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黑釉三彩馬----唐代貴族豪華坐騎
唐(618~907年)
高66.5厘米
長84cm
1972年河南省洛陽關林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唐馬雕塑一改秦漢時期那種平穩古拙的風格,而以生動的高昂姿態著稱。唐墓中出土的各種三彩馬,儘管千姿百態,卻都有頭小、臀圓、體態均勻、膘肥體壯的特點,是當時西域馬體型的寫照。隨著東西方交通的開發,中亞出產的良馬不斷傳入中國,除一部分優異的品種作為宮廷御用外,多數用作馬種的改良和繁殖,所謂“既雜胡種,馬乃益壯”。這也就為三彩工藝品製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文物欣賞
洛陽博物館珍藏的這件唐三彩黑釉馬,高73、長84厘米,四足挺立,頭頸上昂,眼視前方。全身黑色,唯馬面、鬃、背、尾、蹄為白色,間施醬黃色花斑,馬鞍韉為綠、黃、白三色相間,背墊褐色釉的革帶為飾,革帶系綠色或棕色的圓形騎馬浮雕垂飾15枚。在唐三彩中實屬罕見,是文獻中“龍種神駒,四蹄踏雪”的藝術再現。並且膘肥雄渾,造型雄健有力,鞍韉俱全,體態雄健,氣勢雄偉,色澤質感及姿勢神態均取得了力與美的和諧統一,華麗的裝飾與黑色相配更加顯得醒目明快,處處都透出一種內在的、真實的美。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在依賴於強大騎兵才奪取天下的唐朝統治者眼裡,馬具有其他動物所不能企及的地位和意義。當時,馬受到國家的特別重視。據《文獻通考》記載,從太宗貞觀到高宗麟德的40年間,全國的馬匹總數由不及萬匹增至70餘萬匹之多。馬大量用於軍事、交通、貿易等方面。藝術家的創作靈感來源於他們對現實生活的理解和體驗,唐人養馬愛馬的社會氛圍為藝術家提供了廣闊的創作空間。正因為如此,唐代以馬為題材的藝術作品層出不窮。不論是造型各異的彩繪陶馬,身形駿逸、氣勢恢弘的“昭陵六駿,”還是閻立本筆下的“八駿圖”都塑造得奔放俊美,無可挑剔。三彩匠師更是用熟練的技術和靈巧的刀法,塑造出各種駿馬形象。
這件黑釉馬在造型上遵循著“圓方圓”的傳統構成法則,它四足挺立,頭小,領長,膘肥體壯,結構準確,骨肉均勻,色彩純正。馬的身體看起來很肥壯,但腿部細長,著力於肌腱和骨骼的表現,正是這骨與肉的變化對比,使得它渾圓而不臃腫,矯健而不失俊雅。完美的造型,高貴的氣質,體現了泱泱大唐帝國的風範,是唐代藝術美的典型。洛陽出土的黑釉馬反映了唐人對美的理解與感悟,成功地詮釋了古典現實主義藝術的真諦。唐代藝術家不僅以高超的技藝和飽滿的熱情,創作了跨越千年而不朽的藝術佳作,而且還將大唐盛世的欣欣向榮凝固在了永恆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