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黑色金龜子
英文名稱:
:陷紋黑金龜甲)乏點黑金龜甲(Aliassotum pauper Burmeisten
分布區域:台灣省南部華南和雲貴等省區
形態特徵
成蟲
初羽化時淡黃色,後變為有光澤的漆黑色,腹面及足黑褐色。體長15一17.5毫米,胸寬7,1-9.0毫米,前胸背板布滿微細刻點,鞘翅上有深刻明顯之縱線8條。卵 乳白色帶光澤,初產時長橢圓形,直徑長2.33毫米,寬1.5l毫米。幾天后漸變成圓形,孵化前呈灰白色。
幼蟲
初孵幼蟲淺灰色。三齡幼蟲體長19-23毫米。氣門及體毛黃褐色,頭及足淡黃色,腹部淡黃白色,後部呈藍色。
蛹
裸蛹,淡黃褐色。體長18~26毫米,前足及後足末端左右相接,但中足相離開。
生活習性
體殼堅硬,表面光滑,多有金屬光澤。前翅堅硬,後翅膜質,多在夜間活動,有趨光性。有的種類還有擬死現象,受驚後即落地裝死。成蟲一般雄大雌小,為害植物的葉、花、芽及果實等地上部分。夏季交配產卵,卵多產在樹根旁土壤中。幼蟲乳白色,體常彎曲呈馬蹄形,背上多橫皺紋,尾部有刺毛,生活於土中,一般稱為“蠐螬”。齧食植物根和塊莖或幼苗等地下部分,為主要的地下害蟲。老熟幼蟲在地下作繭化蛹。金龜子為完全變態。
發病特點
成蟲羽化後,常在蛹室中暫居,一般在4~5月出土活動,降雨時間下雨量是決定發生遲早和數量的主要外界因素。成蟲取食甘蔗的基部,造成枯心-般枯心率在l0一30%。成蟲取食為害主要在4、5月,而6-8月甚少。成蟲對黑光燈和紫外光有較強的趨性,晚間話動,白天在蔗頭周圍停留,被潛入的地表常留有鬆散小土粒。成蟲多在土中交尾,卵散產於蔗頭根際的土壤中。 1至3齡幼蟲分別取食蔗頭附近的腐爛有機質、蔗支根並把地下部蛀成洞,遇風易倒伏,影響第二年宿根的發株。 成蟲還為害玉米、高粱及受早的稻根。
防治手段
(1)灌水驅捕成蟲或淹死幼蟲,5月份成蟲盛發時,有條件的可放水漫過畦面十分鐘,待成蟲浮於水面再用人工捕捉或直接浸死幼蟲。
(2)輪作 實行蔗與花生、甘薯、黃麻、桑等輪作,減少枯心率。
(3)探耕 當化蛹時,深耕達26-33厘米,可把蛹及幼蟲暴露於泥表或直接殺人工捕捉 在蔗頭附近,挖開松碎泥土3~7厘米捕捉成蟲或深翻蔗頭捉幼
(5)燈光誘殺成蟲 4月下旬至6月上旬用黑光燈誘殺。
(6)藥劑防治 播種50%辛硫磷 0.5一0.75公斤對水1000~1500公斤淋施蔗苗行間。留宿根的蔗田,蔗大培土時用上述藥劑施於蔗頭處再培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