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1.鼠類最小的一種。古人以為有毒,齧人畜至死不覺痛,故又稱甘口鼠。《春秋·成公七年》:“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鼷鼠又食其角,乃免牛。”《三國志·魏志·杜襲傳》:“臣聞千鈞之弩不為鼷鼠發機;萬石之鐘不以莛撞起音。”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獸三·鼷鼠》﹝集解﹞引 陳藏器 曰:“鼷鼠極細,卒不可見,食人皮牛馬等皮膚成瘡,至死不覺。” 清 王韜 《淞濱瑣話·李延庚》:“男兒膽大如鼷鼠,一何可哂。”
2.傳說中的一種大獸。《太平御覽》卷九一一引 漢 東方朔 《神異經》:“北方有冰萬里,厚百丈,有鼷鼠在冰下出焉,其形如鼠,食草木,肉重千斤,可以作脯,食之已熱。”
關於鼷鼠的典故
《春秋》載,鼷鼠食郊牛角。
孫炎(三國魏經學家和訓詁學家)曰:“鼷鼠如鼠狼。”
鄭樵(宋歷史學家)曰:“草鼠而微黃。”
又述其師語曰:“甘口鼠也,嗜人畜不知痛。”
予嘗疑之。天下豈有被嗜而不知痛者哉?
友人馮仲笏曰:“口甘故耳。其食牛也以口舐之,則牛覺舐處若癢若木,則若搔然。漸深,少覺痛,又舐之,又若癢若木,思得搔之者,而鼠又齧之。漸舐漸齧,及至心大痛而悟,遂死矣。”
雖是文言,大意都能看懂。
世上有些東西恰如此鼠:表面甘之若飴嗜人不知痛,實則要人小命,“及至心大痛而悟,遂死矣。”而黨文化又是現今社會為害最烈的,侵蝕人的靈魂,溶入人的血液,使人“若癢若木”,“漸深,少覺痛,又舐之,又若癢若木,思得搔之者,”
這個過程與歷次“運動”何其相似!洗澡,牛棚,下放...
看來,凡是曉得其中道理的人,還是早做決——斷,不然到最後至大痛要命之時,就晚了,沒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