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溪鎮[四川省會理縣轄鎮]

黎溪鎮[四川省會理縣轄鎮]
黎溪鎮[四川省會理縣轄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黎溪鎮是四川省會理縣轄鎮。位於會理縣境西南川、滇交界部,北距成都850km,會理縣城68km,西昌300km,南至昆明351km,西連麗江,東接昭通。西漢之時在其境內設三絳縣(曾於附近轉場壩發掘一組漢代編鐘),南詔、大理時期屬會川府管轄。元代至元九年設黎溪州,明代廢州改為黎溪土千戶,民國時期建黎關鄉。1951年分建黎屯鄉、新黎鄉,1954年並為新黎鄉,1958年改設黎溪公社,1983年置黎溪鄉,1988年撤鄉建鎮,名黎溪鎮。

自然地理

四川省會理縣黎溪鎮 四川省會理縣黎溪鎮

黎溪鎮在會理縣西南部,海拔1800米,年均氣溫20℃左右,年降水量800毫米,無霜期230~260天。

鎮上距縣城69公里,面積98.9平方公里,國道108線橫過鄉境。 現人口超1.4萬。轄沙河、黎州、鎖水、蓮塘、南海、新橋、新光、合五8個村委會和黎溪1個居委會。

境內礦產資源豐富,馳名省內外。鄉鎮企業有商貿、採礦、運輸等業。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烤菸。養殖業以生豬、牛、黑山羊為主。

歷史

明洪武年間已在境內土法開採銅礦,明成化年間已設廠煉白銅,向官府納稅。乾隆時期已有煉爐216座,年產白銅約37噸,年納稅銀總計達2422兩。同治年間,白銅產量年達約百萬斤,產品運銷國內外市場,後因德國白銅輸入不能與之競爭,逐漸衰微,光緒十三年停辦。解放後,國家投資開辦黎溪銅礦,1959年國家冶金部曾在此召開四川省煉銅現場會,1961年後併入省屬拉拉銅礦。

伴隨著礦產資源的開發,明清之時,各省移民大量遷入,人口激增,經濟繁榮,清代先後建起八大寺廟(即八省會館)。

基礎設施

四川省會理縣黎溪鎮 四川省會理縣黎溪鎮

舊場鎮街道總長600米,寬4.5米,分上場街、下場街,鎮內房屋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瓦房約占70%,多為四合院和多進式住房,均為土木結構。有居民300餘戶,人口1000多人。解放後,廟宇祠堂多劃撥機關、單位使 用。1982年以來,鎮內居民自籌資金,整修拓寬街道,新修一條東西向長150米、寬4.5米的三合土路面街道。為解決照明,單位和個人集資百萬,從攀枝花引進電源,解決機關民用和工業用電,並修建自來水供水系統、環衛設施和公用設施。鎮內房屋建築總面積9萬平方米,其中公房和單位自有房3萬多平方米,私房約6萬平方米。鎮內建有郵電局、銀行、醫院、農貿市場、文化廣場和中國小校,黎溪鎮也是會理西部重要的集市,商貿繁盛。

為適應黎溪鎮城鎮化建設需要,總投資2800萬元,全長2.8公里,寬19米的環鎮路環鎮路現已建成通車。該工程於2011年底開始規劃立項,2012年初著手征地及基礎路面開挖回填,2013年7月完成路面鋪油及行道樹栽植,2013年8月至11月中旬進行試通車即路面質量測試保養,2013年11月下旬正式通車。該工程的建成有效緩解了黎溪鎮過去集鎮交通擁擠堵塞狀況,並降低了交通安全事故的發生。

事件記錄

四川省會理縣黎溪鎮 四川省會理縣黎溪鎮

台北時間2008年8月30日16時30分,在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涼山彝族自治州會理縣交界(北緯26.2度,東經101.9度)發生6.1級地震,震中位於攀枝花市區東南約50公里。震源深度10公里。

經過現場工作初步調查,地震主要造成四川省攀枝花市東區、西區、仁和區、米易縣、鹽邊縣和涼山彝族自治州會理縣等6個縣72個鄉鎮,雲南省楚雄、大理、昆明、麗江、昭通等5個州(市)13個縣區108個鄉鎮受災,災區總人口約120萬,受災人口55萬。極震區烈度達到Ⅷ度,災區面積達到9600平方公里,Ⅶ度區面積達到1500平方公里,Ⅵ度區面積達到7300平方公里。其中,會理縣黎溪區的黎溪鎮、河口鄉、中廠鄉、綠水鄉、魚鮓鄉受災最為嚴重。
截至9月2日8時,攀枝花6.1級地震已造成38人死亡,589人受傷。其中四川會理縣27人死亡321人受傷,攀枝花市5人死亡132人受傷;雲南楚雄州6人死亡132人受傷,昆明市祿勸縣4人受傷。
據中國地震局地震現場應急工作隊初步調查,災區房屋結構類型主要有土木結構、磚木結構、磚混結構、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等,其中城鄉居民住房中土木結構房屋占85%以上,磚木結構占10%左右,其它結構約5%。
此次地震造成大量房屋破壞,房屋破壞總面積約1700萬平方米(其中不具備修復價值的房屋估計為300萬平方米),其中破壞最為嚴重的是農村土木結構房屋,毀壞比例約15%,破壞比例40%左右。教育、衛生、公路、通信、水利等基礎設施也受到較重損失。
地震還造成成昆鐵路一度停運。攀鋼(集團)公司等煤礦企業全部停產。

文化與教育

黎溪中國小 黎溪中國小

黎溪鎮現有公辦國小——黎溪中心國小,公辦中學——黎溪中學,公眾民辦幼稚園、託管班數余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