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起源
龍姓總體概述 龍-百家姓排列256,約312萬,占全國0.24%。龍-在新百家姓中排列第81。
龍(Lóng 龍)姓的來源因多涉及神話,故不可詳考,源出有七:
1、出自黃帝之臣龍行。據《姓氏錄源》及《竹書紀年》所載,黃帝臣有龍行,黃帝居有熊(今河南省新鄭)。是為河南龍氏。
2、出自舜時納言龍之後,以官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龍氏,舜臣也,龍也納言(所謂納言,是當時一種專司出納,帝命的官職。)子孫以官職名龍為氏。因舜的活動地域在晉南地區,故此支龍氏出自今山西省境。是為山西龍氏。至漢代,龍勉因仕從河北鉅鹿詔遷扶風京兆,傳四代有龍述,字伯高,龍伯高初任山都縣令,漢光武帝時升零陵太守,官於楚,家武陵.為武陵始祖.
3、出自古代神話傳說,御龍氏之後。據《姓氏考略》所載,龍姓出自御龍氏,望出天水。如夏朝御龍氏劉累(堯之後,因有馴化龍的本領,深得夏帝孔甲的賞識,被封賜為“御龍氏”)的後裔中,就有以龍為氏的。劉累的故城在今河南偃師縣南,是為河南龍氏。
4、出自古代神話傳說,豢龍氏之後。據《通志·氏族略》及《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等資料所載,相傳董父,已姓,精於飼龍,以畜養龍而被舜賜姓“豢龍氏”。其後代有以龍為氏的,是為湖北龍氏。
5、出自西漢牂牁地區有龍姓。據《華陽國志》所載,西漢時的牂牁大姓中有龍氏。牂牁郡,治今貴州省凱里縣西北。
6、出自地名,以採食地為氏。春秋時楚大夫食采於龍(今山東省泰安西南之龍鄉),其子孫有以龍為氏者。
7、出自其他源流和小數民族有龍姓:
①《北史》所載,焉耆國(今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焉耆西南),西域且彌(今新疆昌吉、瑪納斯二縣),其君王皆為龍氏。
②小數民族中有龍姓。在我國苗、普米、哈尼、彝、侗、瑤、水等民族均有龍姓。
龍姓郡望主要有五個:
1、武陵郡,治所在義陵(今湖南漵浦南);
2、天水郡,西漢時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西晉時治所在上邽(今甘肅省天水市);
3、武陽郡,治所在貴鄉(今河北大名東北);
4、太原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
5、武昌郡,治所在今武昌。 堂號:“世師”、“八德”、“經德”、“納言”、“敦本”、“敦厚”、“武陵”、“天水”等。
宗族特徵
1、龍是中國人推崇備至的神物,以龍為姓氏,亦是這一心理底蘊的表現。
2、在龍姓的發展史中,更多地體現著民族相融的歷史大趨勢。
3、龍姓字行輩份井然有序。如民國抄本《龍氏家譜》中有江蘇龍姓一支字行為:“兆升元吉,宗業克昌,富大希廷,厚誠守方。”
姓氏名望
龍子:又稱“龍叔”,最早見於史籍的龍姓名人,主張“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貢”,此句被孟子引用以告滕文公。 龍且:秦末楚漢爭霸時期西楚國大將,西楚霸王項羽帳前第一猛將,少時隨項梁項羽起兵反秦,與項羽情若兄弟,後每戰皆親身奮勇殺敵,深得霸王項羽信任,任西楚國大司馬統帥楚國精銳騎士,後在齊國由於輕敵誤中韓信水淹之計導致大軍潰敗,雖率親兵奮力而戰然大勢已去,最後力戰而死。
龍述:東漢京兆郡(今屬陝西)人,為人敦厚,曾任山都長,武帝時官至零陵(今廣西全州西南)太守。
龍太初:宋代人,曾以詩人名義拜見王安石,並作《沙詩》一首,贏得王安石讚許。 龍鐲:宋代人,乾德年間州太守,有惠政,深得民心,當地百姓繪《來鶴圖》頌其德。
龍仁夫:吉安(今屬江西)人,元代浙江儒學副提舉,著有《周易傳》一書。 龍許保:明代貴州人,苗族,率眾起義與官軍對抗十餘年之久,攻破印江、思州、石阡等城,後遭鎮壓,被俘遇害。
龍燮:望江(今屬安徽)人,清代著名戲曲家,著有《瓊華夢》、《芙蓉城》等。
龍文彬:清江西永新人,同治年間進士,《周易繹說》、《永懷堂詩文鈔》、《明會要》等為其所著。
龍啟瑞:清代廣西臨桂(今桂林)人,道光年間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歷任江西學政、江西布政使,著有《國小高注補正》、《經德堂詩文集》等。
龍汝元:清代直隸宛平(一作大興,今屬北京)人,曾任職游擊、參將、大沽協副將,在與英法聯軍挑起的第二次大沽之戰中陣亡。
龍澤厚:清末廣西桂林人,早年從康有為學,參加桂林聖學會、上海強學會等進步組織,後主持舊金山《文興報》,作上海天遊學院教務長。著有《南海先生上書記》。
龍鳴劍:四川榮縣人。早年赴日留學,參加同盟會,後組織同志軍,開展武裝鬥爭,在去往敘州(今宜賓東北)的行軍途中因病去世。
龍云:雲南昭通人,原在軍閥唐繼堯部下任軍長,後歸附國民黨,一九四九年發表聲明,表示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
【中國人民解放軍龍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龍潛少將
龍潛(1913-1992),江西省永新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福建獨立團、軍委直屬隊、軍委幹部團特派員。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5支隊政治部副主任兼軍法科科長,新四軍第2師政治部鋤奸部部長,淮北行政公署公安局局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蘇皖邊區政府公安總局局長兼淮陰城防司令員,華東軍區後備兵團副政治委員兼教導師政治委員,南京市公安局局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東軍區政治部保衛部部長,南京軍區防空軍政治委員,南京軍區空軍副政治委員,南京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兼軍區軍事檢察院檢察長,南京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兼軍區軍事法院院長,浙江省軍區第二政治委員,河南省軍區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濟南軍區副政治委員。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2年逝世,終年79歲。
龍飛虎少將
龍飛虎(1915-1999),江西省永新縣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29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3軍團第8軍6師7團排長、連政治指導員,紅一方面軍保衛局偵察科長等職,先後參加了進征贛南、回守井岡山、攻占長沙等戰役戰鬥和中央蘇區第一至五次反“圍剿”作戰,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先後任八路軍駐太原、南京、武漢、桂林、重慶辦事處副官、科員、科長等職,長期從事中央首長的安全保衛工作。“西安事變”爆發後,他任周恩來同志隨從副官,負責警衛工作,勝利地完成了任務。1945年8月,毛澤東主席率代表團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他負責談判期間的警衛安全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解放戰爭時期,任毛澤東主席處行政秘書兼中央縱隊一大隊大隊長,保證了毛主席和黨中央的安全。1947年起,先後任中央縱隊一大隊大隊長,華東野戰軍第10縱隊28師82團團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28師副政治委員等職,指揮部隊參加了睢杞、濟南、淮海、渡江、上海、福州等戰役戰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師政治委員、軍副政治委員,福建軍區後勤部部長,福州軍區後勤部部長,福州軍區副司令員兼福州軍區後勤部部長、福州軍區副司令員,福州軍區副政治委員、顧問等職,對福建沿海的海防建設有重要建樹。是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9年7月1日因病在福州逝世,享年85歲。
龍開富少將
龍開富(1908-1977),湖南省茶陵縣人。1927年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後編入工農革命軍。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軍總政治部通信排長,中央軍委警衛團連長兼連政治指導員,紅1軍團炮兵營政治委員、軍團第四科科長,中央軍委直屬政治處主任。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警衛營營長、商業管理處處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遼西軍區後勤部部長,東北民主聯軍第7縱隊後勤部部長,第四野戰軍44軍後勤部部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東北軍區後勤部衛生部副部長,瀋陽軍區後勤部副部長、後勤部第二政治委員。是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修補代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77年2月3日逝世,終年69歲。
龍書金少將
龍書金(1910-2003),湖南省茶陵縣人,1929年參加農民赤衛隊,1930年編入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1軍團政衛連班長、排長、連長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鬥爭和二萬五千里長征,以及直羅鎮、東征、西征等戰役戰鬥。
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115師343旅685團連長、副營長、營長、副支隊長、團長,山東縱隊魯北支隊隊長,115師教導6旅7團團長,冀魯邊第二軍分區司令員,山東渤海軍區副司令員、副師長等職,帶領部隊深入敵占區開展游擊戰和反“掃蕩”、反蠶食、反封鎖鬥爭,參加了平型關、大宗家、俠河村、王家樓等戰役戰鬥。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東北民主聯軍第7師副師長,東北野戰軍第17師師長,第四野戰軍43軍副軍長、軍長等職,參加了東北夏、秋、冬季攻勢,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和遼瀋、平津、渡江、湘贛、廣東、粵桂邊等戰役戰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參加指揮解放海南島戰役。海南島解放後,他歷任軍長、海南軍區副司令員兼某軍軍長、廣東省軍區司令員、廣州軍區公安部隊司令員、廣東軍區司令員兼廣州市警備區司令員、湖南省軍區司令員、新疆軍區司令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等職。他堅持從嚴治軍,為加強部隊的全面建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為保衛邊疆、建設邊疆和鞏固國防做出了貢獻。是中國共產黨第八、九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2003年4月16日因病在廣州逝世,享年93歲。
龍炳初少將
龍炳初(1914-1975),江西省蓮花縣人。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6軍團第49團政治處幹事。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359旅718團特派員,第4支隊政治委員,南下支隊第3大隊副政治委員,第9團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西北野戰軍第5師15團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師政治委員,天水步兵學校政治委員,甘肅省軍區第二政治委員。是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75年12月2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終年61歲。
龍振彪少將
龍振彪(1914-2000),江西省永新縣人,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由團轉為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電台報務員,第6軍團電台隊長,紅四方面軍第4軍電台隊長,紅二方面軍第6師電台隊長。參加了紅軍長征,圓滿完成了無線電通信任務。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358旅電台隊長,湘贛川黔省電台隊長。組織所屬人員高標準地保證了作戰、談判等任務的通信聯絡暢通。
解放戰爭時期,任北平軍調處執行部電台隊長,晉綏軍區司令部通信科副科長,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部通信科科長,西北通信聯絡處兼西安軍管會電訊處處長兼西安軍管會電訊處處長。領導通信人員出色地完成了西北、東北戰場特別是西北戰場的作戰通信保障任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東北軍區司令部通信處副處長,通信學校、高級通信學校校長,通信兵學院院長,總參謀部通信部副主任,總參謀部通信部顧問等職。為我軍通信兵現代化建設和通信兵院校的創建、發展作出了貢獻。是政協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2000年9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
龍道權少將
龍道權(1913-2000),江西省永新縣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紅四軍第12師35團通信員、宣傳隊長、政治指導員,紅1軍團第1師1團營政治教導員,紅5軍團第34師102團特派員,第13師特派員,紅5軍團保衛局第二科副科長,大金省保衛局代局長等職,參加了蘇區“反圍剿”和二萬五千里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歷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政治部保衛部第二科副科長,第二分校政治部保衛科科長,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教導大隊政治委員,第三團政治委員,第1軍分區副政治委員等職,率領部隊多次參加戰鬥。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晉察冀軍區第2縱隊4旅政治委員,第19兵團63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等職,參加了大同、正太、青倉、保北、清風店、察南、平津、太原、扶眉、隴東等戰役戰鬥和解放蘭州、寧夏之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政治委員,率部參加抗美援朝戰鬥。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防空軍政治部主任,武漢軍區空軍政治委員,廣州軍區空軍政治委員等職,是黨的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勳章、一級、二級自由獨立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2000年2月17日因病在廣州逝世,享年87歲。
龍福才少將
龍福才(1909-1965),江西省永新縣人。1929年參加少先隊,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一方面軍第3軍9師機槍連副指導員、指導員,參加了攻打吉安的戰鬥。1932年任紅3軍9師軍醫處政委、參加了興國、水口、草台崗戰鬥。1934年任紅1軍團1師直屬隊總支書記,1935年任紅1軍團1師衛生部政委。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合後,到紅軍大學學習,後在抗大校務部擔任總支書記、指導員。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第4後方醫院政委、八路軍衛生學校政委。1939年任八路軍總政治部考察團幹部室組長。1940年任延安軍政學院大隊指導員。1941年任冀中軍區警備旅政治部主任,參加了1942年冀中“五一”反掃蕩,年底任警備旅代政治委員。1944年任晉綏軍區第6軍分區政治部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他擔任晉綏軍區第6軍分區副政委,領導了忻州土改工作。1948年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7縱12旅政委,1949年任一野7軍20師政委,參加了晉中、太原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第7訓練基地政治委員,華東軍區防空部隊副政治委員,南京軍區空軍副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副參謀長。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65年9月22日逝世,終年5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