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鮶

黑鮶

地方名:黑頭,黑石鱸,黑魚,黑寨,黑貓,小石斑,黑鮶,鮶魚等。是我國沿海分布非常廣泛的石斑類魚種,無論是在港口的防波堤、沿海的岸邊、海中的明暗礁周圍,只要是有礁石縫隙的地方都是它們的藏身之所。

黑鮶

體長、側扁,一般體長20~30厘米,體重100~300克,多年生黑鮶大的可達10公斤多。。吻較尖,下頜長於上頜,口大、牙細小。兩頜、犁骨及胯骨均具細齒帶,上頜外側有一條黑紋。頭部背棱較低,其後端具尖棘。眼大、高位,眼間隔約等於眼徑,眶前骨下緣有3個鈍棘。背鰭1個,背鰭連續,中間有缺刻,具13鰭棘、12鰭條;胸鰭較大;尾鰭圓形,臀鰭、腹鰭發達臀鰭具3棘、7鰭條。全身除兩頜、眶前骨和鰓蓋無鱗外均被細圓鱗。背及兩側灰褐色,具不規則黑色斑紋,胸腹部灰白色。背鰭黑黃色,其餘各鰭灰黑色。頭部背棱較低,其後端具尖棘。眼大,位高,間距寬平。通體灰褐色,腹部較淺。側線明顯,由頭部延伸至尾部前端。  黑鮶魚一般在200—600克,個體大者可達1000克以上。

產地分布

黑鮶 黑鮶

多在北太平洋西部。黑鮶魚屬溫水性底層魚類,在我國東海、黃海、渤海暖溫地帶均有分布。通常生活在海 底有石礫、岩礁、人工填石、沉船海藻等區域,多數棲息於礁石縫隙和洞穴中。我國東海、黃海和渤海均產之。漁獲旺季為每年的4~6月份。

習性

黑鮶魚有不進行遠距離遊動、常年穴居附近的“坐地魚”和遷徙距離較遠的“走流魚”兩種,前者個體較小。除冬季外,黑鮶魚常年可釣。秋末冬初是垂釣的黃金季節,特別是11月下旬小雪期間魚兒集群向深水區移動時,應適時出釣。黑鮶魚有晝伏夜出的習性,食性雜,主要食物有魚類、蝦類、沙蠶類、甲殼類、管蛸類等。

分類系統:Animalia:動物界 - Chordata:脊索動物門 - Osteichthyes:硬骨魚綱 - Perciformes:鱸形目 - Cottoidei:杜父魚亞目 - Scorpaenidae:鮋科 -Sebastodes:
學名:Sebastodes fuscescens(Houttuyn,)
中文名: 黑鮶
中文拼音:HēiJūn
分類等級:
概述:
原始屬名
模式標本產地
模式標本保存地
國家保護級別不祥
CITES公約級別未定
IUCN紅色名錄等級未予評估(NE)
紅皮書等級未定
中國特有

經濟價值

黑裙魚肉質鮮嫩潔白,脂肪少。食用方法簡單,尤以清蒸更適口,刺少,特別宜於老年人和兒童食用。

魚餌

沙蠶、小魚、泥鰍、魚肉。

食用方法

黑鮶魚肉質鮮嫩潔白,脂肪含量少,無雜刺。家庭食用多以清蒸為主,也可加薑片熬湯,湯白味鮮,特別適合老年人和兒童食用。

釣法

海釣

釣具:釣黑鮶魚多數乘船、筏垂釣。以船釣為例,釣竿通常選用2—3.6米中硬調海釣竿,竿不宜太長,太長使用不方便,也不宜太短,太短則拋投和中魚的敏感性較差。繞線輪可根據個人使用習慣,選用鏇壓式繞線輪或叉齒型繞線輪均可。山東青島、煙臺一帶許多釣友進行海釣,仍習慣使用叉齒型繞線輪,因其拋遠的熟練程度和拋準的準確率不亞於鏇壓式繞線輪,且操作方便,有魚動輪動的靈活性和被拉曳不丟竿的好處。主線使用單絲尼龍線,貯線100米以上,直徑0.50—0.60毫米(8—12號);腦線直徑0.35—0.40毫米(4.5—6號),長度30—50厘米,在容易掛鈎的區域則短些,釣點在較平坦海底可長些,具體應根據實地和個人垂釣經驗選取。漁鉤通常使用鉤柄有倒棘的長柄鉤,其好處是摘鉤方便、掛餌拋遠時不易脫落,宜選擇15—18號鉤(鉤門寬度0.95—1.1厘米)。鉛墜多數使用廉價的捨棄墜,墜的重量視釣場水流和深度而定,以下阻水、能較快沉入為原則,底層複雜的釣點應備足用墜。另外要備有幾幅手線釣具,在拋釣的閒暇垂直施放,有時會有意外的收穫,有人戲稱為“副業收入”,垂釣應根據具體情況,需要時,專用手線垂釣也不失為好方法。

路亞

黑鮶 黑鮶

最好用鉛頭鉤加卷尾蛆釣組,可使用拋、盪等方法投餌進入礁石縫和海草叢中。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拋出後勻速回收,由於標點的環境比較複雜,多會發生釣組掛底的情況,故需要靠控制回收的速度避免釣組落底。路亞釣黑鮶的標點不一定要在很遠的地方,很多很好的標點就在腳下。  黑鮶魚的攻擊比較兇猛,即使是小個體的魚有時候也會把吞不下去的軟餌咬下去一截。它對餌攻擊常常發生得比較突然,咬住假餌會轉身向棲身的石縫裡拖,所以一當發現有魚中鉤後就要果斷抬竿將魚提到水中層並快速回收將魚提出水面。出水的黑鮶魚比較老實在鉤上不怎么撲騰,但是放到地上後也會折騰得比較厲害。摘鉤時要非常小心不要被魚鰭或者魚鰓蓋上的尖刺刺傷,很多海魚的尖刺都有毒性,會是傷口劇痛紅腫,要幾個小時才能消退。正確的摘鉤方法是使用控魚器鉗住魚的下頜後用路亞鉗或者以用止血鉗摘鉤。有經驗的釣手,也可以拇指和食指捏住魚的下頜後摘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