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信息
其作品代表了湖北木雕船模工藝的嶄新風貌,令我省木雕船模技藝名揚海外。作品風格清晰細膩、雄壯氣派,集觀賞性、思想性、收藏性於一體,代表作有《龍鳳舫》、《大柏木鼓船》、《端午龍舟》、《五牙戰艦》等。家族祖傳的木雕船模技藝,至龍從發已是第四代。成長經歷8歲時給父親打下手,拉鋸下料,12歲正式學藝。60餘載風雨歷程,龍從發見證木雕船模的興衰更替。
1936年,父親龍雲華創立了“龍鴻興玩船廠”。龍氏船模,從此有了自己的工廠和品牌。
1939年,“龍鴻興”製作的法國兵船“小鋼箭號”和炮艦“柏年”、“都大”傳至異域,湖北木雕船模享譽海外。
21歲時,龍從發隨父親從宜昌來到武漢,完成一項政治任務——為人民大會堂湖北廳製作擺件。父子合作的《大柏木鼓船》和《端午龍舟》,至今仍珍藏在湖北廳。
隨後,龍從發留在武漢市工藝雕刻廠工作,帶徒授藝。
1984年,武漢與德國杜伊斯堡結為友好城市,武漢市長就是以他創作的《東海龍舟》作為禮品相贈。
1988年,龍從發傾心製作的復古戰艦《五牙戰艦》,由中國軍事博物館永久收藏。
1994年,由於木料價格上漲過快,海外市場逐步萎縮,龍從發所在的武漢市工藝雕刻廠被迫放棄傳統木雕船模的生產,轉而依靠完成國外小批量的現代遊艇船模訂單維持生存。苦苦支撐,2010年雕刻廠宣告倒閉。
傳承技藝
在武漢市工藝雕刻廠工作期間,他教授過不少徒弟,其中不乏天資聰穎的,但是改革開放過後紛紛奔走他鄉,謀求他職,放棄了這門手藝。時光輪迴,只有龍家人依然堅守這門傳統技藝。
“每一部作品都凝聚著對歷史的思考。”龍從發介紹,在設計《鄭和寶船》時,他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和文獻,了解當時的制船工藝、船舶設施、文化內涵。“鄭和寶船,嚴格按照歷史的記載製作,九桅十二帆。”
如果把龍從發的船模同比例放大,是可以下水的真傢伙。他製作的船模並非形似,還追求神似,展示了原始的行船方式,如風帆、掌舵等。
製作一件木雕船模,設計、下料、出樣、雕刻船形、製作零部件、組裝、上漆……一系列流程下來,少則數月,多則幾年。
“祖上傳下來的木雕船模,與國外拼接船模大相逕庭。”龍從發說,無論大船還是小舟,都是一刀一刀精雕細琢。在雕刻技法上講究“淺浮雕去皮不傷面,深浮雕功深顯活不傷底”。還追求鏤空精梭,梭花紋是一件精細活兒,眼不能花,手不能抖,“連呼吸的節奏都不能亂,否則,很容易前功盡棄。”
在繼承家族木雕船模的基礎上,龍從發還將雕刻工藝進行改良與創新,使其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中華巨龍》是龍從發的最新作品,也是迄今最大的作品。他將黃鶴樓、古琴台、行吟閣等湖北美景濃縮,錯落有致分布在船身,取名“中華巨龍”寓意湖北中部崛起。
伴隨文化強省的春風,龍從發的木雕船模也日漸復甦。目前,他與武漢市旅遊發展投資集團簽訂合作協定,擬將民間木雕船模深度推向市場。
談起傳承,74歲的龍從發心急如焚,急切盼望收徒授藝,“老祖宗傳下的文化瑰寶,必須後繼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