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釉堆塑罐

黑釉堆塑罐

這類堆塑罐的形制變化較多,罐的高度大約在20—30厘米左右,按其基本的造型特徵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

簡介

在四川和重慶兩地的古玩市場上,時常可以見到一些黑釉堆塑罐。這類堆塑罐具有很強的地域特色,在四川及重慶的許多縣市均有出土,存世數量較多。有關這類堆塑罐的名稱,常有不同的稱呼,有的稱其為“鬼罐”,意思為明器;有的稱其為“老錢罐”,認為其用途是在墓中裝紙錢灰;有的稱其為“穀倉罐”,認為其用途是存儲五穀隨死者下葬,寄意親人死後能衣食無憂;也有的稱其為“龍罐”,因為其罐身之上面多數都堆塑有龍紋。依據約定俗成的習慣,這類器物似乎以稱“穀倉罐”更為確切些。

這類堆塑罐的形制變化較多,罐的高度大約在20—30厘米左右,按其基本的造型特徵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肩部堆釘罐,罐身瘦長,肩部堆塑凸起的角釘或圓形乳釘,也有少數為獸首或龍頭形。角釘的數量以三個最為常見,其次為四個或兩個,兩個角釘在肩部成對稱分布,三個或四個角釘則在肩部成等距分布。第二類為塔形罐,整體形狀成寶塔形,罐身下大上小,一般從罐身下半部起,以四道凹槽將罐身分隔成凹凸起伏的五段,每道凸起上都堆塑3個角釘,由上自下排成三列,將整個罐身等分成三部分。有的在最上一層角釘的中間位置又分別加飾圓形乳釘,第三類為堆塑龍紋罐,有的堆塑單龍,有的堆塑雙龍。罐身有幾種不同的形式,有的罐身也用凹槽分隔成凹凸起伏的幾段,罐身帶豎排的角釘,有的肩部帶有角釘或圓形乳釘。

黑釉堆塑罐 黑釉堆塑罐

詳細介紹

四川地區的這類黑釉堆塑罐,除少部分比較精緻外,多數均較粗糙。罐的圈足普遍較寬,外底心的旋胎痕較明顯,有的帶有乳突。與罐身配套的還有鏤孔碗形底座和器蓋。器蓋的形狀有碟形蓋、帶紐蓋、多層帶紐蓋、帽形蓋等幾種,有蓋上還捏塑狗或大象等動物。罐的胎體一般較厚重,胎質較粗,呈黑色、灰黑或磚紅色,施釉不到底,胎上施一層白色或褐色化妝土。罐的釉色多數為黑色或黑褐色,也有少部分為柿色,有的釉面帶有藍色花釉、乳白或褐色窯變,有的甚至通體都為藍色、乳白或褐色窯變,十分漂亮。

關於這類器物的年代,目前說法不一。在古玩市場中,多數人將其當作宋代器物出售,而有的拍賣公司又將其當作唐代邛窯進行拍賣。雖然許多人認為其年代大致為從宋到明,但究竟是宋還是明,抑或宋明都有,很少有人能作出準確回答。

這類堆塑罐的造型,兼有宋、元、明的特徵,如果僅從造型上分析,很難得出其確切年代。堆塑罐的在三國兩晉時期即已出現,在南方青瓷中大量流行,直到兩宋時期越窯、龍泉窯和景德鎮窯都還大量燒造堆塑魂瓶。因而,四川地區的這類黑釉堆塑罐,被當作宋代器物,也在常理之中。為了弄清這類器物的年代,筆者查閱了大量有關四川地區宋代墓葬、窖藏和窯址的考古資料,卻不見有相關報導。相反,在明代墓葬中卻屢見有這類堆塑罐出土的報導。例如,1999年發掘的四川宜賓縣革坪村明代石室墓曾出土3件堆塑龍紋罐。2004年在成都武候祠內發現幾座古墓,其中一座明墓內出土3件黑釉堆塑穀倉罐,同時出土的還有青花碎片。2005年在重慶市巴南區明代古墓中出土3件黑釉堆塑罐。2006年四川巴中市巴州區恩陽鎮圓窩村發現了3座明中期代墓葬,墓內出土青花瓷碗、黑釉穀倉罐等物。根據以上墓葬資料,四川地區常見的黑釉堆塑罐,其年代應為明代,而非通常認為的宋代。

黑釉堆塑罐 黑釉堆塑罐

四川地區的黑釉堆塑罐,其胎、釉和製作、燒造工藝都帶有明顯的四川古陶瓷的特徵,應為四川窯口所燒。但在目前的窯址調查和發掘資料中卻未見有報導,有關其具體窯口始終是一個迷。所幸的是,2006筆者在調查四川樂山西壩窯時,在窯址中發現了幾件黑釉堆塑龍紋罐的殘件,另外還發現有與其它器物粘連在一起的堆塑罐的器蓋。因而可以確定,樂山西壩窯是四川黑釉堆塑罐的窯口之一。同時,由於這類器物出土數量較多,當時的需求量較大,其燒造地應該還有其它窯口。除黑釉堆塑罐外,四川地區還流行另外一類青釉穀倉罐。青釉穀倉罐的胎一般為磚紅色,器表施青黃色釉,釉層很薄,釉的光澤很差。在造型上,有的整體呈重檐或單檐木構建築,蓋似塔剎或屋頂形;有的整體似筒形圓塔,罐身堆塑3道附加堆紋,蓋作寶頂形,邊緣有一圈附加堆紋;有的罐身作塔形,下部堆一道附加紋,然後豎排堆塑3列角釘紋,蓋作塔剎形。這類青釉穀倉罐,許多人認為是唐代或更早的器物,但其實際年代卻是明代。1994年四川岳池縣發掘了25座明代墓葬,其中有多座墓中出土這類青釉穀倉罐,同時出土的還有明代青花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