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家文化玉器

齊家文化遺址分布於黃河上游的甘肅臨夏地區。它同眾多古代文化遺址 一起,共同孕育了輝煌的黃河文明。齊家文化中的玉器,以其特有的渾雄拙 朴、磅礴大氣、多姿多彩,向人們傳遞著四千多年前史前人類的歷史信息。 鑑賞、解讀其歷史的內涵、藝術品位的表現,令人激動不已,給人以心靈的 震撼。 作者通過本書,對齊家文化的來龍去脈、歷史背景、地理環境、自然風 貌、齊家玉器的風格特點、製作工藝、玉材種類、文化內涵等均做了論述, 並對齊家玉器與其他史前文化的關聯以及對後續玉文化的發展影響,闡述了 自己的看法。書中二百多幅圖片,都是據實物拍攝,均為首次發表,對歷史 研究有十分珍貴的實物史料價值。本書是第一部全面介紹和研究齊家文化玉 器的權威著作之一。

內容簡介

本書是第一部全面介紹和研究齊家文化玉器的著作。對齊家文化的來龍去脈、歷史背景、地理環境、自然風貌,齊家玉器的風格特點、製作工藝、玉材種類、文化內涵等,均做出了論述。對齊家玉器與其他史前文化的關聯,以及對後續玉文化的發展影響,也談出了自己的一些觀點。在當前學術隊伍對社會上流傳的齊家玉器尚未達成完全一致定論的情況下,作為個人藏家的這些看法與實物,有相當重要的借鑑意義。

圖書目錄

概述

玉的概念性知識

一、什麼是玉

1.文化概念的說法

2.理化概念的說法

3.工藝概念的說法

二、主要的玉石品種

三、制玉的方法與基本工具

1.玉料的切割

2.玉坯的雕琢

3.玉件的打磨

4.玉件的拋光

5.表面打蠟

四、玉器發展的簡要歷程

1.新石器時代玉器的主要特點

2.商周奴隸時代玉器的主要特點

3.春秋、戰國時期玉器的主要特點

4.秦漢時期玉器的主要特點

5.唐宋元明清玉器的主要特點

五、古玉的基本知識與做舊手法

1.什麼是古玉

2.古玉的識別

齊家文化的歷史地理環境

齊家玉器的主要品種與特點

一、簡述

二、齊家玉器的主要形制

三、齊家玉器主要玉材種類

1.總體狀況

2.齊家玉器中的和田玉

3.齊家玉器中的地方玉

4.齊家玉器中的地方雜玉

四、齊家玉器的風格與特點

1.片狀齊家玉器

2.立雕型齊家玉器

3.齊家浮雕玉器

4.齊家圓雕玉器

5.齊家組合與裝飾玉器

6.玉擺件

五、齊家玉器的琢磨工藝特點

1.切割開料

2.拋光

3.鑲嵌、粘接

4.刻制紋飾

5.銅、玉合鑄與粘接

六、齊家文化與其它原始文化的關聯

七、齊家玉器認識附記

1.齊家玉器的收藏趨勢

2.收藏齊家玉器應注意的問題

齊家古玉後續發展的探討——彩繪玉器

圖版

說明

圖1玉刀

圖2玉鏟

圖3三孔玉刀

圖4玉鏟

圖5玉三孔刀

圖6玉刀

圖7玉斧

圖8玉出戟勾月形刀

圖9玉羊首柄形刀

圖10玉刀

圖11玉鏟

圖12玉三孔刀

圖13玉刀

圖14玉五孔刀

圖15玉三孔刀

圖16玉扉牙四孔刀

圖17玉刀

圖18玉矛

圖19玉雙獸首形刀

圖20玉三孔刀

圖21玉彎月形刀

圖22玉刀

圖23玉虎首柄形鏟

圖24玉三孔刀

圖25玉人首側面形刀

圖26玉魚形刀

圖27玉五孔刀

圖28玉五孔刀

圖29玉六孔出戟大刀

圖30玉鳥柄形刀

圖31玉獸首柄形刀

圖32玉刀

圖33玉刀

圖34玉刀

圖35玉簇

圖36玉鏟

圖37玉嵌松石七孔刀

圖38玉五孔刀

圖39玉鏟

圖40玉鳥首柄形大刀

圖41玉鉞

圖42玉鏟

圖43玉鏟

圖44玉鏟

圖45玉鉞

圖46玉鏟

圖47玉戈

圖48玉獸柄三孔刀

圖49玉刀

圖50玉三孔刀

圖51玉刀

圖52玉嵌松石獸形刀

圖53玉刀

圖54玉刀

圖55玉匕

圖56玉鋮

圖57玉鉞

圖58玉鉞

圖59玉鋮(牙璋)

圖60玉鋮(牙璋)

圖6l玉鉞

圖62玉鉞

圖63玉鉞

圖64玉鉞

圖65玉鉞

圖66玉鉞矛合體器

圖67玉鉞

圖68玉彎勾波浪形刀

圖69玉鉞

圖70玉鉞

圖71玉戈

圖72玉戈

圖73玉鉞

圖74玉戈

圖75玉鉞

圖76玉鋮

圖77玉戈

圖78玉鉞

圖79玉鉞

圖80玉鏟

圖81玉鏟

圖82玉矛

圖83玉鳥首鋮

圖84玉錐形器

圖85玉鋮

圖86玉鉞

圖87玉鋮

圖88玉戈

圖89玉鉞

圖90玉雙虎出廓璧

圖91玉鉞

圖92玉鉞

圖93玉異形鉞

圖94玉鉞

圖95玉獸形刃鋮(牙璋)

圖96玉鋮

圖97玉鋮(牙璋)

圖98玉鳥虎雙首形五孔刀

圖99玉鉞

圖100玉鉞

圖101玉鉞

圖102玉牙璋

圖103玉鋮

圖104玉鉞

圖105玉鉞

圖106玉鉞

圖107玉鏟

圖108玉鉞

圖109玉鉞

圖110玉嵌松石鉞

圖111玉鉞

圖112玉鉞

圖113玉鉞

圖114玉鋮

圖115玉鉞

圖116玉鉞

圖117玉鉞

圖118玉鉞

圖119玉戈

圖120玉鋮

圖121玉鉞

圖122玉鉞

圖123玉鼎

圖124玉嵌松石琮

圖125玉五璜形合璧

圖126玉三璜形合瑗

圖127玉璧

圖128玉璇璣形環

圖129玉鳥

圖130玉璧

圖131玉魚

圖132玉魚

圖133玉魚

圖134玉魚

圖135玉魚

圖136玉魚

圖137玉魚

圖138玉魚

圖139玉魚

圖140玉魚

圖141玉魚

圖142玉魚

圖143玉魚龍變化形飾

圖144玉魚

圖145玉魚

圖146玉魚

圖147玉魚

圖148玉魚

圖149玉嵌松石魚形刀

圖150玉魚

圖151玉獸形刀

圖152玉雙璜形合璧

圖153玉璧

圖154玉琮

圖155玉人面紋琮

圖156玉琮

圖157玉琮

圖158玉琮

圖159玉琮

圖160玉眼紋琮

圖161玉琮

圖162玉牛首紋琮

圖163玉管

圖164玉琮

圖165玉箍形器

圖166A、B玉獸首形簪

圖167玉琮

圖168A、B玉琮

圖169玉琮

圖170A玉編鐘

圖170B玉人座形燈

圖170C玉燈圓盤

圖170D玉叉形燈架

圖170E玉人形燈座

圖17lA、B玉浮雕面紋大琮

圖171C、D玉浮雕面紋大琮

圖172A、B玉磬

圖173玉琮

圖174玉璧

圖175玉璧

圖176玉瑗

圖177玉璧

圖178玉嵌松石橢圓形環

圖179玉瑗

圖180玉瑗

圖181玉瑗

圖182玉璧

圖183三合玉瑗

圖184A玉六璜形合璧

圖184B玉六璜形合璧單片

圖185玉三蟬紋出廓璧

圖186玉璇璣形環

圖187玉獸面紋與蟬合成組佩

圖188玉嵌松石獸面紋佩

圖189玉嵌松石獸面紋牌

圖190玉嵌松石神鹿

圖191A、B、C玉浮雕人、牛、羊面紋筒形器

圖192玉駝形器

圖193玉駝形器

圖194玉羊首筒狀器

圖195玉貝

圖196A、B玉龜背甲

圖197玉人面紋筒形器

圖198A、B玉龜背甲

圖199A、B玉牛首形器

圖200玉龜

圖201玉竹節式管

圖202玉獸面筒形器

圖203玉獸面筒形器

圖204玉馬蹄形器

圖205玉管

圖206玉管

圖207玉管

圖208玉龍形塊

圖209A、B玉出廓瑗箍筒形器

圖210玉龍形塊

圖211玉龍形塊

圖212銅鎏金嵌玉渦紋枕

圖213玉羊皮形器

圖214玉管

圖215玉虎

圖216玉鼎式香薰

圖217玉管

圖218A、B、C玉神人紋塔式器

圖219玉側面人首形飾

圖220玉獸冠神人像

圖22l玉鳥冠女神像

圖222玉嵌松石牛神像

圖223玉神人立像

圖224A、B玉男人立像

圖225玉女人像

圖226玉嵌松石神人

圖227玉人

圖228玉嵌松石獸身人面神像

圖229A、B玉人

圖230玉撫膝跽坐式人

圖231嵌松石玉人

圖232玉人

圖233玉神人頭覆面

圖234玉浮雕人物圖擺件

圖235A、B玉牛頭形飾

圖236綴玉覆面

圖237綴玉覆面

圖238嵌松石綴玉覆面

圖239綴玉覆面

圖240綴玉覆面

圖241玉浮雕狩獵圖嵌飾

圖242玉浮雕人物勞作圖嵌飾

圖243玉浮雕人物圖嵌飾

圖244玉浮雕狩獵圖嵌飾

圖245玉人頭形器

圖246玉獸頭形器

圖247玉人頭形覆面

圖248玉嵌松石神人男像

圖249玉嵌松石神人女像

圖250玉嵌松石神人紋牌飾

圖251玉嵌松石神人形器

圖252玉嵌松石魚

圖253玉漆繪龍鳳壺

圖254A、B漆繪玉劍

圖255A、B漆繪玉琮

圖256玉漆繪舉燈式人

圖257漆彩繪玉鼎

圖258漆繪玉罐

圖259漆繪雙龍白玉瓶

圖260A、B漆繪玉覆面

圖261漆繪龍鳳舞人玉佩

圖262A、B漆繪玉璜

圖263A、B漆繪人形玉佩

圖264A、B、C、D、E、F、G、H漆繪玉璧

圖265A、B、C、D玉漆繪獸首圓鼎

圖266漆繪玉人

圖267A、B、C、D、E漆繪玉靴

圖268A、B漆繪玉人

圖269A、B漆繪四合玉瑗

圖270漆繪玉辟邪

圖271A、B漆繪玉碗

圖272漆繪玉杯

圖273A、B、C漆繪雙聯玉琮

圖274A、B漆繪玉璧

圖275漆繪馬頭玉刀

圖276漆繪玉劍

後記

文摘

五、齊家玉器的琢磨工藝特點

“玉不琢不成器”,琢玉工具比較簡陋,而琢玉技法卻十分複雜。《詩

經》記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說明了用比

玉料硬的解玉砂碾琢治玉,是加工玉器的基本方法。直至當今,這種琢玉技

藝延續幾千年無質的改變,不過是工具變成電動的轉速快了,解玉砂由石英

或隕石顆粒為主,換成金剛石或碳化矽磨料,更細更硬了。以水和磨料打磨

沖洗,磨製玉器成形之法依然如故。

既然是琢磨雕刻,必然就留下相應痕跡。齊家古玉上留下的各種痕跡,

記載了當時琢玉的各種技法。品查這些細微琢痕,對識別真偽斷代大有裨益

1.切割開料

線切割開料痕跡在玉琮、玉璧上時有出現,如圖46、圖168。平面上留

下一條較直的棱脊,這是由於開料切割即將切透掰開所致,棱脊上留下參差

不齊、凸凹不等的貝殼狀斷口,斷口內時常有土銹掩蓋,清洗乾淨後細看,

斷口凸凹不等的地方均有與器身等同的包漿,沒有包漿則疑為偽作新碴。當

地老鄉撿到這些古玉為了漂亮多賣錢,有的用酸將土銹去除,往往破壞了器

表的包漿,造成鑑別的疑惑。但開料斷碴內包漿不易破壞,比較好認。當然

所謂的現代用布輪磨擦作偽包漿,只能施於光滑面的玉表,這些參差不齊的

斷口則無法為之,故線鋸切割開料即將完成時,將玉料掰斷是齊家文化時期

的一個特點。

上大下小的梯形馬蹄鑽孔,也是齊家古玉的一個顯著標誌,無論是大孔

還是小孔均如此。大孔如鉞、璧等,見圖89、圖104,直徑幾厘米的孔徑內

壁上,留下了高低不平、寬窄不等、深淺不一的旋轉磨痕。這是因為非金屬

管鑽在磨鑽時逐步磨損,越來越細所致。即將鑽透時玉料斷裂,在孔出口邊

緣周邊留下了參差不齊的斷口。旋轉圖形條痕內要有包漿,斷口內要有包漿

,這較易觀察。還有些鑽後將這些粗痕打磨掉,進一步加工以使孔徑內壁光

滑,邊沿圓潤。這給識別增加了難度,但仔細察看,一般孔內壁修磨得不完

全徹底,依然可見稀落斷續的旋轉痕跡,邊沿圓潤處可見到縱向磨痕。

幾毫米厚,二十幾厘米長度以上的片狀玉器,側看往往不在一直線上,

微有弧度或薄厚不均。這是因開較薄較長的料片時,很難把握線鋸沿絕對直

線鋸切。凡鋸過木材的人都有體會,即便用墨斗打上直線,用手鋸嚴格按直

線鋸開也是很困難的。沒經驗者鋸出線條肯定七扭八歪,幾十厘米長的片形

玉器在齊家文化中並不罕見。也有說法因時間久遠玉材內部應力所致稍有彎

曲,因未曾查實並計算,玉材應力引起有何變形的實據,不敢臆下結論,故

認為大多還是人為切割開料所致。

2.拋光

玉表的磨光工藝在齊家部分玉器中表現極佳,有些玉琮、大玉刀表面磨

制十分精細,手在玉表滑動平整光潔猶如鏡面。分析有兩方面原因,除磨製

細膩外,與和田玉材質的細膩也有直接關係。和田玉質細膩堅硬,能磨製的

如此光潔說明磨砂十分精細,磨擦的材料也必須精心選擇。推測是使用獸皮

加磨砂擦磨而成,即便使用現代工具與磨料,磨製成如此程度也非易事。加

之包漿效果,玉表呈現溫柔深沉的光澤,不浮不躁,精光內涵,大顯古玉之

風。在和田玉料精製的齊家玉器中,這種老玉之寶光尤為顯著。石英材質的

精磨玉表,除手感同樣細膩外,光澤略顯明亮反光,這是磨光、包漿及石英

料質玻璃光澤特性的綜合因素所致。齊家古玉中精細品種,因細膩的拋光所

顯現的潤澤,讓人愛不釋手,把玩鑑賞,令人心曠神怡。

3.鑲嵌、粘接

鑲嵌與粘接,在齊家古玉中也經常出現,如圖222、圖251。碎小的石片

用漆膠貼上於玉人身上,十分牢固。漆膠的主要成分就是漆樹流出的生漆,

粘合力很強,且耐水和弱酸鹼,粘接縫隙露出的漆膠一般是呈淡黃色。在玉

器身上點綴的松石裝飾,則在地子上掏空小槽,松石座臥槽中並粘漆膠,是

粘接加鑲嵌,結合的更加牢固,正常碰撞一般不會脫落。玉銅鑲嵌是將銅器

留下預設的凹槽,再將琢磨好的玉片粘鑲於銅器凹槽中,見圖212,鑲玉銅

枕。這種方式就是通常所說的銅鑲玉,因古時銅金並稱,又叫金鑲玉。

4.刻制紋飾

直接在玉表刻制紋飾,良渚文化古玉中量較大,齊家古玉中雖有,所占

數量比例很少,如圖14、圖160。玉刀與玉琮的細陰線紋均為直接刻制,能

否直接刻紋于堅硬的玉石上,日本一位學者曾用自製的一把金剛石刻刀,手

力刻劃玉石,可留下較深的痕跡。這個實驗可以證明比玉石硬度高的器具刻

劃玉表的可行,我們知道玉石中最硬的品種硬度為7,而金剛石硬度為lO。

摩氏硬度每提高一檔不是簡單的提高一倍,由1至10的實際硬度的提高是呈

指數曲線上升的,摩氏硬度越高,其每一檔相差的比例越大。用金剛石刀具

刻劃玉石可行,並不等同證明史前文化古玉的陰刻線就是用金剛石刻劃的。

因硬度大幹7的自然界物質不只金剛石一種,還有鋼玉、炭化矽,某些隕石

材料等等。史前古玉的直刻陰線紋到底是用什麼材料刻制,較多的推測是金

剛石或隕石,因沒有實物的證實,只有實物的結果體現,又給我們留下了一

個想像的空間。至於漢代以後的“昆吾刀”刻玉如泥之說,恐也有文人的修

飾誇張,因誰也沒有見過“昆吾刀”到底為何物。刻劃的陰線紋比較好識別

,紋痕較細,有的細如髮絲,且沒有砣具或拉磨工具的磨痕,而是硬物直刻

的崩裂留於線槽的兩側,細線槽內有包漿。令人驚訝的是幾十厘米長的細如

髮絲的刻紋筆直如線,實屬不易。是用什麼方法保障刻線直度的精準,又給

我們留下了一個猜想。不解與疑惑問題多多,但現實結果又擺在你面前,這

也是古玩所具有的精妙之一。

5.銅、玉合鑄與粘接

銅、玉合鑄之法,在近代基本無人採用。銅與玉的銜接不用鑲嵌,不用

膠粘接,而是合鑄在一起,這種構思與實施方法確實出奇,雖發現極少,但

又有憑證。遼寧旅順博物館的一件商代銅柄玉鋮,經x光射線透視測定,銅

柄與玉鋮是通過鑄造的辦法結合在一起的,且十分牢固。齊家文化的一套玉

編鐘,見圖170,七個編鐘懸掛在一個玉橫桿上,編鐘重量三十多斤,玉桿

要能承載,不能彎曲斷裂。120厘米長的玉桿選料是極困難的,如此長度的

大料中間無一絲綹裂,細查才發現這根玉桿不是整體切成,而是分三段拼接

。令人驚訝的是玉桿的結合處十分牢固、受力,猶如整塊玉料製成。拼接之

處縫隙有銅液狀物質擠出,高倍放大鏡下觀察擠出物有銅粉和樹膠成份。是

用什麼方法將三段玉桿銜接成一根的呢?推測是短玉桿接頭處有榫,插接時

處理的辦法有兩種。一是裡面澆鑄銅液,連線十分牢固,利於承重而不變形

。這種連線辦法操作起來難度很大,需將玉桿加溫預熱,以避免銅液碰到涼

玉立即凝固,而玉加熱溫度控制在銅液不能迅速凝固又不能破壞玉質。二是

榫卯處澆有樹膠與銅粉的混合物,銅粉成為膠的添加劑,以增加粘合後的承

載牢固度。這兩種辦法都是面對實物的推測。究競是哪種,因無法切開銜接

斷面驗證,有待進一步研究。這種具有很大受力,將玉桿分段銜接的方法、

材料與工藝,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待解之迷。我們知道,齊家文化晚期的辛店

文化已進入青銅時代,前文已述辛店文化考古發掘有銅器出現,這根玉桿的

銜接及與銅的運用關係,令人大開眼界,即便現今模仿,也有極大難度。整

根玉桿略有向上彎曲的弧度,呈微微的拱形,增加了承載力,史前文化便有

對力學知識的認知與運用,真乃又一奇蹟。

伴隨齊家古玉更多品種的出現,探知、思索其製作工藝特點,可能會有

更多新發現。讓我們摒棄人為的條條框框,去除固有的思維定式,在客觀的

實踐中去研究、品味齊家古玉,無疑是一種極人的樂趣和典雅的享受。

P52-55

後記

異彩紛呈、磅礴大氣的齊家文化古玉,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反覆鑑賞、

解讀其中歷史文化的內涵,藝術品位的表現,令人激動不已。我由衷喜愛,

並多年來傾力收藏。雖然早有願望將齊家古玉的神奇魅力,真實地、直接地

展現給讀者,讓我們一起去探索中華文明的源頭,感受歷史的變遷,領悟先

人們是怎樣創造了歷史文化,並享受這燦爛成果帶給我們的喜悅,但是擔心

非本人專業所能,遲遲未敢整理髮表。在向多位專家學者討教學習和與民間

資深藏家切磋探討中,一些觀點得到了眾多圈內朋友的認可與支持,多位名

士鼓勵我將自己的藏品與看法整理成冊公開發表,方敢捉筆伏案,試書管見

,冀以拋磚引玉,促進對齊家文化玉器的認知。

本人軍旅生涯一生,電子工程領域的技術工作是主業。因工作所需,曾

多年往返於河西走廊,足跡遍及大漠戈壁,後又奔波於江南水鄉,亦曾多次

遠洋,歷經風浪。艱苦緊張部隊生活的磨練使人頗多受益,幾十年技術工作

又養成了追根求索的志趣性格。這對業餘愛好的賞石鑒玉,無形之中帶來了

莫大好處。

甘肅這片古老的土地,猶如我的第二故鄉。無論遙遠荒涼,還是貧瘠苦

澀,難以割捨的情懷源於內心。我“而立”之年前後,有十幾載的青春歲月

全部留在了這片土地上,為祖國的航天事業進獻了綿薄之力。那個時期生活

異常艱苦,心靈格外純潔。如今已過“耳順”之年,憶起當年情景不單無怨

無悔,更有發自內心的自豪。也是從那時起,對“石頭”產生了喜愛之情。

那時我們的國家整體處於短缺經濟時代,而我們又處於艱苦地區,除工作之

外,幾乎無任何業餘生活。沒有電視,連收音機也僅限於太陽落山後才收聽

得到。單調的文化生活,使業餘時間目光轉向了戈壁大漠,閒暇之時,步行

上百里,搜尋戈壁青山上的瑪瑙、碎玉、風化奇石。歷經數萬年風沙吹磨後

的青石歷煉得崢崢鐵骨,千姿百態,出神入化。給人不僅有藝術上的享受,

還有精神上的啟迪。由此使自己與玉石結下了不解之緣,那已是四十年前的

往事了。內地進場的航天試驗隊伍,每次完成任務返回時,均

帶回大量的異珍奇石,我感到特別愉悅。事情往往這樣,人們越是生活富足

,就越是喜愛純自然的萬物造化,越是久居現代都市,就越是嚮往原生態的

天然景物。返樸歸真,實為人之本性。

伴隨事業發展,我又被調至江南,並數度遠洋。八十年代調回北京後,

又趕上改革開放的春風,首都的文化氛圍給業餘愛好帶來了優裕的條件。北

京豐厚的文化積澱,給玉石文玩的鑑賞學習提供了全方位的滋養,真乃如魚

得水。在長期收集學習過程之中,我也結識了眾多的專業大師、名人雅士、

資深藏家、地質學者、業餘愛好者和琢玉高手,從中獲益匪淺。為進一步體

味實踐認知,我也曾自製切磨設備,動手切磨拋光過數十種寶玉石。業餘生

活全部投入其中,樂此不疲,幾近痴迷。隨之,對於古玉的識別評斷能力也

逐步有所提高,偏愛之情自然與日俱增。

特別需要表達的是對周南泉先生的敬意!周先生求學於廣東中山大學歷

史系,數十年致力於古玉研究,已近耄耋之年。為人謙和,誠摯樸實,

冶學嚴謹。自20世紀80年代後期我向先生求教拜識以來,得到了許多關鍵性

指導。本人作為門外漢,對周先生這樣大師級專業人士,本不好意思過多討

擾,但先生對我從來都是以禮相待,悉心指點,著實令人尊敬。本書的提筆

,也初始於周先生的鼓勵。特別是初稿與照片完成之後請先生把關,本以為

看看照片即可,先生堅持逐一鑒閱全部實物,以免誤判真偽,發表後給他人

誤導。近三百件玉器,多件重達幾十公斤,又無專職場地存放,蝸居中十分

零亂,鑒閱查看是十分費時費力之事。周先生不辭辛苦,親臨家中鑑別了本

書圖錄中全部圖片的實物。這種嚴謹的學風,慎重的態度,使人肅然起敬。

先生與我之交往,除玉緣興趣外,無任何其它所圖,是君子之交,清淡如水

,這在當今市場經濟大潮中,更加難能可貴。

我這些齊家玉器的覓得,說來也算一種緣份。因多年的喜石愛玉,雖獲

得了一些戰漢至明清、紅山文化與龍山文化之玉件,但零零散散,不成體系

。而對古玉的偏愛,卻也掌握了一些識辨的能力。幾年前“非典”盛行之時

,市內行人稀少,往日車水馬龍的中軸路上,竟然幾百米才見一輛汽車。人

頭攢動的潘家園舊貨市場門可羅雀,空場上的地攤位置人跡全無,只剩大棚

里的攤位稀稀落落。多年來休息日逛市的習慣難以改變;加之幾十年風浪的

錘鍊,對tc非典”不似常人之懼怕,我依舊逛市。甘肅老鄉帶來的一些玉器

令人眼前一亮,加之對甘肅風土人情的熟悉,易於判斷。雖器形各異,認真

查看後斷定應屬出自甘肅之地的高古玉。那時甭說認知者廖廖,連逛市的人

都十分稀少,自然收集起來較為便利,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常去逛市搜尋

古玉。幾年來,陸續收集到這些齊家古玉,雖為之傾囊,卻喜不自勝。有朋

友說,這是你幾十年孜孜不倦、執著追求的結果。我倒覺得,是甘肅這片土

地,讓我為之付出了青春,使我晚年得到賞賜。

尚須說明的是,本人喜石愛玉,起始於興趣愛好,並非源於當今收藏尋

寶之風。故個人收藏本無逐利之奢求,亦無顯擺之本意。陋室之中,把玩真

品、體味文化,真乃莫大享受。這些齊家瑰寶,雖藏於個人手中,也是華夏

之遺存,當盡其所能加以保護。現整理成書,公之於世,以圖共賞,同時也

想為促進齊家文化玉器的研究盡一己之力。所述觀點、看法,難免漏誤,歡

迎各位方家指教,必當恭聽捧納。

在此,對於三十餘年來與我結識並給予了諸多幫助、指導、惠贈的前輩

、老師、玉友、同朋,一併表示誠摯的感謝,因層面過寬,恕不逐一列名拜

謝!

對於協助提供藏品、拍攝、謄寫列印等多方幫助的張雅玲、白立志女士

和叢培智、戚衛民、顧兵先生等,在此一併表示誠摯的謝意。

岳龍山

2006年5月於北京讀石山房

序言

周南泉

我與岳龍山先生的結識,純屬機緣使然。那已是十五年前的往事,在東

直門的一位玉友家中鑑賞藏玉,岳先生也攜帶了三十件戰漢至明清的小件玉

器,我逐一鑒過,絕大部分斷代準確。那時他賞石藏玉已近二十載,具有了

相當的眼力。岳先生謙虛好學,為人敦厚,自此我們便成為了好友。

近些年,齊家文化玉器大量面市場肆,岳先生憑藉多年鑑賞玉器的眼光

,收藏了諸多齊家玉器品種,多達幾百件,已構成序列性藏品。加之對其歷

史文化、風格特點的研究探討,不乏一些獨到的見地和有價值的觀點。作為

一名非專業人士(本人自稱),能達到如此程度,實屬不易。在與我多次交流

探討中,我建議他將其藏品與看法整理髮表,回報社會,這就是本書成型的

起因。

《黃河文明瑰寶——齊家文化玉器》一書,對齊家文化的來龍去脈、歷

史背景、地理環境、自然風貌,齊家玉器的風格特點、製作工藝、玉材種類

、文化內涵等,均做出了論述。對齊家玉器與其他史前文化的關聯,以及對

後續玉文化的發展影響,也談出了自己的一些觀點。在當前學術隊伍對社會

上流傳的齊家玉器尚未達成完全一致定論的情況下,作為個人藏家的這些看

法與實物,有相當重要的借鑑意義。這本身也說明了在當前國泰民安的社會

現實中,民間收藏熱潮不僅持續升溫,在廣度和深度上亦有發展,對保存中

華歷史遺物無疑是幸事。

書中刊錄的二百多件玉器我逐一鑒過,大部分均為精品,堪稱國寶級的

不下一、二十件,確為十分珍貴的歷史遺存。令人悅目怡神,大飽眼福。歸

納起來,有如下幾點看法:

1.齊家文化古玉,因歷史、地理、自然條件等因素,大部分保存完好

,材質優良。如圖32、65、101……經檢測,均為上好和田仔料,這說明,

在齊家玉器中和田玉作器並不鮮見。這在高古玉中是很難得的,它對和田玉

的使用史研究,有重要意義。

2.反映史前先人現實生活的浮雕玉器,如圖234、24l,我也是首次見

到。記錄了齊家先民生活、勞作的場面。加之樹木、石頭等背景襯托,宛如

一幅繪畫,透露了大量的人文與自然風貌的信息,有十分珍貴的實物史料價

值。

3.齊家玉器常有大型和組合作品,如圖40大型玉刀,柄為鳥首,身如

鳥尾,長逾一米,器形生動流暢;圖170的成套玉編鐘,配套完整,組合巧

妙;圖123的玉鼎,體型碩大,氣勢宏偉,雕工很好,重達二百四十餘斤;

圖238、239、240……的綴玉覆面,型制相近,而琢工各有不同,有的還有

松石鑲嵌。原傳統認為玉覆面始於西周,在齊家玉器中出現,且製作精美

,玉質優良,令人讚嘆。同類器物還有多件,這些實物不僅體現了齊家古玉

的雄渾豪放,還將一些原有歷史遺存中玉器造型的出現上推幾百年,甚至近

千年。

4.玉器上鑲嵌綠松石,是齊家古玉的又一突出特點,圖250、251、252

的鑲松石魚牌飾,類似二里頭鑲松石銅牌飾的鑲松石玉牌飾;圖248的玉神

人……這種不規則松石小片拼接的鑲嵌技法,過去在商代遺物中曾有發現,

而這幾件齊家玉器證實了齊家文化時期已有運用。古樸流暢的玉雕,配以松

石鑲嵌點綴,更顯精美華貴。

5.此次見到的多件實物,從器形風格,到雕琢技法,明晰見到了紅山

文化的影子。如圖204的馬蹄型器;圖221的鳥冠神人像;圖200的玉龜……

以前在它處見到過類似單件,曾以為是紅山文化之物。集中多件序列性認真

查看,從琢工、玉質、大小、鑽孔及出處等,又與紅山玉器有區別,方確認

應屬齊家文化,從中可見紅山文化對齊家文化的影響之重。究其原因,是紅

山先人因氣候惡化,南移遷徙,部分至燕山領域,部分至陝甘地域,從而對

齊家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還是乾脆就屬紅山文化的延續,這都是值得我們

思考的。進一步推想,紅山文化並沒有消亡,而是在齊家文化中得到某些延

續發展。這一問題暫不敢定論,但齊家古玉諸多紅山文化的影子,給我們留

下了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6.齊家玉器上一些細微特徵所呈現的信息是多方位的。如圖224的立式

玉人,手舉斧頭,腰際圍一圈樹葉遮蔽下身,斧頭的頭與柄有交叉綁系的繩

索固定。這使得我們通常認知的史前先人腰圍樹葉的衣飾,及斧、鏟等工具

與手柄捆綁系接的方法進一步在齊家古玉中得到佐證。又如圖170B玉編鐘兩

側跽坐舉燈盞玉人,表現了重要儀仗人物的姿態神情。品讀齊家古玉的一些

寫實信息,所呈現的史料價值異常豐富。

總之,齊家文化玉器所承載的歷史、文化、藝術信息難以估量。齊家玉

器的絢麗多姿,在下面的圖版中可逐一賞鑒。藏寶於民,是社會前進的重要

標誌,相信在民間會有更多的精品面市。

上述看法屬本人己見,希望齊家文化玉器進一步得到專業隊伍的重視,

加快研究步伐,從中解讀出更多的歷史文化內涵,使齊家古玉展現應有的風

貌。

2006牟5月於北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