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取水

龍取水

《龍取水》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龍取水是傳說,現在科學說法是海面上的12級以上的大風,使水成柱狀向天上捲曲,形成一水柱。因為看似天上的龍在取水一樣,故稱龍取水。

簡介

解釋:龍取水是傳說,現 在科學說法是海面上的12級以上的大風,使水成柱狀向天上捲曲,形成一水柱。因為看似 天上的龍在取水一樣,故稱龍取水。本為自然現象,取水的過程中,如有船隻捲入,那么就會直卷上天,所以漁民對此很是信仰,也因此有一段感人典故。

原文

俗傳龍取江河之水以為雨,此疑似之說耳。徐東痴南遊(1),泊舟江岸,見一蒼龍自雲中垂下,以尾攪江水,波浪湧起,隨龍身而上。遙望水光睒熌(2),闊於三疋練(3)。移時,龍尾收去,水亦頓息;俄而大雨傾注,渠道皆平。

據《聊齋志異》手稿本

注釋

(1)徐東痴:徐元善,字長公,山東新城人。由明入清,慕嵇康為人,更名夜,字嵇庵,又字東痴,隱居田廬。康熙十七、十八年,詔修明史,開博學宏辭科,有司將以應詔,以老病力辭不赴。王士搜輯其詩,序而傳之。傳見康熙《新城縣誌》八,參王士《帶經堂集·徐詩序》。徐元善兩度南遊, 一次在順治十八年,訪錢塘孤山林逋故居,至桐廬登嚴光釣台,酹謝翱墓,徘徊賦詩而返。一次在康熙二十二年左右,赴友人招,至江西德安,題詩廬山東林寺,未幾卒。

(2)睒熌(shǎn shǎn):閃爍。

(3)練:白色熟絹。

譯文

民間傳說,龍取江河裡的水而成雨,這是個令人半信半疑的說法。徐東痴南遊時,停船江岸,看見一條蒼龍從雲彩中垂下來,用尾巴攪動江水,立時波浪湧起,隨著龍身往上升騰。遠遠看去,水光一閃一閃的,比三匹白練還要寬。一會兒,龍尾收回去,水也即刻平息了。剎那間大雨傾盆而注,溝滿濠平。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