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情況
黑魚溝村歷史悠久, 但是由於山區,交通不便,與外界的交流也不便,全村都是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地方村支部無視,村發展相對落後,就只能靠種地,牲畜和外出打工來維持生計。最近幾年有將近很大一部分外出打工者安家外地或是有錢人在鎮上, 縣裡買房子來脫離此地,告別這種艱難辛苦的生活。村里如今剩下的基本都是老人在家裡帶帶小孩等。由於交通不便,也就沒有像樣的招商引資等情況。最近今年由於國家的惠民政策等,村里也修通了老百姓們期盼已久的水泥路。所謂說”要想富, 先修路“,如今水泥路已修通, 希望未來的日子越來越好吧。
地形
黑魚溝村屬突起展開的馬蹄狀地形,為低山區,為丘陵區,海拔在500-900米不等,全是連綿不斷的東西、南北不規則的山脈,屬於南陽盆地西南邊緣,呈平壟崗狀。
氣候
黑魚溝村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季風性氣候區,四季特徵為,春季(3月-5月)回暖快,偏東南風多,氣溫升降劇烈,4月陰雨天氣較多,5月常有大風出現。夏季(6月-8月),降雨集中、旱澇不均,初夏多乾旱,中、後夏降雨較多。秋季(9月-11月)涼爽,多連陰雨,晚秋降溫迅速,降雨驟減。冬季(12月-2月)西北風多,乾冷,由於西北方有秦嶺、伏牛山的天然屏障和境內西北諸山峰形成的兩道防線,在一定程度上阻擋了北方的冷氣團南侵,年平均氣溫15.8°C,高於同緯度的東部地區2°C左右,無霜期約為228天。
黑魚溝境內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391.3—1423.7毫米之間,多年平均降雨量為804.3毫米,區內初汛較早,末汛較遲,汛期6—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58%,個別年份高達79.8%,地域分布上也不均勻;具有西北多東南少的特點,平均在731.2—809.4毫米之間。
文化及古籍
黑魚溝村是楚文化的主要發源地。抗戰時期也曾有過許多的小戰役,現在山頂山還有很多連在一起的石頭建築,也是當時抗戰時的防護設施。有的地方也有很多地洞, 有可能就是當時百姓躲避的地方吧。
資源
自然資源
據傳,已探明的有釩礦,有鐵礦等,據說鐵礦儲量還不小,位於北邊與內鄉縣交界的山脈地帶。
生物資源
黑魚溝村已形成小辣椒、花椒、棉花、玉米、小麥、芝麻、紅薯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導產業。生物資源也多種多樣。
水力資源
水資源相對缺乏, 村里幾十年前修建有一個大壩,由於氣候、管理不善等原因常年經常乾涸,夏秋雨水豐富時能存上水, 冬春雨水稀少時, 就河床外露。百姓吃水也相對困難,經常污水可吃,就要到附近的金竹河等河水豐富的地方拉水吃,拉回來的水又要人吃,還要飲牲口,相當堅難。就更別說種地要用水了,所以收成就不好,可以說是收成還不保本呢!最近幾年家裡都打了自家用的小水窖有水的時候就存滿,沒水的時候也就方便多了。
經濟作物
經濟作物有辣椒、芝麻、小麥、玉米、棉花、花生、大豆、紅薯等作物。當地老百姓就靠這些為主要的收入來源;另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就是牲畜,當地百姓在種地的同時順便放幾頭牛,幾隻羊來補貼家用。但是由於交通不便百姓收穫得莊稼跟牲口自己運到很遠的集鎮根本划不來。很多小販也不願意來這裡收莊稼和牲畜,有的小販聚在一起甚至還商量好了劃分某些區域,這一帶就是自己的“地盤”不允許別的小販過來收。這樣自己就可以在百姓面前肆意的壓低價格,百姓也沒有辦法,看著差不多的也就只好硬硬頭皮出手算了, 以免放到家裡時間長了就壞了。
下轄村民小組
截止到2014年10月黑魚溝村共下轄7個村民小組,分別是:蘇眼、金馬山、徐家嶺、銀洞門、上溝、下溝、新建隊。
地圖
傳說
相傳,黑魚溝在很久很久以前,是一條狹長的細水溝 ,溝中是一段段隆起的淺灘,每到夏天,溝中細流涓涓,黑魚成群。溝上游橫著一座青石板橋,橋二面儘是一塊塊光滑的青石板,狀似魚鱗,據說,這些青石,很有靈性,看得,摸不得。一些不信邪的年青人,將青石板運回家築房鋪路,家人不是頭痛,就是招災,只要將石塊乖乖地放回原處,家中一切恢復平安。一年大旱,自春至夏,滴雨未落,沱湖幾乎顯底,一天傍晚,附近村民看見橋上來了一位黃衣黃帽的老者,年逾九旬,白鬍宣天,腰間別著一桿巨大的菸斗,煙鍋足有碗口大。老者大約是趕路累了,取下菸斗,坐在橋上抽菸小息,那隻巨大的煙鍋被煙燃得紅通通的,抽完後,老者向橋板上磕菸灰,不料那燃得通紅的煙鍋剛一觸及橋板,剎那間,狂風大起,電閃雷明,空中下起了瓢泊大雨。大雨中,忽聽一聲巨響,山崩地裂,震耳欲聾,附近有村民順著響聲看見——那溝中撲騰起一條巨大的黑魚,鱗似鍋蓋,眼若銅鐘,魚身上一黃衣老者,正架魚向西南方向行去。
大雨下了約一個時辰,雨過天晴,彩虹西掛,附近牧民驚奇的發現,原來的小水溝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條又寬又長的河溝,深不見底,狀似黑魚。原來,那溝中躺著的是一條千年黑魚,據說是天宮中的一員黑臉大將,因酒後失控,觸犯天條,被玉皇大帝打下地界。後來,西天如來佛祖見其能伏法悔過,從不作賤鄉民,反而以身做橋,為鄉民提供方便,便遣其弟子下界將其領返佛門。那弟子到此一看,見魚精確是憨厚,以腦袋當橋,任人踏行,又恰逢大旱,黑魚幾乎暈眩,所以那弟子向橋上磕菸灰,實則是用燒紅的煙鍋燙醒那沉睡多年的老魚。那魚隨老者羽化成佛後,此地便空出一條又大又長的河溝來,後人就稱其為黑魚溝。從此人們在黑魚溝二面繁衍生息,延古到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