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世劍-起源
起源於龍泉市風雲劍瓷工藝品廠,20年來專業鍛造銷售金牌品質的寶劍,刀劍,武術冷兵器材,先後被國內知名的四大入口網站同時提名為“冷兵器優秀企業”。龍泉世劍後又與國內知名製作工坊“甲冑工坊”強強聯手,全力推出戰國甲冑。提供更全面,更完善的冷兵器交易平台! 甲冑是人類歷史的積澱,也是熱血男兒的夢想。龍泉世劍力爭成為感受歷史的平台,也成為大家圓夢的工場。我們的每一套甲冑都是使用傳統工藝設計,經過多年的研究考證手工打造的。我們將從工藝成熟的日本甲冑入手,逐步探索甲冑文化之路,為大家定製世界甲冑,尤其是復原出令中國人自豪能夠體現祖先偉大成就的中國甲冑是我們最終的願望。
龍泉世劍-歷史
中國東部的浙江省龍泉地區素以出產寶劍而聞名。龍泉寶劍之所以名聞天下,是因為它在多年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鋒利無比、剛柔相濟、寒光逼人、裝飾精美”四大特色。“龍泉”是中國古代對寶劍的通稱,由此可見龍泉地區鑄劍技藝的精湛。龍泉寶劍創始於距今已有2300餘年的春秋時期。相傳春秋時的著名鑄劍師歐冶子見龍淵山明水秀、人傑地靈,便取當地山中的鐵英在此鑄劍,成“龍淵”、“泰阿”、“工布”三大名劍,歐冶子也被後人尊奉為龍泉寶劍的始祖。唐代時將“龍淵”改名為“龍泉”並沿用至今。
龍泉寶劍的鑄造過程,從原料到成品,一般要經過煉、鍛、銼、淬火等90餘道工序。劍鑄成後,以當地特產的花梨木製作劍鞘和劍柄,再用銀、銅鑿花配鞘,使其更為精美。
新中國成立後,龍泉寶劍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礎上,擴大了生產規模並開發出大批新產品。1972年,龍泉劍被作為國禮贈送給來訪國際友人。1983年“龍泉古劍”和“雲花劍”在中國國際旅遊會議旅遊紀念品評比中,獲國際旅遊商品優秀獎。1988年在第22屆全國旅遊產品評比中獲優秀旅遊產品獎。同年單劍、雙劍在全國首屆“武龍杯”武術器械研討評比會上雙雙獲得金杯獎。1992年龍泉劍又在國際武術博覽會上榮獲金獎。
近年來,龍泉寶劍作為中國傳統的工藝品和武術運動器具,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各界人士的推崇和喜愛。
寶劍祖師-----歐冶子
鑄劍大師歐冶子。在龍泉市的南溪村,今天還有一座歐冶子將軍廟,供奉著這位鑄劍大師的塑像。傳說歐冶子是福建閩侯人,他鑄造刀劍的技藝,聞名遐邇。為了給勾踐鑄劍,他來到龍泉。在冷兵器時代,劍是戰場上決勝的利器之一,它的品質至關重要。古人用天上飛來的隕石來製作劍的刃部。因為隕石中所含的鐵質遠比青銅堅硬,但這種隕鐵非常稀少。歐冶子一直在尋找一種與隕鐵性能相同的替代材料鐵砂。就是在甌越之地的秦溪山,歐冶子發現了他苦苦找尋的鐵砂礦。之後,秦溪山就成了他的鑄劍基地。龍泉劍堅韌、鋒利,剛柔並寓,能伸能曲,可舞可刺,造型美觀。它可將六枚銅板,疊合一起,一劈為二而劍刃不捲。一種軟型劍,可捲曲束於腰間,一松仍挺直如故。現都用純鋼鍛制劍身,從原料到成品,須經煉、鍛、鏟、銼、刻花、嵌銅、冷鍛、淬火和磨等二十幾道主要工序。式樣有長鋒劍(單劍、雙劍),短劍、手杖劍等多種。劍身、劍殼的造型和紋飾,具有傳統特色,深受國內外好評。
龍泉寶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有二千六百多年......<<越絕書>>載:春秋時歐冶子鑿茨山,泄其溪,取山中鐵英,作劍三枚,曰:『龍淵』,『泰阿』,『工布』。
南宋何澹<<龍泉縣誌>>:『近境有劍池湖,世傳歐治子於此鑄劍,其中一號龍淵。』龍泉原名龍淵,因劍而得名,唐時諱『淵』,改名龍泉。龍泉亦成為寶劍之代名,從此龍泉寶劍名揚天下。
[歐冶子] 歐冶子
歐冶子是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越國人,善鑄造兵器,史載他為越王鑄了湛廬、純鈞、勝邪、魚腸、巨闕五劍。是中國古代鑄劍鼻祖。
相傳歐冶子在鑄劍時,"赤堇之山破而出錫,若耶之溪涸而出銅,雨師掃灑,雷公鼓橐,蛟龍捧爐,天帝裝炭;太一下觀,天精下之。歐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為大刑(型)三,小刑(型)二;一曰湛廬,二曰純鈞,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這些寶劍是歐冶子得天上神靈相助,竭其才智才製作成功的,都是價值連城的稀世寶劍。其中的純鈞劍,"觀其華,如芙蓉始出;觀其抓,爛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渾渾如水之溢於溏;觀其斷,崖崖如瑣石;觀其才,煥煥如冰釋"。我們今天見到的越王劍,不正是如此嗎?而巨闕劍,能"穿銅釜,絕鐵糲,胥中決如粢米,故曰巨闕"。巨闕劍利可刺銅鍋,一個個決口就像切米糕一樣。其兩把寶劍的威力,在後世的文獻記載中,亦多有描寫。如荀子:"湛,黑色也。湛廬,言如水而黑。"即湛廬劍是一把黑色的剛柔並寓的劍。又如漢《淮南子·修務訓》載:"夫純鈞,魚腸....... 加以砥礪,磨其鋒鍔,則水斷龍舟,陸屬犀甲。"純鈞和魚腸這兩把劍,在水上可以砍斷巨大的龍舟,在陸上可以刺穿堅固的犀甲,其不凡的威力可想而知。傳說中吳國公子光為得王位,派刺客專諸殺吳王僚,專諸一劍刺穿吳王僚的三層鎧甲,用的就是魚腸劍
註解:七星劍:
“七星劍”也作“七星龍淵”,為戰國鑄劍大師歐冶子、將乾聯手所鑄,相傳曾為伍子胥的隨身佩劍,唐初時,由於“龍淵”這個名字犯了唐高祖李淵的忌諱,所以改成了“龍泉”,有傳說此劍曾為李淵的佩劍,李淵死後隨李淵葬於獻陵,也有傳說李淵曾將此劍傳於太宗李世民,後與李世民一起葬於昭陵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龍泉寶劍鍛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浙江省龍泉市的沈新培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傳統寶劍特色
君不見昆吾鐵冶飛炎煙,紅光紫氣俱赫然。良工咨嗟嘆奇絕。琉璃玉匣吐蓮光,錯鏤金環映日月。正逢天下無風塵,幸得周防君子身。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綠龜鱗。非直結交遊俠子,亦曾親近英雄人。何言中路遭棄捐,零落漂淪古獄邊。雖復塵埋無所用,猶能夜夜氣沖天。
這首詩生動地描寫了龍泉寶劍的藝術特色。武則天看後大加稱讚,《寶劍篇》成了郭震的名作,流傳至今。
在很早以前,我國的金屬冶煉和鑄造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現代出土文物資料也可以證明。1956 年,湖北省發掘楚墓時,曾發現歐冶子鑄造的兩把越王劍,雖在地下埋藏了兩千多年,但仍然光彩奪目,鋒利無比,毫無鏽蝕。
龍泉寶劍,在長期的發展中,經過歷代鑄匠的鑽研,精益求精,在產品的質量上形成了四大特色:
第一,是堅韌鋒利;"削銅如泥"。1978年,在我國工藝美術界兩次全國性集會上,龍泉寶劍的製作藝人曾當眾表演。他用一把龍泉寶劍,不費力地將疊在一起的六個銅板劈成兩片,而劍刃不捲。
第二,剛柔相濟。古代的龍泉寶劍用生鐵鑄造,現在則用中碳鋼鑄造,加之淬火工藝恰到好處,使中炭鋼具備了彈簧鋼的特性。如將一把薄型寶劍捲成一個圓圈,束在腰中,像系裙的腰帶。解開後,寶劍挺直如故。
第三,寒光逼人。龍泉境內有一種名叫"亮石"的磨石。在這種石頭上磨製出來的寶劍,寒光閃閃。龍泉寶劍全靠手工磨光,從粗磨、細磨到精磨,往往要花數日甚至數月之久,一旦磨出,青光耀眼。
第四,紋飾巧致。劍身上刻有七星標誌和飛龍圖案。在劍身上刻花,也是龍泉劍的一項絕技。劍工們一不用彩筆,二不照圖樣,只用一把鋼鑿在寬不盈寸的劍身上刻鑿,刻好後澆上銅水,經剷平加磨,飛龍圖案,生動自然,永不消失。
龍泉寶劍在古代大都無鞘。現在,用當地特產的花梨木製作劍鞘及劍柄。這種花梨木,質地堅韌,紋理秀美,古色古香。再飾以銀、銅,更使龍泉寶劍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