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絳唇·試燈夜初晴

點絳唇·試燈夜初晴

《點絳唇·試燈夜初晴》是南宋詞人吳文英創作的一首詞。此詞抒寫燈夜感舊之情。上片著意寫試燈之夜的景色。愁雲卷盡,月明如洗。以擬人手法,描摹精巧傳神。下片寫輦路笙歌,回首舊遊,恍如夢境,無限感傷。全詞意境清新,端麗溫厚,頗具特色。

原文

點絳唇·試燈夜初晴點絳唇·試燈夜初晴

卷盡愁雲,素娥臨夜新梳洗。
暗塵不起。酥潤凌波地。
輦路重來,仿佛燈前事。
情如水。
小樓熏被。春夢笙歌里。

作者】:吳文英朝代】:南宋體裁】:

格律

○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 ▲仄韻

卷盡愁雲,素娥臨夜新梳洗。

⊙●○○,●○⊙●○○▲

暗塵不起。酥潤凌波地。

●○⊙▲。○●○○▲

輦路重來,仿佛燈前事。

●●○○,●●○○▲

情如水。小樓熏被。春夢笙歌里。

○⊙▲。●○○▲。○⊙○○▲

注釋

1. 試燈夜:上元節前,有“試燈”,宋俗,農曆十二月下旬即開始試燈,直至正月十四日。

2. 素娥:以月宮仙女“素娥”代指月亮,

3. 輦路:帝王車駕經行之路,這裡指京城繁華的大街。

4. 凌波地:是靚裝舞女行經的街道。凌波原本是形容洛神亭亭玉立的姿態,後來借指步履輕盈的女子。

賞析

上片“卷盡”兩句,寫試燈日遇雨,而入夜雨收雲散,天青月朗;即以“新梳洗”形況月色明淨,比擬渾成,三字兼帶出“雨後”之意。這是寫天上。“暗塵”兩句寫地上,又有所變化、增益,切合都城燈夜雨後的光景。形象地刻畫了天街月夜的歌舞場面。

上片並未用雨字、燈字、人字,讀後便覺燈月交輝,地潤絕塵,舞兒歌女,結隊而至,賞燈士女,往來不斷,顯示出吳文英在語言上的精深功力和鮮明特點,比如愛用代字,用“素娥”代月亮,再如善於點代前人詩句等等。

說“起稍平”,這是由於上片只是客觀地描述場景;下片才是密切結合自己的回憶、聯想,抒發感情,藉此反映出不平靜亦即“拗怒”的心理狀態。“輦路”兩句,寫詞人故地重遊,沉入回憶之中“重來”,說明詞人對眼前的景象亦曾相識,從而引起聯想,又以“仿佛”兩字形容觸景戀舊的心境。“燈前事”,即賞燈往事。那時自己春衫年少,意氣風發,記得也是同樣的夜晚,月色燈光,交相輝映,簫鼓舞隊,綿連數里。這一句隱隱含有物是人非之感慨,景物依舊,可是作者的心情已由歡喜變為落寞。

末尾三句,寫往事如煙、柔情似水;月與燈依舊在,伊人無覓處,自己一往情深的淒涼心事,無人傾訴。“情如水”二句也顯示出吳文英語言精警的特點。以水喻情,寫出了情的純潔珍貴和綿綿不絕。賞燈不能消愁釋懷,反而增添無限悵惘,只好踽踽而行,頹然而返,獨上小樓,熏被而眠,遙想伊人此刻,心情亦或如是。

最深的思念就是想像對方也在思念。“春夢”句緊接上文,描繪深夜入睡以後,那悠揚的歌聲樂聲,綿綿不絕地縈繞蕩漾在夢的漣漪中。這裡將“拗怒”的詞意,融入流轉悠然,委婉多情的筆調之中,形成惝恍迷離的朦朧意境,顯得餘音裊裊,韻味無窮,真可稱得上是“咳唾珠玉”。

簡評

此詞抒寫燈夜感舊之情。上片著意寫試燈之夜的景色。愁雲卷盡,月明如洗。以擬人手法,描摹精巧傳神。下片寫輦路笙歌,回首舊遊,恍如夢境,無限感傷。全詞意境清新,端麗溫厚,頗具特色。

寫燈節之事;但詞人並未由正面起筆描繪燈市盛況,而是以試燈夜的景象作陪襯,用悵惘的筆調抒發自已逢佳節而倍覺神傷的落寞情懷,雖只寥寥數語,卻寫得紆徐頓挫,舒捲自如,從而委婉地道出內心的萬千感慨。

集評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此詞亦紀燈市之游。雨後月出,以素娥梳洗狀之,語殊妍妙。下闋回首前游,輦路笙歌,猶聞夢裡,今昔繁花之境,皆在梨雲漠漠中,詞境在空際描寫。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賞燈之感。起言云散月明,次言天街無塵,皆雨後景色,換頭,陡入舊情,想到當年燈市之景。“情如”三句,撫今思昔,無限感傷,而琢句之俊麗,似齊梁樂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