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詩

黑暗詩

黑暗詩,又稱黑暗體詩、哥特詩。是書寫人類幽暗生活,專注人類潰敗的經歷,用來諷刺和揭穿虛偽社會的墮落、黑暗的詩。黑暗詩一詞最早見於文學刊物《2014當代文學精品選》中,由詩人徐弘飛首次提出,根據詩人世賓在《完整性寫作》一書中提出的觀點,對比西方詩歌發展史的兩個傳統,中國尚缺少以波特萊爾和金斯堡為代表書寫人類幽暗生活的詩人及作品,故黑暗詩是中國現代詩發展的必然產物,雖然一些人排斥黑暗詩,認為其過於憂鬱、痛苦和病態而傷風敗俗,但是其“以醜為美”的美學意義遠大,更能發揮出詩歌的警醒作用,具有很深的研究價值。黑暗詩繼承了李金髮、聞一多等早期詩人引入法國詩歌風格的做法,結合中國社會實情,被賦予了道德經中“物極必反”的智慧哲學,對應了日本文化發展產物“物衰”,將成為一種中國獨特的詩歌文化、文學風格和詩學理念。

基本信息

簡介

黑暗詩, 又稱黑暗體詩、哥特詩。是書寫人類幽暗生活,專注人類潰敗的經歷,用來諷刺和揭穿虛偽社會的墮落、黑暗的詩。黑暗詩一詞最早見於文學刊物《2014當代文學精品選》中,由詩人徐弘飛首次提出,根據詩人世賓在《完整性寫作》一書中提出的觀點,對比西方詩歌發展史的兩個傳統,中國尚缺少以波特萊爾和金斯堡為代表書寫人類幽暗生活的詩人及作品,故黑暗詩是中國現代詩發展的必然產物,雖然一些人排斥黑暗詩,認為其過於憂鬱、痛苦和病態而傷風敗俗,但是其“以醜為美”的美學意義遠大,更能發揮出詩歌的警醒作用,具有很深的研究價值。黑暗詩繼承了李金髮、聞一多等早期詩人引入法國詩歌風格的做法,結合中國社會實情,被賦予了道德經中“物極必反”的智慧哲學,對應了日本文化發展產物“物衰”,將成為一種中國獨特的詩歌文化、文學風格和詩學理念。

背景

20世紀初,早期詩人們將法國詩歌引入中國現代詩,把一系列灰色意象引進詩歌領域,以“醜、怪、憂鬱”等為美,例如李金髮的《棄婦》、聞一多的《死水》等,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哥德式詩歌作品,由於中國硬式思想束縛,此後許多年中國哥特文學,特別是哥德式詩歌一直沉寂,各大文學期刊、雜誌大多以思想不健康為由,抵制、拒登哥德式詩歌作品,中國哥特詩歌愛好者遭到了眾人的排斥、指責與不理解,其中有的人只好拿來自娛自樂,有的人乾脆放棄。

形成

2014年,哥德式詩歌愛好者徐弘飛偶然間讀到詩人世賓在《完整性寫作》中提出的觀點,西方發展史有兩個傳統,一個是理想主義傳統,保持拯救的信心,對於人類的黑暗部分,它會表達出但不會沉溺其中;另一個傳統是以波特萊爾和金斯堡為代表書寫人類幽暗生活的寫作,專注人類潰敗的生活,以墮落、黑暗的詩來諷刺和揭穿虛偽社會。對比中國現代詩發展史,朦朧詩應合了第一傳統,那么第二傳統呢,沒有應合的,由此可見,中國現代詩發展史還處於空缺階段。日本“物衰”文化和道德經中“物極必反”的道理證明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哥德式文化精神產物的出現是必然的趨勢,看到了真相的徐弘飛毅然決定繼承早期詩人李金髮的做法,結合中國社會實情,創造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哥德式詩歌,取名為黑暗詩,或黑暗體詩,首次提出在文學期刊《2014當代文學精品選》上,並和同為哥德式詩歌愛好者的詩人潘妍宇、冉映梅、孫大山、武苗共同創立以發展黑暗詩,振興中國哥特文化為目的的文學組織團體《死亡詩社》,發起黑暗詩運動,隨後詩人徐弘飛在省級期刊《文化產業》發表論文《黑暗詩宣言》,正式提出黑暗詩詩學理念,不久後,雖然各種以振興黑暗詩為目的的文學團體、傳播媒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例如詩人潘妍宇創立的文學團體《黑之曼陀羅》、百度貼吧《黑暗詩社吧》、微信公眾號《我和我》等,但黑暗詩扔不被大眾、各大文學期刊、中國詩壇所了解、接受。
 

 發展

直到2015年5月,佛山電台採訪了黑暗體詩人潘妍宇,潘妍宇身換絕症卻堅持創作的不屈精神引發社會各界強烈反響,其黑暗詩作品受到了中國社會的廣泛關注,一時間關於黑暗體詩人潘妍宇的報導充滿了報紙和網路,此次事件被認為是黑暗詩進入中國詩壇的開始,6月,詩人潘妍宇回到母校,在媒體前講述了黑暗詩的創作歷程,佛山市作協、南海區文聯、九江鎮文明辦在現場正式向詩人潘妍宇發出了《詩歌作品結集出版邀請函》,打算在2016年出版潘妍宇的黑暗詩詩集,11月,詩人徐弘飛以石子為筆名出版關於黑暗詩的第一本詩集《黑夜》,黑暗詩逐漸發展壯大。

詩人

黑暗體詩人是一群敏銳、有過悲慘境遇的,用醜陋、絕望和死亡賦予詩以靈魂的黑暗通靈者,他們善於通過醜惡、死亡、夢幻、恐怖、畸形甚至絕望等因素和鮮血、墳墓、腐屍、白骨、荒野、黑夜等意象來想像誇張、深刻諷刺社會黑暗、人性扭曲、人格虛偽,從而警醒世人在殘酷社會中要保持正道、保護弱者、保持高尚。黑暗體詩人是中國文學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學群體,是在殘酷社會和悲慘命運下自我意識、想像空間覺醒的青年。某些人覺得他們的心理扭曲,不健康,這是不正確的,憂鬱其實是人類高貴的天性。黑暗體詩人一般指徐弘飛、潘妍宇、冉映梅、孫大山、武苗、賈假假為代表的青年詩人。

內容與意義內容

黑暗詩選取城市的醜惡與人性的陰暗面,用絕望和傷感來反叛人性本能的惡,
書寫人類幽暗生活,專注人類潰敗經歷,詩人以自身痛苦經歷為依據,用醜陋、絕望和死亡賦予詩以靈魂,用醜陋的詩文尋找夢幻的天堂,充滿幻想、諷刺、批評、思考、頹廢主義和理想主義,超越精神範圍,探索人性本質。黑暗詩可運用超現實、意識流、象徵等表現手法,使之更能發揮出“以醜為美”的特徵,具有很高的美學、文學價值。
意義
《道德經》中老子認為:“有無相生”。世界上原本處於對立狀態的事物可以通過彼此的發展改變守弱狀態,可以相互轉化。事物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向相反的方向發展。其深奧的智慧哲學印證了詩人世賓在《完整性寫作》一書中的觀點,西方詩歌發展史中兩個傳統,“理想主義”和“書寫人類幽暗生活的寫作”,即“美”與“醜”,兩者共存、對立且相互轉化,西方的哥特主義和日本的物衰美學的原理就在於此。對於物衰精神,常見於日本的文學作品、漫畫、動畫中,例如《腦髓地獄》、《貓湯》等,櫻花死亡飄落卻格外美麗,“物衰之美”也從一種美學升華成一種面對人生的哲學,物衰精神也讓日本的文化更加完整。
對比中國文化,尚缺少與西方的哥特主義、日本物衰美學相對應的“醜”文化,黑暗詩即是中國“醜”文化的產物,也是中國文化向完整發展的必然產物,黑暗詩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中國“醜”文化的空缺。醜到極處便是美,黑暗詩詩學理念中“以醜為美”的美學思想包含了“物衰”和道德經中”物極必反“的智慧哲學。在其灰色的主題和荒誕的意象的基礎上或可運用超現實、意識流、象徵等表現手法,使之更能呈現出一種獨特的詩歌美,中國現代詩中的朦朧詩對應西方第一傳統,”美“文化,而黑暗詩正好對應西方第二傳統,也就是”醜“文化。目前,黑暗詩還處於發展初期,其更深的文學價值和藝術特點還有待於人們的探索與研究。
詩歌佳句
月光之下,整個世界只是一個少女
人類,像萬千魔蟲密麻麻擠到一處
我們強暴著她,腹部充滿了姦淫與匕首
就像污濁的霧霾,看不清壯麗的山河
——節選徐弘飛《魔蟲》(《中國詩歌佳作選編》)
衣服宛如一個個吊死在裡面的屍體
不安地潮濕,不甘地褪色
最後默默地霉爛,發臭
原來柜子滿心美麗的回憶
在不知不覺中發酵
——節選潘妍宇《變質》(微信公眾號《我和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