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齊聰穎從小就酷愛美術,更擅長工筆畫。1964年從學校畢業後分配到由北京絹人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葛敬安等於1955年創辦的北京美術人型廠,開始跟隨葛敬安、宋翠珍、張琴老師學習絹人製作技藝。
1965年,巴基斯坦總理訪華,北京美術人型廠承擔了製作表現巴基斯坦民間舞蹈——腳鈴舞絹人任務,作為政府贈送的禮品。在此期間,剛剛入廠不到一年的齊聰穎看到作品後非常喜歡,自己就利用業餘時間製作了一對巴基斯坦腳鈴舞絹人,並找到葛敬安老師請她指導一下。當時葛老看過作品並得知齊聰穎才入行不久後非常驚訝,希望她能夠好好學習北京絹人技術。此後齊聰穎開始轉入學習北京絹人製作最頂級的糊頭技術。
齊聰穎對戲劇人物創作特別有心得。“京劇、越劇、吉劇、黃梅戲,這些戲劇人物在裝扮上有很大的差別,各有各的特色。京劇的服裝非常嚴謹,經過幾百年時間提煉出來的都是精華呀,做京劇人物實際上你要說讓人看個大致模樣這也容易,要真正考究的話,真不容易。一是人家的京劇服裝特別講究,你要想做得接近它,你必須要按照人家的規矩去縮小,比例要由你自己來定。我的絹人從肩膀到腳36厘米,這個高矮最合適,再大顯得笨,再小它的表情表達不出深度。按照36厘米的高度設計衣服只能看戲裝上的圖案來縮放比例,比如下擺的海水占戲裝的多少,我這絹人衣服上的海水也占多少。”齊聰穎告訴我們,她在畫服裝的時候常常採用雙面畫,過去在廠里做的絹人,光看前面,後面差不多就得了,現在做的絹人讓大家在後面也有了看頭。
齊聰穎花在繪製一套戲裝上的時間就要幾天甚至幾個星期。經過她的精巧安排和製作,件件製品都意趣盎然,特別由於抓住了人物“亮相”時一瞬間的神態,所以,不僅表現出人物的氣質、性格,還給人以靜中有動的感覺。
齊聰穎很喜歡唐卡,從2008年開始,她就潛心研究唐卡藝術,通過蒐集資料、書籍,進行反覆學習、研究、嘗試,2009年1月完成了藏菩薩製作。
在談到北京絹人的傳承與發展時,她說:“絹人還要占一個絹字,絹人的絹主要是指在手、臉的製作上是絹的。現在市場賣的那些石膏臉的,陶瓷臉的,都不應該稱之為絹人。有一次在展覽會上我看見一件絹人作品,用了非常多的色彩,總感覺不舒服。尤其是一看到人物的雙腳就是一塊板子時,我的心就咯噔一下,痛心呀!我有段時間特別著急,當代絹人從葛先生弄到現在,弄到工藝流程這么完整,每一步都琢磨到家了,絹人交到我們第二代人手裡,要是從我們第二代人手裡把這東西給絕掉了、丟掉了,實在是說不過去,我一想到這裡,就感覺到特別的痛心。我確實是愛這個絹人藝術,從我們這丟掉了,我們誰都對不起。”
技術
製作絹人的時候,先要用鉛絲做一個人體骨架。一般使用14號的鉛絲,因為這種型號的鉛絲比較粗也比較硬,容易定型,如果不受潮的話,也相對不易變形。
做好骨架後,先用硬一點的衛生紙纏繞,為什麼要用硬一點的紙呢?因為它有一個力度。之後再用脫脂棉密密地裹實,把這身子都繞得像有肉一樣,外面就用咱們夏天穿的針織品的背心把它包上,做成絹人的人形。
頭的工藝相對較為複雜,要先用像皮泥塑成不同的造型,然後用石膏翻製成頭模,以絹紗用粘合劑在頭模上裱糊,等完全乾燥後再脫模、開臉、做成頭殼。早期製作的絹人,頭部通常不作填充處理,由於頭部髮飾重量的壓力,時間長了很容易變形。所以現在製作絹人時,一般都要用脫脂棉填實。
為了防止生蟲,還要在填實時添加些乾燥劑、樟腦等防潮防蟲的東西。
齊聰穎老師製作的鳳冠,嚴格按照京劇鳳冠的三個部分原型,完全是用絲編結而成。這項工藝也是由她獨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