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卷尾台灣亞種

黑卷尾台灣亞種

黑卷尾台灣亞種(學名:Dicrurus macrocercus harterti)是雀形目卷尾科的鳥類。全長約30cm。通體黑色,上體、胸部及尾羽具輝藍色光澤。尾長為深凹形,最外側一對尾羽向外上方捲曲。嘴形強健;嘴峰稍曲,嘴須存在。鼻孔為垂羽懸掩。初級飛羽10枚,一般翅形長而稍尖。跗蹠短而強健,前緣具盾狀鱗。棲息活動於開闊地區,繁殖期有非常強的領域行為。主要取食昆蟲。平時棲息在山麓或沿溪的樹頂上,在開闊地常落在電線上。數量多,常成對或集成小群活動,動作敏捷,邊飛邊叫。分布於中國台灣。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黑卷尾台灣亞種與的黑卷尾普通亞種區別見量衡度;通常尾的平均長度短於翅的平均長度;嘴峰與翅長的平均長度亦較後者為長。上下體羽具銅綠色光澤;翅角緣暗黑褐色;嘴角處污白色點斑不甚顯現;尾叉極深等幾與後者相類似。雄性成鳥(繁殖羽):全身羽毛呈輝黑色;前額、眼先羽絨黑色(在個別標本的嘴角處具一污白斑點,但不甚明顯)。上體自頭部、背部至腰部及尾上覆羽,概深黑色,綴銅綠色金屬閃光;尾羽深黑色,羽表面沾銅綠色光澤;中央一對尾羽最短,向外側依次順序增長,最外側一對最長,其末端向外上方捲曲,尾羽末端呈深叉狀;翅黑褐色,飛羽外翈及翅上覆羽具銅綠色金屬光澤。下體自頦、喉至尾下覆羽均呈黑褐色,僅在胸部銅綠色金屬光澤較著;翅下覆羽及腋羽黑褐色。

雌性成鳥:體色似雄鳥,僅其羽表沾銅綠色金屬光澤稍差。

黑卷尾台灣亞種黑卷尾台灣亞種

幼鳥:體羽黑褐色,背、肩部羽端微具金屬光澤;自上腰至尾上覆羽呈黑褐色,後者具污灰白色羽端,呈鱗狀斑緣;尾羽黑褐色;翅角污灰白色。下體腹、脅和尾下覆羽黑褐,均具污灰白色羽緣;個別標本尾下覆羽基部黑褐,具灰白色羽端長達11mm,外觀呈污灰白色。

雛鳥:巢內雛鳥全身被暗褐黑色絨毛羽。

虹膜棕紅色:嘴和腳暗黑色;爪暗角黑色。

分布範圍

分布於馬利亞納群島的南部羅達島和中國台灣省(留鳥)。

生活習性

黑卷尾棲息活動於城郊區村莊附近和廣大農村,尤喜在村民居屋前後高大的椿樹上營巢繁殖。多成對活動於800m以下的山坡、平原丘陵地帶闊葉林樹上;在西藏則棲息在海拔2000m—2500m的針闊混交林緣;黑卷尾鳴聲噪雜而粗糙,似“chiben—chaben”連續鳴叫,此起彼伏相互呼應,特別在清晨黎明時,故村民給以美稱“黎雞”。它性喜結群鳴鬧咬架,是好鬥的鳥類,習性兇猛,特別在繁殖期間,如紅腳隼、烏鴉、喜鵲等鳥類侵入或臨近它的巢附近時,則奮起衝擊入侵者,直至驅出巢區為止。黑卷尾在飛翔中能於空中捕食飛行昆蟲,類似家燕敏捷的在空中滑翔翻騰,在南方俗稱“黑魚尾燕”。食物以昆蟲為主,如蜻蜓,蝗蟲,金龜(蟲甲),蝽象等膜翅、鞘翅及鱗翅類的昆蟲。農林業害蟲占多數,是有益鳥類。

生長繁殖

6月下旬可看到剛出巢幼鳥停留在巢附近的樹上等待親鳥哺食。每窩產卵3—4枚,雌雄親鳥均參加孵卵和育雛。黑卷尾巢呈碗狀;巢高約70mm,巢深35mm,內徑90mm,外徑約130mm,巢以枯草細纖維、植物纖維、細麻纖維、棉花纖維交織加固而成。卵殼乳白色,上布褐色細斑點,鈍端有紅褐色粗點斑;卵徑約為24mm×19mm。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