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概述
中文名: 黑叉尾海燕
ogenus: Thalassidroma
原始文獻: Ibis: 386
模式產地: 中國廈門附近
俗名: 宜厚的海燕 英文名稱: Swinhoe's Petrel, Swinhoe's Storm Petrel
生境: 大多為遠洋性, 亦見於近陸島嶼上
國內分布: 偶見於山東(威海, 青島)以南的沿海各省, 直抵廣東, 台灣以北的島嶼
國外分布: 太平洋北部經日本, 朝鮮, 中國渤海及黃海和南海, 以至印度洋北部
習性:飛行有特點而似燕鷗,在水面上多彈跳及俯衝,從不輕飛於水面。有時跟隨船隻。
描述:體小(20厘米)的深色海燕。全身體羽深褐,具明顯的淡灰色翼斑,尾略分叉。虹膜-深色;嘴及腳-黑色。
叫聲:在繁殖地上空飛行時發出吱吱叫聲,於海上通常無聲。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動物形態
黑叉尾海燕是一種小型海鳥,頭、頸暗灰色,額和嘴基周圍較淡,背暗灰褐色,肩和尾上覆羽亦為暗灰褐色,具黑色羽軸,小翅覆羽、次級飛羽外側和初級飛羽黑褐色;中覆羽、大覆羽和次級飛羽內側淡褐色,具白色羽緣,尾羽黑色,下體烏灰色,翅下和尾下覆羽黑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腳黑色,內趾內側和中趾基部兩側白色。
大小量度為:體長182毫米,嘴峰13-15毫米;翅141-165毫米,尾70-81毫米,跗跖23-24.5毫米。
生長繁殖
繁殖在遠東海參威南部、朝鮮、日本、我國東南沿海以及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沿岸島嶼。非繁殖期往北遊蕩到海參威,往南到馬來西亞和斯里蘭卡,偶爾到澳大利亞北部沿海。我國分布於福建、廣東、台灣和山東沿海及其附近島嶼。
繁殖期間棲息于海岸和附近島嶼與海上,非繁殖期則主要在海上生活。常成群在海面低空飛翔。時而快速的鼓動兩翼,時而輕盈的在水面上空滑翔,休息和覓食在海面。偶爾也到島嶼上覓食。在地上行走亦快。
它們主要以各種小魚、甲殼類、頭足類等小型海洋動物為食。
繁殖營巢于海洋中各種不同大小島嶼地面上。有時也利用舊巢。每窩產卵一枚。卵為白色,大小為3l×24毫米。
中國僅見於山東、廣東、福建和台灣沿海,數量稀少,不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