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鼓樓西大街位於什剎海北岸。由於什剎海自西北向東南偏斜,故而鼓樓西大街也隨之偏斜。元代,簡單地稱為斜街。是大都最熱鬧的地方,有斜街市之稱。1965年定今名。
鼓樓西大街的東端是鼓樓,西端是德勝門。德勝門構於明初,尚存箭樓,是北京的軍門。明清兩朝出征,均要出此門,取“得勝”之意。鼓樓亦建於明初,後毀,清時重修。下為紅色磚台,四面構券門;上為鼓樓。鼓樓為兩層,頂部為歇山獸脊,三重檐,灰筒瓦綠剪邊。清時置主鼓一面,附鼓二十四面,配合鐘樓之鐘用以報時。清代的報時方式是,每夜分為五節,即:定更(戌——今晚八時),又稱起更或初更;二更(亥——今晚十時);三更(子——今晚十二時);四更(醜——今二時);五更(寅——今四時);亮更(申末卯初——五時),即天明了。定更及亮更皆先擊鼓,後撞鐘。二更至五更則只撞鐘不擊鼓。鼓之擊法是先快擊十八響,再慢擊十八響,最後以快慢之間的速度擊十八響。所謂“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計五十四響。重複一遍,總計一百零八響,鍾之撞法亦同。
鼓樓西大街,民國時分四段:鼓樓以西至西魏胡同稱鼓樓西大街,西魏胡同至八道灣稱甘水橋大街,八道灣至糖房胡同為果子市大街,糖房胡同至德勝門稱丁字街。1965年統稱今名。
鼓樓西大街是連線東西城的重要通道。古蹟眾多,有瑞應寺、壽明寺、關岳廟等。關岳廟建於清末,原醇親王家祠。民國三年(1914)改祀關羽、岳飛。現被西藏駐京辦事處占用。
北京市牛奶公司,北京市自動化技術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等單位在此街。
元大都遺存
元大都是元朝統一全國後規劃設計的新都,是我國古城規劃的最後的經典之作。明、清兩代主要是改建宮城和皇城,對全城的街道系統未做大的改變,使元代規劃的街道得以保存。現在北京內城東西長安街以北的街道基本上是元大都的舊街。能有七百年前的街道遺蹟保存在現代化大城市的中心,在世界上是罕見的,這足以使國人為之驕傲,也應該是我們倍加珍惜的。
舊鼓樓大街與鼓樓西大街,是劉秉忠奉忽必烈之命規劃元大都時,按照《周禮·考工記》中“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理想要求設計規劃出來的。幾百年來,它的走向、寬度基本沒有變,是元大都街道的重要歷史遺存。在這兩條老街之間有多條同樣古老的胡同、廟宇、民居。
住宅區域情況介紹
物業類型:普通住宅建築年代:2000年
總戶數:10000戶
容積率:2
綠化率:11%
開發商:暫無
物業公司:暫無
物業費:1元/平米/月
小區地址:地安門鼓樓西大街
軌道交通:2號線,8號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