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1975年10月,黎福根服役期滿,退伍回了家鄉湖南瀏陽市達滸鄉豐田村擔任生產大隊長。由於他在工作中表現出來的才能被區委書記看重,第二年3月,黎福根被選調到達滸公社肉食站工作。不久,黎福根再次得以提升,他被調往官渡區人人羨慕的工商所工作。但為時不久,黎福根主動向區委書記辭了職,回到家鄉豐田村的一家隊辦企業工作。
此後幾年,黎福根一直在隊辦小企業,表面看上去,他與身邊那些平靜生活的人並無什麼兩樣,但不同的是,他尋求改變、尋求勝出的心思依然鮮活如初,並最終為他贏來關鍵的契機。
1982年3月,黎福根到陝西省寶雞市出差。途中,他發現一家鈦廠將成堆的鈦屑當作垃圾處理,焚燒時燃放出五顏六色的焰火,美艷無比。黎福根心中怦然一動:瀏陽乃花炮之鄉,從業人員30餘萬,花炮廠數百家,如果將鈦屑弄成粉末作煙花材料將會怎樣?於是他走上前去打聽:“請問師傅,這樣燒掉不可惜?”工人瞥了著一身洗得泛白軍裝的黎福根一眼:“這是垃圾嘛!”黎福根提出:“你們賣不賣?”那工人笑道:“賣?你拖去吧,不要我付你錢已經夠好了。”
黎福根高興極了,他隨手抓了一把“垃圾”放進袋裡。回到家裡,黎福根與李成美等幾位同是退伍回鄉的戰友商量,擬辦一個廠,專門加工鈦粉,賣給花炮廠,如果真成,不就開闢了一個生財的門路么!李成美秉性謹小慎微,他提出,一是這金屬鈦如何能弄成粉,二是花炮廠會不會要。黎福根親自跑到一家花炮廠了解情況,被告知,如果是粉末鈦,那當然是上等好原料,可就鈦要搗弄成粉談何容易!也正是由於這一原因,一直以來從沒有人試過用鈦粉做花炮原料。
從來沒有人試過?聽到這話,黎福根異常興奮,這豈不正是一塊全新的天地。他不顧家裡人的強烈反對,賣掉兩頭架子豬,雇上一輛小貨運車,專程從寶雞鈦廠運回500公斤鈦屑,裝車時,許多人圍著看熱鬧,對這個年輕人千里迢迢來運垃圾感到不可思議。黎福根不懼別人譏笑,將鈦屑拉回家後,他把生產隊廢棄不用的一塊空地打掃乾淨,又把兩台同樣廢棄多年的柴油機安裝上粉碎機,試圖將鈦打成粉末。沒想到,鈦畢竟是金屬,加工時不時起火,導致在旁邊的黎福根和李成美忙澆水,可是一澆水,粉碎的鈦又結成團。 李成美見狀,像只泄了氣的皮球,苦笑道:“看來柴油機是粉碎不了,怪不得別人笑話。”黎福根卻深思不語。 一天,黎福根路過一家正在打米的水碓房。在山區,這種古老的碾米方法沿襲使用有著悠久的歷史,他停住腳步,見水碓在無人守候的情況下,隨水流的撞擊有節奏地運作,他的眼睛突然發亮:這不是辦法嗎!說乾就乾,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反覆推敲設計方案,他在碓嘴上焊上幾把鋼刀,將水碓進行了一番改造,終於將500公斤鈦屑搗成了粉末。黎福根用有內囊的編織袋將鈦粉裝好,乘車來到市南區的牛石花炮廠,經該廠技術科試用,效果非常好。報價7000元一噸,當即成交。
3個月後,黎福根在鄉信用社貸款3000元,註冊登記,辦起了豐田化工廠,舊工廠就兩台舊柴油機,幾架打米的水碓。
事業起步
面對簡陋得無以復加的工廠,鄉鄰們不相信黎福根能鼓搗出個什麼名堂來。黎福根似乎絲毫不受外界輿論的影響,他一面派人前往寶雞、遵義一帶拖鈦屑,一面緊鑼密鼓地準備開工的事宜,他將鄉下幾架被柴油打米機替換下來的水碓重新安裝好,又僱人修整了水壩。豐田是山區,水資源十分豐富,而水碓又是淘汰下來的廢物。黎福根笑道:“我的廠,機械是廢物,原料也是廢物,可兩廢加在一起,就會變成寶!”因而,幾乎沒花多少錢,他的廠就開始運轉了!
豐田化工廠投產後,許多花炮廠紛紛找上門來求購鈦粉。不久,鈦粉開始取代傳統原料,成為焰火中的重要原料。縣科委的同志為此專程找上門來,祝賀黎福根的成功,表彰他為瀏陽的花炮行業立了一大功,為花炮原材料開闢了新天地。這時候,以前笑話黎福根的許多人開始效仿黎福根開辦鈦粉加工廠,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豐田加工鈦粉,很快引起了北京、上海、天津一些冶金行業權威的驚訝:原始的粉碎法,居然代替了一系列複雜而昂貴的化學處理過程!
對高科技,他遠遠稱不上是內行。但是他卻成功地整合起一批這個領域的專家與精英,從而開創出一個新天地。
事業發展
1988年初,黎福根盤點了一下家底,發現已有260多萬元屬於他個人的資產。在他的帶動下,昔日貧困的豐田村,已變成瀏陽市有名的富裕村。
但是,將現成的廢鈦渣加工成鈦粉,再賣給花炮廠賺取差價,這種法子太容易被人模仿了。四里八鄉的人們一窩蜂搞起了鈦粉加工。
眼見著,那古老而原始的方法,操作簡單,連農民也可以乾,這樣一個行業,能有多大的發展遠景?資源有限,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會出現怎樣的混亂結局?這個行業的利潤已經越來越薄。黎福根意識到,他應該轉行乾點別的了。
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高科技。乾高科技工藝要求高、資金投入較大,難以被模仿,進入門檻高。
1988年秋,黎福根去瀋陽出差,旅途上偶然看到一則訊息:無錫某單位研製的廣泛用於車船啟動、醫療器械、電子儀器、電動玩具、程控交換機、計算機等領域的不間斷電源,這種蓄電池國內還是空白,該單位近日因經費短缺而被迫下馬。黎福根以掌擊桌:“就幹這個!”
此時此刻,黎福根心頭的激動就和1984年那次在寶雞看到工人燒鈦屑時一模一樣,他毅然放棄北上迅速南歸。
1989年3月,豐田化工廠門口掛上了一塊“豐田蓄電池廠”的牌子。黎福根親率自己挑選的6名綜合素質較高的青年到無錫洽談、學習,把那個項目接收過來,搬到了豐田。
一項填補國內空白的尖端科技項目,能在僅有高小文化水平的農民手裡完成嗎?不少人疑慮重重。
聽到諸多議論,黎福根卻顯得很平靜。他對研製項目的科研人員說:“不懂的可以學。攻關靠你們,經費概由我負責,大家不要聽風言風雨,只管放心大膽地乾!”
他真的豁出去了,歷時4年的攻關,不但將自己所有的錢都投進去了,還為了貸款,將市區的一棟五層樓房,農村的土坯房,甚至一座剛已掛果的桔園全都抵押給了銀行。
在攻關期間,黎福根多次去北京、上海、天津。有一次,黎福根到北京拜訪一位著名的蓄電池專家。這位專家住7樓,樓層沒有安電梯,專家得知來訪的是一名來自山區小廠的農民廠長後,便讓妻子藉故將黎福根送走。哪知黎福根一天之內連來了8次,最後,專家被感動了,兩人經過親切交談後,專家給予了黎福根許多有益的指導,並與其他4位專業權威人士一齊答應擔任他的技術顧問,為“豐田”釋疑解惑。
除此之外,黎福根還盡力讓自己多掌握一些相關專業知識。他拿出螞蟻啃骨頭的精神,讀那一本本足有磚頭厚的有關蓄電池方面的專著。
經過4年辛苦努力,產品終於研製成功。1993年1月,湖南省科協負責人會集有關專家舉行了豐田蓄電池廠的產品鑑定會。
1993年2月1日,《光明日報》頭版對此作了報導:長沙市豐田蓄電池廠研製的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國際90年代先進水平,獲國家經貿部科技進步獎……
1993年12月中旬,由湖南省科委組織的高新科技成果展覽會在湖南省展覽館展出。那是一次盛況空前的科學盛會,眾多企業巨子來到這裡。當他們得知此次活動中第一個簽訂100萬契約的竟是來自農村的小廠時,既驚訝又興奮。
在豐田村,山還是那些山,人還是那些人,只不過是新的產品橫空出世了,經濟效益成倍增加了。黎福根的“豐田”牌閥控式密封(免維修)鉛酸蓄電池迅速行銷全國。
就勢一躍,打造嶄新的平台
事業騰飛
到1994年初,黎福根的豐田蓄電池廠固定資產已達1000萬。相比於以前,企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機器變先進了,廠房變漂亮了。乾到這一步,黎福根應該不會再折騰什麼了。
可是,1994年仲夏,瀏陽市委決定在毗鄰省城、交通便利的洞陽劃出一塊地皮,創建高規格的工業園。訊息一出,黎福根馬上決定將豐田廠遷入園內。可是,他的這一決定立即引起眾多親朋好友的反對,大家紛紛對他說:“將廠遷到工業園,那這裡剛建不久的廠豈不是廢掉了,捨棄這么好的廠房不用,到工業園重新建廠,這划算嗎?”工廠一位部門負責人對黎福根說:“工業園現在還在籌建,現在沒誰進去了,政府也只是做嘗試,萬一搞得不理想,那我們把資金陷進去不打水漂了嗎?!”
黎福根對他們說:“你們能為我想,我很感激,但你們從長遠想一想,將廠子遷入工業園是不是要比老呆在這山溝里好呢?先不說到工業園後,交通會便利,環境會好,企業形象會上升,單是進工業園後,可享受的經濟優惠政策就足以吸引我們遷過去,如果廠子一直守在山溝溝里,我們就永遠也擺脫不了山鄉小廠的束縛,如果搬入充滿機遇和挑戰的工業園,那我們廠在大好環境下一定會有更廣闊的明天……”
於是,就在許多企業還處於觀望狀態時,黎福根卻搶得先機,第一個進入工業園,率先敲定一塊有利地皮,在上面建起了嶄新的廠房。與此同時,黎福根考慮到自己公司的發展前途,因日本已有豐田公司,為避免日後國際上出現兩個“豐田”之爭,毅然將工廠改名為“豐日”,正式命名為“長沙豐日電氣集團有限公司”。
進入工業園後,黎福根更加注重公司的科技發展戰略,不僅致力於提高員工的各項素質,還非常重視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應國家外國專家局安排,國際電工委員會副主席、荷蘭專家赫伯特先生長期擔任豐日公司技術顧問,定期來公司進行技術指導。德國電氣專家魯道夫、桑德斯勒本先生及其他外國專家亦先後來公司進行了交流指導。藉助中外專家的科技力量,豐日公司於2000年初成功研製出蓄電池和高頻開關組合電源屏,該產品被評為第九屆中國專利技術博覽會金獎。目前,公司對現有生產設備進行了改造,正開始研製密封鉛酸蓄電池第四代產品,開發國家863計畫項目──大功率鎳氫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