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漢字]

龍[漢字]

龍(拼音:lóng)是現代漢語常用字 ,最早見於甲骨文 。龍為先民想像中的神物,乃綜合數種動物的形狀,並以想像增飾而成。後用以代指皇帝或比喻非凡的人物。 基本信息欄來源:

字源演變

演變流程圖 演變流程圖

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龍字像大口長身的一種怪獸。字形1甲骨文中上半部與甲骨文鳳的首略同;下半部像巨大長身的形狀,“左邊是吻,右邊是身。龍為先民想像中的神物,乃綜合數種動物的形狀,並以想像增飾而成。金文中張口演變為似肉形,戰國文張口已訛變為肉形,蜷體與張口脫離。《說文》小篆中,左旁是龍口與頭角訛變,右旁原為龍身翻轉上騰的樣子,並定型化。漢隸字形在秦篆基礎上將字形方塊化,成為繁體的“龍”字。隋代以後的俗字把“龍”寫作“尨”,據原字右邊偏旁改造而成。三撇也可寫作兩撇。《簡化字總表》進一步省為一撇,簡作龍。

甲骨卜辭中可用作人名。甲骨文中龍還可用作地名,方國名,神只名,寵佑之寵等。古代把龍看成一種威力巨大的神異之物,身長,有鱗爪,能興雲降雨。《禮記·禮運》:“麟、鳳、龍、龜,謂之四靈。”後來,龍成為皇帝的象徵。《史記·項羽本紀》:“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彩,此天子氣也。”由此指代與皇帝有關的一些事物,如龍床、龍輿、龍袞(帝王朝服)、龍飛(皇帝興起或繼位)。還比喻非凡的人物,如人中之龍。古生物學指古代一些巨大的爬行動物。如恐龍。現代還可指長形像龍的,如:火龍、車水馬龍等。

詳細釋義

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名詞侍說中的神異動物,身長,有鱗爪,能興雲降雨。dragon元王舉之《折桂令·三茅山行》:“飛膏雨龍歸洞口,弄晴雲鶴舞山頭。”龍鳳
封建君主或皇帝的象徵。 emperor《呂氏春秋·介立》:“晉文公反國,介子推不肯受賞,自為賦詩日:‘有龍于飛,周偏天下……龍反其鄉,得其處所。’”真龍天子
比喻英雄才俊。《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日:‘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臥龍
十二生肖之一。南朝陳沉炯《十二屬詩》:“龍隰遠青翠,蛇柳近徘徊。”
有龍形花紋或形狀像龍的東西的代稱。宋蘇軾《新茶送簽判程朝奉》:“火前試焙分新胯,雪裡頭綱輟賜龍。龍杓、龍舟
駿馬。horse唐王勃《感興奉送王少府序》:“鳥案多而無辯鳳,馬韋雜而不分龍。”龍馬
星名,1.東方七宿;2.歲星;3.太歲。宋周密《癸辛雜識後集·龍有三名》:“王莽《銅權銘》‘歲在大梁,龍集戊辰’者,以歲為歲星,龍為太歲也。”亢金龍
古代傳說中的官名。《左傳·昭公十七年》:“大嗥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
由龍捲風形成的積雨雲。the cumulonimbus cloud唐張籍《雲童行》:“雲童童,白龍之尾垂江中。”
舊吋堪輿家以山勢為龍。唐劉禹錫《虎丘寺路宴》:“埋劍人空傳,鑿山龍已去。”
古代煉丹術士稱水或汞。water,mercury唐李鹹用《送李尊師歸臨川》:“塵外煙霞吟不,,鼎中龍虎伏初馴。"
龍泉劍的省稱,泛指精良的劍。sophisticated sword唐施肩吾《贈邊將》:“玉匣鎖龍鱗甲冷,金鈴襯鶻羽毛寒。”
水草名,即葒草。也作“蘢”。valerian《詩·鄭風·山有扶蘇》:“山有喬松,隰有游龍。”
古地名,春秋魯地,在今山尓省泰安市。《左傳·成公二年》:“春,齊侯伐我北鄙,圍龍。”
姓。《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聞淮陰侯已舉河北,乃使龍且往擊之。”
形容詞 萌。 《初學記》巻三十引《春秋元命苞》:“龍之言萌也,陰中之陽也,故言龍舉而雲興。”
通。《廣韻·鍾韻》:“龍,通也。”
和。《廣雅·釋詁三》:“龍,和也。”
長形像龍的。車水馬龍
龍形的花紋。《周禮·考工記·朝人》:“龍族九游。”龍盾、龍袞
通“寵”,茉耀。 honor《詩·小雅·蓼繭》:“既見君子,為龍為光。”
參考資料: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從肉,飛之形,童省聲。凡龍之屬皆從龍。

說文解字注

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

四句一韻。

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二句一韻。毛詩蓼蕭傳曰。龍、寵也。謂龍卽寵之叚借也。勺傳曰。龍、和也。長發同。謂龍為邕和之叚借字也。

從肉。

與能從肉同。

肉飛之形。

肉二字依韻會補。無此則文理不完。六書故所見唐本作從肉從飛及童省。按從飛、謂?。飛省也。從及、謂?。反古文及也。此篆從飛、故下文受之以飛部。

童省聲。

謂?也。力鍾切。九部。

康熙字典

〔古文〕竜㰍龒䰱《唐韻》《集韻》力鍾切《韻會》《正韻》盧容切,音籠。《說文》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廣雅》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虬龍,無角曰螭龍,未升天曰蟠龍。《本草注》龍耳虧聰,故謂之龍。《易·乾卦》時乗六龍以御天。

又星名。《左傳·僖五年》龍尾伏辰。《疏》角亢氐房心尾箕為蒼龍之宿。

又《襄二十八年》龍,宋鄭之星也。

又山名。龍門,在河東,見《禹貢》。龍山,見《山海經》。封龍,見《括地誌》。

又邑名。《左傳·成二年》齊侯伐我北鄙,三日取龍。《注》龍,魯邑。在泰山博縣西南。

又《前漢·地理志》燉煌郡有龍勒縣。

又官名。《左傳·昭十七年》太皡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

又句龍。《左傳·昭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龍。

又馬名。《周禮·廋人》馬八尺以上為龍。《禮·月令》駕蒼龍。

又龍輔,玉名。《左傳·昭二十九年》公賜公衍羔裘,使獻龍輔於齊侯。

又草名。《詩·鄭風》隰有游龍。《陸璣·草木疏》一名馬蓼,生水澤中,今人謂之小葒草。

又神名。《山海經》有神名燭龍。《屈原·離騷》日安不到,燭龍何照。

又姓。漢有龍且。

又複姓。夏關龍逢,卽豢龍氏後。漢御史擾龍羣,卽劉累之後。

又人名。奢龍,黃帝臣。《管子·五行篇》奢龍辨乎東方,故使為土師。

又舜臣名。《書·舜典》帝曰:龍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

又《廣雅》龍,君也。

又《廣韻》通也。

又《玉篇》寵也。《詩·商頌》何天之龍。我龍受之。《毛傳》讀如字。《朱傳》寵也。

又《玉篇》和也,萌也。

又《正韻》與寵同。《詩·商頌·何天之龍釋文》鄭讀作寵,榮名之謂也。○按朱傳作叶音。

又《正韻》音曨。《孟子》有私龍斷焉。

又《集韻》《韻會》莫江切,音厖。《集韻》黑白雜色也。《周禮·冬官考工記》玉人上公用龍。《注》謂雜色,非純玉也。

又葉蒲光切,音龐。《易·坤卦》故稱龍焉。葉上嫌於無陽。《揚雄·解嘲》以鴟梟而笑鳳凰,執蝘蜒而嘲龜龍。 《說文》從肉飛之形,童省聲。《徐鉉曰》象宛轉飛動之貌。

《說文解字》書影 《說文解字》書影
《說文解字注》書影 《說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內府)》書影 《康熙字典(內府)》書影

書法字形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韓國字形對比圖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韓國字形對比圖

書寫演示

龍[漢字] 龍[漢字]

書法欣賞

篆書 篆書
隸書 隸書
楷書 楷書
行書 行書
草書 草書

(書法來源: )

音韻匯集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韻部聲調四呼韻系韻攝
上古音系
廣韻力鍾三等
中原音韻 東鍾撮 東鍾 陽平 撮口呼
洪武正韻 龍 茫 曨 寵 盧容 謨郎 力董 醜勇 一東 十七陽 一董 一董 東 陽 東 東 平聲 平聲 上聲 上聲
分韻撮要第六東董凍篤陽平

(音韻資料來源: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