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大同素有龍壁之城的美稱,至今還存有龍壁九座之多。其中:一龍壁四座,三龍壁一座,五龍壁三座,九龍壁一座(據傳說大同原有一座七龍琉璃壁,但早已無存,無可查考)。這些黃、綠、藍、紫、黑、白等五光十色的琉璃龍壁群,造型風格既出同源,又不雷同,製作工藝高超,氣宇不凡,使古城大同錦上添花,愈加絢麗多彩。龍壁一般用作建築物的照壁,多建於皇宮、王府、廟宇門前。既可作為院落建築的屏障,又能烘托建築物,使其展現出更加肅穆、壯麗的風貌。
圖騰
龍這種臆想中的神物,源於原始社會。那個時期的人們,常常把認為與本氏族有血緣關係的某種動物或自然物,當做本氏族的標誌,這就是所謂的“圖騰”。當時生活於中原大地的夏族,即以龍作為本氏族的圖騰。古代人民在創造龍的形象時,將世上能夠體現動物的力量和健美之處薈集於一身,於是便產生了龍這個形象。因此,龍便兼括了蛇身、駝頭、鹿角、兔眼、虎口、鷹爪、馬鬃、魚鱗、鯉須等獨特之處,而成為這許許多多動物的一個奇特的綜合形象。數千年來,龍成了華夏民族立國的標誌,也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和古老文明的象徵。中華民族也素來以“龍的傳人”而自喻,並以此而自豪。在中國的封建時代里,龍——這種古代人們想像中的動物,進一步被賦予了神秘的色彩和奇特的作用,以致成了皇帝的象徵,即所謂的“真龍天子”。人們也常用“九五之尊”來稱頌帝位。《易·乾》說:“九五飛龍在天。”意思是說“聖人首出萬物之象”,所以歷代帝王都喜歡在器皿、服飾、用具上以龍為裝飾,諸如:印璽、旗幡儀仗、宮室輿輦、畫棟雕梁,乃至器皿玩具等,用以表示受命於天,代天而治。
在佛教的經典里,龍為天龍八部眾之一,有神力,能護持佛法,於是就成為佛教的護法神。因此,在寺院山門前,也往往用龍的圖案來鑲嵌照壁。
據計,山西省除長治市城隍廟、陽城關帝廟、平遙太子寺、平陸縣井坪鎮等有數的幾座龍壁外,象大同這樣能將如此眾多的龍壁薈萃於一地者,國內實屬罕見。特別是大同九龍壁,無論其建築規模或藝術價值,還是年代的久遠,均為全國龍壁之冠,獨占鰲頭,堪稱為國家的瑰寶。
大同龍壁介紹:
大同龍壁概述;縣文廟一龍壁;觀音堂三龍壁;興國寺五龍壁;縣文廟五龍壁;代王府九龍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