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冢村

龍冢村

位於子牙河畔的大城縣龍冢村,村東有個高出地面的土疙瘩。別小看這不起眼的土疙瘩,它就是有名的“龍冢疙瘩”,據說,秦始皇的一位太子就安葬在這裡。

關於“龍冢疙瘩”,當地有這樣的傳說:秦始皇經常出巡,有一年出巡秦皇島返回途中,他的一幼子因染瘟疫而亡。秦始皇想給幼子選一塊合適的墓地,當下便召集隨行的文武大臣商議。有人提出將屍體帶回鹹陽,找合適的地方;有的主張就地選擇墓地。其中有一位大臣卻認為,墓地落在何處應由天意決定,秦始皇點頭稱是。
就這樣,這位皇子的屍體每天由士兵們輪流抬著往回走。這天走到今大城縣城西北十里處一個小村的村東,突然,抬著屍體的前後兩根槓繩同時斷落。秦始皇見狀心想,看來此地正是安葬皇兒的風水寶地。他立即下令就地掩埋皇子屍體。於是,從文武大臣到士兵每人手捧一把黃土,便堆成了一座高出地面5米多、面積約2000平方米的墳墓。從此,這個臨近的小村便被叫做“龍冢村”。
1976年廊坊地區文物普查時,文物普查組對龍冢疙瘩進行了考察,他們在墓地外表發現了殘存的繩紋碎磚、陶片、夾砂紅陶片等遺物,結合在墓地北側鏟探所發現的朽木來分析,該墓年代確為秦漢時期的大型土坑墓葬。而後在1983年文物調查時,曾實地測得墓南側長75米,墓東側長52米,墓北側長57米,墓西側長48米,實存面積約3000平方米,此墓明顯高出地面3~6米不等。
當地百姓介紹,此地為“萬龍山”,為秦皇子墓,故名龍冢。對於這種說法,因為古籍中沒有相關記載,墓地外部也未發現碑刻和建築遺址,而在其墓地上也未找到直接可資佐證的文物,因此墓中所葬何人便顯得更加撲朔迷離。考古專家對此也尚未有定論。
當地傳說此墓為秦皇子墓,但對墓內所葬之人則傳說不一。一傳為秦始皇長子扶蘇墓;一傳為秦二世胡亥墓;還有說是秦始皇第十三子墓。那么墓內到底所葬何人?
關於扶蘇墓,現在有據可考的共有五處。1981年國家文物局主編的《中華名勝辭典》記載,“扶蘇墓”在“陝西綏德縣城內,疏屬山巔。”
中華書局1982年8月版,馬非百著《秦集史》陵墓誌載:“太子扶蘇墓:《長安志》稱在縣東南三十四里崇九里。”
《關中陵墓誌》記載:扶蘇墓有四:一在臨潼縣藥水村。一在平涼府東。一在寧縣西。一在綏德。按照綏德古上郡,扶蘇監蒙恬軍處賜死葬綏德當是。根據扶蘇曾作為蒙恬監軍的情況,他很可能葬在綏德。
至於二世胡亥墓,古書中有準確的記載。《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世皇帝陵葬杜南宜春苑中。”陵在雍州萬年縣南三十四里。從上面的分析看,“龍冢古墓”所葬之人顯然不可能是扶蘇和秦二世胡亥。
據舊志載:“秦太子墓在城北六十里段堤村,相傳秦始皇巡狩沙漠,曾駐蹕於此,值幼子薨瘞之。”《大城縣誌》也有記載:居民向太子冢祈禱,無不應者,俗呼為仙人台。據史料記載,秦始皇一生共巡狩五次,到北方沙漠是在第四次,這年胡亥已經15歲,而記載中提到的“幼子”必定小於胡亥。胡亥為秦始皇第十八子,因此,“幼子”也絕非始皇十三子。而秦始皇二十餘子的名諱及名次序列在史書上也難以全部查清,“龍冢”的真正主人是誰,一時也難有定論。也有人認為,“龍冢”為秦太子墓之說為訛傳。
“龍冢”雖無可靠的資料證實其真正的歷史,但它是我市及我省為數不多的一處秦漢時期墓葬。考古專家根據龍冢現存封土規模之大,認為該墓葬並不是一般官吏所能享用的,反映了當時的墓葬制度和習俗,為研究我國北方地區秦漢時期的喪葬制度及其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