把龍罩住了,那惡龍還在做美夢呢。
人們見了這情景,都驚呆了,等他們想起來謝謝老頭的時候,老頭已經不見了。他們四處呼喊,只聽頭上有人說話,抬頭一看,正是那老頭兒,人們便呼啦一下全跪下磕頭。就聽老頭在半空中說:“我是玉黃大帝派來除掉惡龍的。那惡龍被塔壓住了,它永遠也不會作惡了。你們以後就放心種莊稼,好好過日子罷。”說完就不見了。這就是龍泉塔的來歷。

龍泉塔的歷史

滕州龍泉塔座落在城區中部,風影秀麗的荊河岸畔。每當斜陽西照,霞光萬道,波水漣漪與塔影遠山相映生輝,極為壯觀,被古人命名為“塔影高標”,為古滕八景之一。
“為何郭東添勝景,來壯滕陽古韻城”。龍泉塔因何而建,自古就有多說。滕州因境內泉水騰湧而得名,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曰:“水出蕃縣,東北平澤出泉若輪焉,發源成泉,西南流分為二水。”蕃縣為滕州舊名,由於滕州自古多水,泉大而發生多次水淹,故在龍泉寺建塔以鎮。史書中有“又大泉水,時漂民居,故建塔以鎮之,龍泉之名亦自雲”的記載。民間有關龍泉塔的傳說很多,大多與龍有關。但傳說究竟是傳說,其實龍泉塔與佛教有關,是佛教的建築形式。據《滕縣誌》記載:龍泉塔下曾建有龍泉寺,整個寺院規模宏麗,黃牆黛瓦,殿宇軒昂,法相莊嚴,碑刻滿目,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風雅古樸。清末民初,龍泉寺龐大的建築群大都因為長期失修而倒塌,僅留此塔。
龍泉塔屹立於荊河畔,高43.35米,直徑9.2米,八角形須彌座,共九層,二挑華拱托檐,各分置拱門盲窗,前設佛室,後置塔梯,可旋登至頂。建築結構嚴謹,樸實宏偉,挺拔壯麗,是“密檐式”佛塔的佳作。清人王政曾詩云:“久隨韋肇快題名,卓立龍泉奠此氓。翠挹群峰齊毓秀,影浮七級獨含情。凌雲更作拿雲勢,就日應同捧日情。風過金鈴音裊裊,頓教俗耳洗琶箏。”詩中所言韋肇為唐代大曆(公元766-780)年間人,官中書舍人,後遷秘書少監又曾主持過詔令宣旨、侍從、接納文表、典圖集詩錄等事宜,為唐代大曆時重臣之一。從詩中可以想見龍泉寺當時的香火鼎盛狀況。
1978年夏季,龍泉塔北側的龍泉寺舊址出土了一尊力士石雕,原為經幢部件,從石刻造型紋飾刀法上看確屬唐代石刻風格,可見龍泉寺確為唐代興建的寺院,曾一度也認為龍泉塔是唐代建築,後經專家多方共同論證,確認龍泉塔是北宋初年的建築。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滕千戶蔡佑協同顯慶寺僧對龍泉塔做過一次修茸,並嵌文記之曰:“嘗聞之,昔阿育王所造塔八萬四千,彌布天下,上方明剎,皆所藏釋迦舍利而見也,然此塔之建,雖莫考其詳義,亦不過如此而已。”
千百年來,龍泉塔飽受風雨侵蝕,曾經歷了康熙年間大地震的考驗,特別是抗日戰爭期間,爆發了滕縣保衛戰,日寇對滕州城內進行狂轟亂炸,古塔飽受戰火摧殘,塔身千瘡百孔,傷痕累累,成為一個身體衰弱的老人。1983年,滕縣撥出專款對龍泉塔進行維修,以修舊如舊的方法對塔頂、塔壁、券門、須彌座等處進行了全面整修和加固,恢復了原有的面貌。2006年,龍泉塔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高塔影留夕照,龍泉從今耀天 ”。龍泉塔這座千年佛塔已不再是善男信女們的精神所有,而以容光煥發後的新姿屹立在滕州這塊古老的熱土上,沐浴著新時代的陽光,重現了劉庸詩中“南望微湖懷月夜,北瞻龍嶺仰睛雲”的意境,成為滕州著名的旅遊景點。
千年龍泉寶塔,話不盡人間滄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